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错,做你自己

        什么时候变得欲言又止?什么时候话说到一半就戛然而止?什么时候迫切渴望得到一个人的肯定?哪怕是陌生人。又是什么时候极力讨好人成了交际的底色?

        当局者迷,毫无察觉。唯唯诺诺,担惊受怕,看人脸色,自信一点点磨卸在地上,跟着水分蒸发到上空。原来,他竟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儿,这么久。

        一语点破,恍然大悟。“不继续烧水吗?”大哥问道。“等阿满回来她自己烧,不然又……”在他说“自己”两个字时,他脑海里在想,他妈妈会不会认为他很自私,说他不肯帮阿满烧水。因为这个想法,他没有把话继续说下去。突然间他发现,自己怎么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以至于不敢大声说出他的想法。他很清楚,他这样的行为明明不是自私的表现。他在害怕,害怕别人说他,害怕别人给他一个罪名。这个罪名一旦安上,即使是无中生有,他也认定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罪人。然后自责,自我挫败感膨胀。这样的事像电影片段一样,在他脑海里不停播放着。在不同的人群间,在不同的场合……唯一不变的,是他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他陷入了死循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死循环?在意?恐怕不是。那是什么呢?答案:对错的价值观。从小,他做错了事,父亲除了苛责就是暴打。当然,这“错”是大人眼中的。而母亲总在一场暴风雨后撒下安慰的糖果。这糖果外表包装很好看,把糖果抱进怀里的他哭得更伤心。现在看来,它一点也不甜。大人认定错了的事就是错了,如果他不承认,就严刑拷打。“你怎么可以这么做?谁教你的?”、“不可以……”、“不可以……”、“听到没有!”……弱小的他接受了铺天盖地的“不可以”,可他不明白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大人没告诉他。尽管后来他自己知道了原因,但他记住更多的是伤害。尽管到了成年,他还是在左一句右一句的责备中生活。为什么有责备?没有按照人们认为的那样做就有责备,归根结底还是那所谓的对错价值观。

        没有对错,只有不同。牙膏从中间挤还是从上面挤,有对错之分吗?先刷牙再洗脸跟先洗脸再刷牙,有对错之分吗?内向跟外向有对错之分吗?很多时候没有对错,只是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个性。心理学说,在人群中的关系,不是被说服就是被影响。这当中的不同造成的矛盾需要沟通理解,才有可能化解矛盾,负面情绪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放大问题。所以,当做价值判断时,两害相权取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怎么走出死循环呢?记住一点,没有对错,只有不同。大胆发声,做你自己。当别人不理解时,勇敢说出你的想法。别人理不理解那是别人的事,怎么看也是别人的事。用泰戈尔的话说就是:“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总而言之,一人之力始终无法打破时代世俗之力,能变的只有自己。因为,主动权始终在你手上。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行为。还是那句话,当做价值判断时,两害相权取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别忘了,主动权在你手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对错,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