绍兴羊山石城

 

图片发自App

    羊山石城地处绍兴北郊齐贤镇内,与东湖、吼山、柯岩并称为绍兴四大著名石景。是日,独行前往一睹风采。

    南宋《嘉泰会稽志》载:“羊石山,去县三十六里,山上有石如羊,故名。”羊山石系火山碎屑岩,含铁质,耐磨耐浊,抗压力强,节理性好,塥头大,可开凿大幅石块和超长石条,适用于构筑城墙、海塘、江堤、水闸、桥梁、庙宇大殿柱梁,是古越一处采石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采石场地。采石于春秋越国勾践时代始,距今已2500年矣。隋朝开皇年间(581—600),水师总领杨素奉命渡钱江平息越州豪强高智慧叛乱后,镇守越州,被封为越国公。杨素为防豪强再次起事,着手组织民工,大规模开凿羊山之石,在蠡城基础上扩建越州罗城(罗城即外城,相当于今绍兴市老环城)。唐宋及明清历代,山阴、会稽两县北部沿海平原,凡修建海塘、江堤、水闸、避塘、纤道、桥梁及庙宇柱梁,亦大多采用羊山石。羊山石时为越地著名优质石材,应用面广,开采量大,成为周边村落居民的一大产业,石材销路及至方圆百里。至清代晚期,整座羊山已成为一个由无数残岩剩石组成的石矿遗址,石岩业遂告终止,史称石城。此后水溢泉涌,风侵雨蚀,遂为风景之地。羊山以己之身,为民造福一方。

    因无尽开凿,羊石山原来的山势山貌荡然无存,所谓有石如羊之“石羊”亦不复存在。当时凿石者并无从山水景观着想,只是为采石需要,拣其坚硬的、完整的、宽厚的用之,松脆的、斜角的、单薄的则等弃之。经千百年来的自然风化剥浊、穿孔、裂坍,给这方残山剩水勾勒成一幅“峭壁巍峨,孤峰兀立,池水荡漾,异石罗列”的奇趣景象。

    漫步羊山石城,若大个景区仅我一人和徐徐来风,只见数十峰百潭千丈壁奇景环绕静候。石景琳琅满目,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岩峰连绵,千姿百态,笔架峰、拇指峰、龟鳖峰、锦屏峰、天柱峰、观音朝佛,峰峰逼真,引人遐想。峰下石阶起伏,小径逶迤;壁边石池、石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池潭水脉相通,泉水叮咚,流水潺潺。一峰高数十丈,峰顶有小树伸展神似黄山之梦笔生花。羊山天池,位于石城西南巅峰,其池水却终年盈满,深不见底,百日无雨不干涸,真是神奇。天池下方另有一泉,水清澈,味甚冽,传说八仙之一吕纯阳曾到此采掘草药,给人治病,他饮用过此水,被后人称为“纯阳泉”。西南向又有一峰,拾级而上,凭高眺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可谓石城之“妙高台”。

    羊山石城素为越中名胜之地,从摩崖碑版和文史资料见证,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有众多文人墨客,名士贤达曾到此游览观光,寄情山水,抒发心灵,留下了不少题句、诗篇。清代咸丰年间,会稽举人、御使宗稷长游览羊山,对羊山石景、水景感受颇深,便留下了《羊石山壁铭》一文,文曰:“开皇所凿,武肃所保。叱羊如龙,风雷震踔。一角去邪,三泉润桥。福下土方,灵境天造”。石城景象粗犷而柔美。电视剧《西游记》、《女儿红》等剧组均在此取景拍摄。现今,当地镇政府正在进行规划,拟将羊山石城逐步开发建设成为具有江南石文化、水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胜地,现已在低处崖壁刻雕有石佛,名曰“百佛城”。

    羊山石佛与石城遥遥相对,相距不远,石佛凿于一峰孤岩之中。匠人们先在峰上凿出一窟,又在窟中留石,凿为大佛。石窟高三丈,周数十步,其空间正好容纳石佛全身。石佛高约二丈,两手扶膝,圆额丰颊,面呈慈祥,气韵生动。

    羊山风光,名不虚传。

    人们现将绍兴平原风光称之为“鉴湖风光”。古鉴湖,这个我国历史上东南地区著名的水利工程和最早最大的人工湖泊,是东汉会太守马臻在顺帝永和五年(140)主持修建的。古鉴湖的筑成,标志着绍兴地区开发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跃进,最终造就了9000余顷旱涝保收的良田,为绍兴最终发展成为鱼米之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古鉴湖的筑成还带来了始料未及的效益,那就是极大地美化了绍兴的自然环境,并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成为古代的旅游的一个热点地区。李白、杜甫、陆游、白居易、元稹、贺知章、孟浩然、宋之问、徐渭等都在此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湖诗篇。今天的“鉴湖”自南宋时期大致定型,完整意义上的鉴湖早已变成了一个历史概念。

    绍兴的山水发展至今日早已超出“风光”的范畴进入到了“山水文化”的层次。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根据当时的需求和力量,对山水加以利用和改造,使之符合自身的目的,从而成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份。相互之间不但长期共存,而且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深层互渗,从而复合出绚丽多彩的山水文化现象。

    陈桥驿先生在他的《绍兴水利史概论》中说道:“绍兴,这个良畴沃野、河湖交织的鱼米之乡,它其实是历史时期水利事业的产物。”

    羊山亦属古鉴湖和鉴湖范围,我把它视为绍兴山水文化其中的一处缩影。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绍兴羊山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