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非影评探讨

嘿,如果你看了这部富含惊人想象力的奇幻电影,那你一定会对它印象深刻。有人说,这部电影的精彩与他背后的鬼才编剧密不可分(叫什么名字就自行百度吧...因为外国人名字太复杂了,我实在是...懒得再搜...)。甚至会有人这样夸耀:如果一部电影采用的是他的剧本,那么导演的光芒将被遮掩。当然,我们今天谈的不是编剧…

(Q:那你说这么多干嘛?A:人家就是想说嘛)

这里插播一小段。我不是学电影相关专业的,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有限(几乎没有)有关于这部电影的内涵挖掘得还不够深刻(比如我在豆瓣上搜到的十二个隐喻...EXO?),仅仅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哈,毕竟我们凡人,大都如此。另外,豆瓣上的影评我还只粗略看了一丢丢,后来就没高兴看下去了,可能是我自己对这部电影表达的内涵还有点模糊,不想让他人的思想在我的跑马场里驰骋吧。(笑。好像跟主题搭上一点边了。)我想尝试着用文字的方式,提出一些和主题不太相关的问题,理清自己个人的疑惑和感受,也许有雷同,我们都是相似又独立的个体。

克罗格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他爱木偶,尽管木偶业衰败落魄,他依然坚持在街头表演,倾心于他的艺术;而他的妻子爱动物:蜥蜴、鹦鹉、猩猩,这些有趣的宠物更凸显了妻子的可爱,她是这样富有善心、热爱生活。克罗格被打后,她第一时间选择安慰他、理解他,不过分责备他不能给家里带来经济收入。我当时觉得,这一对真棒啊,夫妻就是应该如此。

只是当克罗格遇到了马克辛,爱慕之心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为了与她见面而向妻子撒谎,见面结束后还是和往常一样与妻子谈话(这段让我觉得可怕),他不顾已婚身份热情展开追求。

试问,如果是你,身为这个男人,被爱情激烈的砰砰占据灵魂,你是否也会和他做出一样的选择?

也许出于道德或者如影片中所说的尊重夫妻关系的原因,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肯定不会啊。

只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情感越来越强烈,不可遏制,想要却得不到的遗憾在心中不断扩大,这个时候,你的思想会一步步动摇,你会想:就迈出一小步,平复一下内心的渴望,只做个朋友好了。越接近越觉得这真美好。为什么不试一下呢?为什么要束缚着自己?不,我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看过那些日本作家的偷情小说,他们的描写是那样细腻真实,我甚至害怕未来的某一个他会成为故事中的男主角:一面对着柴米油盐的槽糠之妻维持着一如往常的问候关心,一边对着外面的人物释放着自己的热情。两面人物,夹击其中。

我想起其中一部小说的那句话了: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婚姻的红线,所谓的红线是两个人决定在一起了,便一起把这缘分编织到最后。

一夫一妻制让我感到困惑。我记得有一个解释的说法是女人为了保全自己,可以从男人身上获得足够的资源,如此一来便逐渐演变成了这种模式。(想想后宫剧里的那些女人,尽管不处在一夫一妻制的环境下,但他们的行为表现也充分说明了这样的演变是符合大众需求的。)

我在想呀,如果不是一夫一妻制,道德上令人头痛的是非问题就能少一点了,如果在婚姻状态下爱上了其他人,那么娶来就好了,排排序而已。

现在这样的制度,也有人选择跟自己的另一半讲明白,结束婚姻关系,去寻求自己和爱人的新的开始。但是这样的行为往往也是遭到众人唾弃的,他们将这种行为与“抛弃”画上了等号,将这种人与“人渣”画上了等号。这就是主流价值观的约束。

但是我同样有一个疑惑,和那些对此行为表示理解的人一样,我们会纳闷:人活在这世上不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吗?我们出生了,父母希望我们能快乐长大;我们刻苦学习,为了能有一份好工作,为了能有足够的钱支撑起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幸福;我们交朋友玩社交,为了幸福;我们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都是为了幸福,为了内心的充盈感……有太多例子够我举了,即使我们为生活所迫,委曲求全暂时的不幸福,最后也一定会修正轨道,回到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当然,我说的是大部分普通人,那些作恶多端的恐怖分子之类的人物,我就不太了解了。你我都一样,是追求幸福的。

所以“追求幸福”可以说是天性使然,只是为了维护这个世界的稳定,我们不得不用世俗的道德去约束自己。有些人会默默接受这些规则,觉得再自然不过了,一生的婚姻只跟一个人过,多么浪漫;另外一些人比较具有反叛精神,他在世俗规则与自我之间徘徊不定,最终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看他咯。

人是很矛盾的,既追求稳定又渴望新奇突破,如果爱上别人的是你的另一半,你估计会勃然大怒,换做那个人是你,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所以伦理道德上的是非问题,真是很难辩啊。

后来洛蒂也爱上了马可辛,并且在一场爱的厮杀过后幸福快乐的一起生活了,这剧情让我觉着有趣,除此之外却也没有更多感慨了。

马可辛是一个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无限魅力的精明干练又有商业头脑的性感女人。她爱洛蒂,享受着洛蒂对她热情富有渴望的注视;她也爱能够自由操纵约翰的克雷格,享受着成为一名名人的妻子所带来的财富与名声。也许角色的设定她是一名女同(或者双?),毕竟她最后还是选择抛弃克雷格而选择了洛蒂,并且在摆弄婴儿床的时候对着洛蒂的木偶呢喃着“对不起”。但也许是那屋子里一群老人的谈话让她意识到她不可能再回到占据约翰·马尔科维奇身体的克雷格身边了,与洛蒂双宿双飞是她最好的选择。

人的思想缜密复杂,也许我们以为我们头脑简单,但我们已经在一瞬间考虑了很多,只是这些太过于自然,或者说它潜伏在潜意识层面,让我们忽略了。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人类是感性动物,只有偶尔才是理性的。这句话我从马可辛身上获得了充分的体会,有些时候她并不能有条理的罗列出她这样子做的原因,她向洛蒂打电话时表明她也不清楚为什么,但她就是这样做出了决定,纯粹的遵循着内心的渴望,也许她之后回想起时会明白其中奥妙,但在那一刻,她是感性的。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有够奇幻,颠覆性创造观众的认知,就是因为它足够感性,感性中会有很多美妙故事的火花摩擦而出。

影片中猩猩看到洛蒂被绑挣扎,回想起自己幼年的悲惨经历,就尝试着帮她解开绳结,帮助她逃出了困境。人与人最原始的善意就是来自于感同身受吧,作恶多端的人被激发善意的瞬间也往往有能够勾起他回忆的那个细节,表层或浅层的柔软终于驱使了他做出善意的举动。

影片中穿插着大量性爱镜头,有木偶的也有真人的。我觉得这部电影传达的价值观就是:性和爱是不可分割的。看看马可辛,她因为不爱克雷格,也不愿意让他靠近。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吧。我觉得两种答案都可以,一个人不必固守着唯一的答案,也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中持有不同的答案。是非倒是无所谓,关键是和你的伴侣保持一致,这样就很好了。你们都觉得不可分割,那么你们的灵肉自婚姻之后就紧密相连;你们都觉得可以分割,那么你们都选择在性爱方面给对方更多的自由和宽容度;若你们的意见相左,一个哭着说你爱我却还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另一个恼火的狡辩,我的下半身交给他,心还在你这里啊,这个时候两方都在他们价值观的逻辑下觉得有理,就永远也说不清了,最后还是按照世俗价值观的逻辑做出个了断吧。

看到克雷格借助马尔科维奇的名声没花太多力气就推动了他所热爱的木偶事业的发展,我突然为艺术家这个群体感到惋惜,他们并不是没有实力,但是他们缺少机遇,缺少等待世人的眼光发生转变的时间,不免为他们感到惋惜。同时又想到相比很多缺少资源的普通人,有权有势有公众影响力的人想要获得成功实在是轻松了很多,因为很多好事在排着队等他们签收。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都想变成另外一个他们羡慕的人,去获得他已经拥有的一切。影片中想要做到这件事变得轻而易举,他们只要穿过一个阴暗狭长的洞,即可得到他们想要的名誉财富和永生。

但这只是一部奇幻电影,承载着我们的渴望,他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所以每个平凡的人类所能做的也就是欣羡的仰望着有成就的人,踏实的做自己的工作,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我知道,这显得有点被动了,可能会有人因此而不甘。亲爱的呀,你总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寄住在别人的体内,终究过的是别人的人生,你所获得的会是玩乐的快感,那种快感过于虚幻,我相信你最后一定会觉得恍惚。

所以呀,还是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去争取你想得到的,在最后的领奖台上,我希望你能充满感慨的回忆起你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那种踏实与满足,我相信你会愿意去体验一番。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非影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