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初期大分封

什么是分封制?

分封制,又称封土建国制,是中国古代(以夏商周时期为主)实行的逐级分封贵族进行分区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分”就是分出土地和人民给臣属;“封”就是得到土地的臣属封土建国,以便确定自己的疆域并和邻国划分出界线,同时建设国都。

起源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分封制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二是分封制度起源于虞夏时期。可以确定的是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到周朝初期,统治者大封诸侯,分封制大行其道。

西周分封的目的

西周灭商后,被征服的商朝贵族和后裔如何管理,国家制度如何建立都成为迫切的大问题。当时出现了三监之乱,以周公为首的统治者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平定。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成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子弟和功臣以及前朝遗留贵族(都是分封的对象)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便拱卫王室。

分封制度的内容

周王称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共主,王都镐京。《诗经》中所唱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客观的反映。

分封有一定的程序和仪式,统治者向受封者“授土”、“授民”。

被分封的诸侯国分有等级,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拥有分封土地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序列。“士”以下的不再分封。

诸侯需要服从天子命令、定期向周王进纳贡物、定期朝觐述职、提供军赋和力役、平时镇守疆土、战时服从周王调兵并随从作战,以维护周室安全。

配合分封制度,西周又实行与分封制相结合的井田制(经济制度)、宗法制度(社会制度)、礼乐制度(文化制度)。

分封盛况

西周初共进行过三次分封,第一次分封在周文王伐崇之后;第二次分封在周武王克殷之时;第三次分封大致在周成王、周康王年间。以第三次分封规模最大。据记载,周天子分封天下,建立七十一国,周王的姬姓独占五十三国。

上表中,是否能发现500年后战国七雄的身影?

姜太公受封的齐国、召公奭受封的燕国、唐叔虞受封的晋国都是二等侯国,其中晋国在战国初期演绎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裂变出韩赵魏三国。

楚国受封时只是四等子爵,楚国很不满意,在春秋时期就连升四级擅自称王,楚庄王甚至演绎了问鼎中原的故事。

其中为什么不见横扫六合、威风八面的秦国?原来秦国先祖要到周初分封约270多年后,周平王东迁洛阳时才因功受封建国。

作用与影响

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将夏商时期形成的奴隶制邦国联盟,逐步推向封建制统一国家。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分封制以及配套的经济社会等制度建立,周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形成了,从此周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具有惊人的成熟性、稳定性和延续性。

后世沿袭

春秋以后,随着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周朝王室权力衰微,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步丧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后世历代都以郡县制为主。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初期大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