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死》为何如此吸人眼球

这两天,一篇叫《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文章充斥网络,赚足了读者的同情和泪水。

但马上就有不少新媒体开撕这篇文章,找出其中的逻辑矛盾、事实错乱之处,直指作者捏造故事,又一次形成倒咪联盟。

抛开原文故事的真实性,我在想,为什么这样一篇文章出来,会引得大家纷纷转发和关注?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文章用一个悲剧,直击了我们同情弱者的普遍心理。

古往今来,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文学名著,几乎都是悲剧。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国的《红楼梦》、《窦娥冤》等等。

电影也一样。喜剧笑着笑着我们就离场了,也就忘记了,最令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的,永远是催人泪下的悲剧,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泊与祝英台》,这些有情人最终不能在一起的爱情故事,最能打动我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期待。

为什么悲剧容易成为艺术经典?因为悲剧震撼人心、给人警醒。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人的一生,时间有限,选择有限,不可能什么都体验,而悲剧是最能让我们感受生命的冒险并从中汲取教训的模式。

阅读文章或者看电影的时候,读者或观众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不知不觉把自己变成故事的主角,在故事中去冒险、去出丑,去犯罪、去逃亡,去面对获得与失去,经历颠簸起伏的人生。当我们合上书本,或者走出电影院,刚才与现在完全切割,现实世界没有任何的损伤。而文章或者电影中的悲剧体验,却成为我们人生经验的重要部分,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坑在哪里,如何躲避。

当然,《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不可能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它只是鸡贼地利用了悲剧的张力与美感对人的天然吸引力,去贩卖它隐藏在背后的流量与收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状元之死》为何如此吸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