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教授坚守本科生课堂:夯实基础才能铸就未来

       近日,武汉大学一门名为“测绘学概论”的基础课火了,这门课由六名院士和四名教授共同讲授,由此被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在网络中有关“院士来教基础课是否大材小用”的讨论层出不穷。在近些年来的思潮中,“搞学术”“做研究”似乎被置于更重要的地位,本科生教育相较之下就显得小巫见大巫。这几名资深教授始终坚守本科生课堂的精神属实难能可贵。但这种精神不应只被当作意外惊喜,而更是值得广泛推崇的应有之义。本科生教育作为迈入学术之门的第一步,只有真正夯实基础,给予他们最权威、科学的指引,才能铸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基础课程也能开出学术之花,为学生给予人生指引才是真正价值所向。我国抗战时期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其教师皆是闻名于世的院士、学者,甚至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在最艰难的时期依然坚守讲台,创造一个又一个教育史上的佳话。时任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不是有大楼的地方,而是有大师的地方。”而大师正是指引莘莘学子漫漫人生路的一面旗帜。今天,武汉大学这门最奢侈的基础课,其意义也远不止于讲授课本知识,每一位资深的院士、教授都以其铮铮风骨影响着初入学术大门的学生。这种“言传身教”最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也最能激发学生的理想与创造。

      教育体制中对学术成果的过度重视,导致本科生教育处于边缘地带。由于目前的高校体制机制中,更多将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研究作为评判教师资质的标准,所以这就导致了大学之中老师不重视课堂教学的现象,尤其是更初级的本科生教学任务。而本科生本就是对学业和未来最为迷茫的人群,假若在课堂上无法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引,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抗拒心理,长此以往,很可能让本可以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走向歧途,而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整个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重视这些新生代力量,才能不断增强其学术领域的造血能力,形成学术生态的良性循环。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们重拾教书育人的热情。首先,“回归课堂”应该被纳入到对老师的考核体系中,而且这层标准不应只是规定上课次数或上课时长,而更需要对教师的课堂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机制,让教师们投入更大的热情到课堂上。其次,对于一些已经脱离本科生课堂教育的学术大咖,高校可以以座谈会、学术讲座等形式增加其与学生的交流机会,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为其奠定良好的学术根基。高校教育不应只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的阶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只有领悟到这一内涵,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新生代。

        大师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视野,一种格局,一种风骨。在培育更多厚积薄发的后辈的道路上,这样的教育不可或缺。未来,希望这样的教育不再是一种奢侈,而更能成为一种常态。

作者:石丽青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深教授坚守本科生课堂:夯实基础才能铸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