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我在悦读】齐大非偶----太子忽

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公元前707年,周天子周桓王率领陈、蔡、卫三国军队与郑庄公大战,史称“繻葛之战”,具体的细节我们已经在前文介绍过了。

那个时候郑庄公在中原各国诸侯眼中绝对是牛逼人物,获得了春秋小霸王的称号。除了和郑国一直过不去的宋国、卫国等,其余的诸如鲁国,齐国等都成了郑庄公的好朋友,这时候的郑国威名远播,国力鼎盛,达到了最高峰。

在公元前706年,就是繻葛之战的第二年,山戎进攻齐国,当时齐国在位的君主是齐襄公和齐桓公的老爸----齐僖公。

齐僖公和郑庄公是好朋友,看着郑国一天天强大起来,他早就想和郑庄公结成儿女亲家了,你想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够联姻结亲,那可真是强强联手,放眼中原,还有哪个国家会是他们的对手呢?

郑庄公有11个儿子,他们大多数骁勇善战,阴沉多谋。尤为突出的是庶长子公子突,有极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性格非常像一肚子阴谋诡计的郑庄公。

不过郑国的太子忽和这些公子比较起来就有点不同。他的性格和特征有点像他的二叔共叔段。公子忽也是英姿勃发,比较单纯,能征善战,不过他比他二叔多了一些太子的傲气。

公子忽是太子,这位太子忽呢是个理想主义者,很多时候他并不看重人际关系,重视的是道义,坚守的是理想。

他这个人认理不认情,胸襟开阔,光明磊落,这些特点反映在太子忽所做的每一件事上。比如郑国有个大将,名叫高渠弥。这是一员猛将,在打败周天子的繻葛之战中出了大力气,但这个人为人气量狭小。

在郑庄公打算任命高渠弥为上卿(差不多等于郑国的宰相)时,太子忽就阻止了。他认为高渠弥治理国家不行。最后祭足成了上卿,高渠弥则成了亚卿,当了副职。

虽然太子忽认为这个人治理国家不行,但绝对承认他的战争才华,所以太子忽领兵打仗的时候,高渠弥则必是大将。

太子忽这么好,齐僖公就相中了他。而且太子忽极有可能是郑国未来的国君,既然要搞政治投资,那么联姻的对象一定得是个“大鱼”呀,太子忽就符合了这个条件。

齐僖公打算把自己的大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文姜的名字想必大家记忆犹新,就是和自己亲哥哥齐襄公乱伦的文姜。

这时候的文姜和诸儿(齐襄公)年纪都还不大,但是已经有了苟且之事。所以齐僖公也着急呀,兄妹俩这样闹太丢人了,但想着只要把女儿嫁出去,这悲催的一页就可以翻过去了,所以齐僖公很快就找准时机向郑国提亲了。

可是这兄妹二人的丑事不好藏,也不知道是不是太子忽有了耳闻,事情的结果是太子忽拒绝了这桩婚事。

他拒绝的理由呢,也是在给足了齐僖公面子的同时,不卑不亢透露了自己的意图。《左传》记载道,太子忽首先说,齐国很强大,是个老牌的诸侯国,郑国虽然发展迅速,但毕竟年头短,相对来说是个小国家,人娶亲讲究的是门当户对,齐大郑小,这不合适。(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这就是“齐大非偶”的由来。

不仅如此,太子忽还说了自己的志气,他用了《诗》中的一句话说“自求多福”,意思就是人的福气都是自己求来的,自己做的好上天才赐福,至于说齐国强大可以帮助我之类的,对我来说是没啥意义的,也就是男儿当自强的意思。

不得不说太子忽说的这段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他拒绝了文姜是不是也就代表着避免了文姜后来的丈夫鲁桓公的下场呢?哈哈哈。

但如果他娶了文姜,也有可能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是吧,因为郑国的军事力量在那里摆着,齐襄公敢杀鲁桓公,但是未必敢杀他啊,而且,鲁桓公管不住文姜,他未必管不住自己的媳妇啊。不过,不管怎么说,就算他娶了文姜恐怕也会惹出许多其它事情来(嘻嘻,八卦一下)。

这事儿既然太子忽不答应,也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公元前706年,山戎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僖公向郑庄公求救,郑庄公就派太子忽和高渠弥领兵救助齐国来了。

这次救援齐国攻打山戎的战斗,太子忽还不负众望,大败山戎。俘获了山戎的两名主帅,杀了很多敌人,还获取了很多战利品。《左传》记载为:

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

太子忽救国有功,齐僖公更加喜欢这个勇敢的青年了,于是他又想和郑国联姻。

这次齐僖公要把自己的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他,这个女儿是谁我们不知道,根据《诗经·郑风·有女同车》的记载,貌似此女应该叫孟姜。孟姜就是三女儿的意思。

但太子忽还是拒绝了,这次的理由,就绝对和他心中的道义信条有关了。他说我和齐国没啥关系的时候,都没敢答应这桩婚事,现在我是奉父王之命来救急救难的,要是这个时候因为打了胜仗,就把齐国的公主娶回去,那就变成为了婚姻去打仗,有趁人之危的嫌疑。

嘿嘿,这太子忽还是很爱惜羽毛的,很有道德感,从他的话看来,他不沾便宜,不贪小利,只是为了单纯的目的做单纯的事情,品格很不错的呀。

但是生活在政治圈,动辄以现实利益为第一的那些智者,就不这么认为了。郑国上卿祭足就劝他,你还是答应这个婚事吧,你现在都不明白你自己的处境,你的几个兄弟都在觊觎着你太子的宝座,垂涎着郑国国君的位子,他们都暗中积蓄了强大的力量,你要是不找个强大的援手,恐怕你将来国君的位子都坐不稳啊。

当然了,获得援手的条件就是牺牲自己的婚姻自由。但太子忽坚持自己的做法,认为自己不能有这种不义的举动,于是就二次拒绝了齐僖公。

然后他娶了陈国的女子为夫人,这一下太子忽就惹了大麻烦,因为他拒绝齐国的婚事,不但让齐僖公不高兴了,就连郑国的广大劳动人民都不高兴了。

他们替太子操心呀,说你这怎么行呢?怎么能不顾大局呢?为此就有一些人编了段子到处去唱,传播他们的想法,这个段子就是《诗经·郑风》中的《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xún)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qiāng)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舜是木槿花,很漂亮。华、英都是花的意思,用花朵形容女子脸蛋儿美貌,这首诗是第一个,这是文学创新的开山作品。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是形容女子身上配饰很多,随着车马的走动,环佩叮当,衣袂翩翩的样子。这个描写摹形传神,成为后世写华贵女子方面文学意象的一个经典。

根据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指出,宋玉《神女赋》中“婉若游龙乘云翔”,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若将飞而未翔”等句,都是起源于此。

根据《毛诗序》以及清代钱澄之《田间诗学》的说法,前面四句都是夸赞陈国公主的美貌,后面两句则是比美孟姜,“洵美且都”“德音不忘”是夸赞齐国公主的品德高尚。

按照中国人的想法,最好的就是太子忽把陈国齐国两个公主都娶了,这样才好。但现实是太子忽只取了陈国的公主,拒绝了齐国这个强大的外援,所以他们在诗中把陈女及齐女并列,就含有讽刺太子的意味。

这其实只是老百姓的意淫,是中国古代老百姓几千年来的通病,其实到今天还在犯这个毛病,自己的权益不懂得去争取,却处处想着国家大事,惦记着君主的行为。

这郑国的老百姓又是夸赞陈女的漂亮,又是夸赞齐女的贤淑,把齐女也放在了很高的位置,这给了齐国一点心理安慰。

不过有了《有女同车》他们还觉得不够,又做了一首诗《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jū)。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首诗用齐国公主的口吻继续讽刺太子忽。

扶苏就是茁壮成长的小树,隰就是低洼的湿地或者水塘。这首诗说山上有茁壮成长的小树啊,河里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没有遇到美男子子都,却碰到了一个狂妄自大的后生。

第二段意思类似。狡童就是狡猾的小伙子的意思,诗人在诗中假设自己就是齐国公主,然后表露心思,听说要把自己嫁给太子忽,本来还是挺期待的,听说他如何如何好,还是个美男子,结果没想到他却是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居然拒绝了这门婚事。

这首诗简单明了,直白易懂,读来饶有趣味,后世不少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哀怨,和这首诗用的是同一种艺术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0703我在悦读】齐大非偶----太子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