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柳青儿 会员扶持计划
说到二道白河这个地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哪里,如果说长白山,可能知道的人就多起来了。
二道白河正是长白山北麓第一门户,确切的说是一座靠近长白山北边的小镇。它东接和龙,北接敦化,西接白山市,而南则紧接长白山和朝鲜,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的南部,驱车上长白山仅20分钟不到。
趁着双节秋高气爽,带着妻子孩子驱车二百公里,经龙井、和龙前往二道白河镇。
一路走的334国道,速度不如高速公路,还时常限速,因此,一路上走走停停,赏尽了东北的无尽秋色。
东北的国道到了秋天不得不说是一种行驶在路上的享受。尤其,这次双节,高速免费,国道上的车辆更是不多,可以悠闲的边开车边看两旁快速飘过的黄叶,还可以看看沿着国道蜿蜒流动的河,甚至可以在色彩缤纷的地段停下车来,拍上几张照片。
或许是受长白山脉的地势影响,国道也是起起伏伏,蜿蜒曲折。不过这更增添了驱车在弯道看秋色的乐趣。像一扇屏风般,在弯道的尽头延伸而来,让人情不自禁的想深入看一看、瞧一瞧。
行驶到和龙与二道白河搭界处,便是有名的旅游区魔界,因为天气好,看不出它的魔性,让人倍感清淡,没有它名字那么富有霸气。
途经老里克湖,也没有下车,只是远远的看了看,由于树木挡着,竟然连它的边角都没有看到,但我们着实看到有一条河在林中时隐时现,穿梭在绿色、黄色还有红色之间。
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从老里克湖流出或者是即将流进的。毕竟在山里行驶,被大树围困,很难分辨方位。沿着河流紧接着便进入了先锋林场。那树就更加茂盛了起来,温度也逐渐低了下来。
好在天气无比晴朗,抬头是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而挡风玻璃前方是标志明显的路标,道路两侧时有一两株枫树隐藏在半黄的斑驳中,突然露出满树的红色,让秋的意蕴更加浓厚了。
阳光就通过树叶的缝隙投进车里,明明外面温度变低了,因关着车窗开着空调,却显得阳光异常的温暖。
途经几个加油站,还有几个施工的工地,看着两旁树木有些审美疲劳时,导航把我们带到了二道白河镇的镇政府办公楼前,然后很欢快的和我们说再见。
一看时间竟然过去了三个半小时,可是看看人烟稀少的镇政府,我和妻子也是傻眼了,这就是二道白河么?镇政府周边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么?不是说二道白河有三十二处之多的景点么?在哪?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开始问起路来,好在有长白山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就在附近,便在他们的指点下,沿着路段驱车向前,来到了镇子中心。这个镇子真的给人感觉是个假镇子,都堪比一个小型的城市了,最次也应该是个县级市的规模(虽然人口没有达到,但面积确实很大)。
这里的酒店有各种等级的,五星级到二星级不等,还有家庭标间的,或者是民族民宿的,只要你想,就有满足你要求的住宿。这时寻找停车位才能看出,越是贵的酒店,人就越多,毕竟出来玩一趟,有钱人图的都是安全和舒适。而我们找了一个既能停车,还离镇子各景点近的住处,性价比也较高,毕竟不是有钱人。
刚安顿完毕,便看见大街上有人穿着红衣骑着大马,沿着马路边缓缓而行。那大马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仔细看去,骑在马上的人,是戴黑帽,穿马靴,戴白色手套的美女,人人都戴着个太阳镜,遮住了姣好面容。在这蓝天和黄叶的掩映下,红色服饰配上骏马,确实很吸引人眼球。这二道白河镇为了吸引游客,看来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在网红一条街吃过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不得不说秋分以后,白天就变得很短了,眼看着不到五点钟,街上的路灯便亮了起来,外面的温度也低到了个位数,偶尔有小风吹过,让人感觉到有些冷了。
长白山美人松国际雕塑公园在这个镇子的面积着实不小,随着远处KTV的歌声,我和妻子带着两个娃在夜色中直奔那片景区而去。这片景区各种雕塑都有,有实体的葫芦娃兄弟,有白色线条组成的万马奔腾,还有比较抽象的雕塑,我说不上名字来。
这些雕塑掩映在美人松之间,地面上落下红色的松针,而步道从这些松针中蜿蜒,直到前面不远处出现一个小湖泊。那湖泊倒映着对面泛黄的美人松,还有些许没有落尽的霞光,甚是美丽。这样一个全免费的公园,无论它的设计,还是它的景色,都让人难以忘怀。
沿着公园的路,在暮色四合中,在凉凉的秋意里,不知不觉就转入了二道白河的另一个景点廊桥,远远的白色灯光沿着廊桥曲折而上,从马路的这一头延伸到另一头,慢慢地向上,再回转,继续向上,到达一个全是玻璃底的观光台。这观光台是钢结构的,在夜风中有些微微晃动,加上脚下是透明的玻璃,站在在这上面还真的需要一些勇气。
如果真的全身心去看这二道白河景色时,你会瞬间被周围的夜色吸引,尤其是地平线的那抹微光,即将逝去却还在挣扎,也就是这样的情景,才能让人想起更多秋天的回忆。无形中,让秋色多了一份内涵,更多了一份来二道白河的价值感。
这个小镇,有她的魅力,只是时间太短,没能更好的与之亲近,夜色渐渐地晚了,在小神兽的哈欠中,不得不回转酒店了。
好在东北的日出时间比较早,我和妻子商量着第二天早点起床,去好好看看二道白河镇周边茂密的美人松,然后趁着时间早,再去其它的地方转转,毕竟山路多,还要趁着天未黑早点回家。
清晨五点多钟,太阳就透过窗帘的缝隙斜射进来。天气预报说今天会是多云的天气,但通过这一道光来看,应该还不错。于是,我好奇的掀开窗帘一角,东边的太阳很明媚,但是西边的云层很厚,还泛着青色,凭着多年与天气打交道的经验,这场雨似乎不出两个小时就要落下来了。
原本还很喜悦的心情瞬间就有些低落了,只盼望着自己的经验不足,判断有误。看着妻子把早醒了的小神兽穿戴整齐,大宝也洗漱完毕,想着吃过早饭再去,或许还能赶得上。带着两个娃,早上的时间过得特别快,一个小时后,才下楼。吃过早餐,外面已经开始飘雨点了,顺带着温度进一步降低。
妻子和孩子望着这天气,都有些不甘心,昨天还好好的天气,今天说变就变了,而且昨天来的比较晚,还没有开始玩儿就天黑了。其实,更不甘心的是我,年底我就要拖家带口的回南方去了,以前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来,这次有时间来了,却遇到这样的鬼天气,而且年底前也不可能来了,因为这天气很可能会由雨点变成雪花,尤其是途经长白山外围的国道,或许已经下雪也不一定,那时候,开车就已经很危险了。
想到这里,我也没有跟妻子商量,看到她带着两孩子,在微微的雨中,往美人松公园走去,我也跟上了脚步,其实,无非是在白天再把这景色看一遍罢了。看着这些美人松在秋雨中落寞着,我的心也跟着落寞着。
还是小神兽放得开,管你下雨不下雨,只要有的玩,根本就不影响心情。大宝也是,拿着手机当相机用,东拍一张,西拍一张。只是这雨中夹杂着风,感觉越来越冷了,怕小神兽生病感冒,毕竟在这节骨眼上谁也不敢让孩子发热,甚至连医院都不敢去。连哄带骗的把兴致勃勃的小神兽往回哄了,去了超市买了路上吃的,用的,才让她安静了下来。
上午九点钟不到,便退了房,实在是害怕回去的路被封,又害怕下雪大了,没有给车更换雪地胎,过山路危险,毕竟一家人全在车上。这也不是驾驶技术的问题,出门在外,能避免的危险,最好还是避免。
带着几分遗憾,设置了导航,在秋雨中驱车往回走了。
要说来的时候,带着漫天的秋色,这回去却是夹裹着漫天的秋雨和冬雪,竟然又是一番不同的味道。
离开二道白河镇后,雨渐渐地下大了。即便雨刮器不停的扫着挡风玻璃上的水,依然还是对外面的景色看的不够清晰,于是,我和妻子聊着2014年跟团去长白山天池的情景来。
那时候,可能路过二道白河镇,也可能没有路过,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我们只记得那时候大宝只有小神兽这么大,在山顶天池旁,被雨水浇湿的可爱模样,然而,那天池却连影子没有看见,全部遮挡在云雾里。因受不了天气变化无常和温度低的现实,如今天般,在大雨中遗憾的返回。
这次,或许还要好一些,毕竟长白山因为封山了,没有去。只是为了来二道白河看看秋色的,即便这么回去了,也没有上次去而未得那么让人难忘。车速不快,返程的车似乎比来的时候多了起来,或许大家都想到一块儿去了,早点回去,就不会被阻隔在路上。
车进先锋林场的时候,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落在挡风玻璃上,不再像雨滴往下滑落,被雨刮器刮到一旁能看到冰的痕迹。随着车不断向前,我也分不清魔界和老里克湖了,只知道来的时候道路两旁是五颜六色的,而此刻已经银装素裹,更让人提心吊胆的竟然还起了薄薄的雾气。
跟车行驶最大的好处是不会在这银色的世界里迷路,看着前方车辆开着“双闪”,我也照葫芦画瓢,毕竟山路弯道多,前方车辆过来看不见地面的标志线,有个示廓灯提醒也是好的。保持着和前车的车距,同步同速,我便开始看这秋天中的冬景来。
薄雾笼罩在层林中,没有被雪花覆盖的树木含羞的露出点点红色,像极了娇羞的新娘披着白纱巾,一种魔幻的感觉油然而生,或许这魔界的旅游名称是从此而得来的吧,但与我看见友人在冬季拍回来的雾凇照片相比,似乎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只属于深秋,而不属于冬天。因为它还灵动着,在雨雪纷飞、薄雾飘渺的幻境里,似乎演绎着一场童话或者神话故事。
要不是一路闪烁的车灯,仅仅只在这样的幻境里待上片刻,或许都会迷恋这片景色,带着冬元素的秋景图,似乎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又似乎打开了另一扇门,总之那种在二道白河升起的不甘和遗憾,在这一路的雪景下荡然无存。
进入和龙地界后,二道白河已经被远远的甩在了山的那一边,天空的雪花又慢慢地的变成了雨滴,而且还小了很多,我听见妻子长长的舒了口气,毕竟过了和龙软路基的国道,离家就不远了。
林柳青儿会员投稿通道:
小岛投稿专栏:https://www.jianshu.com/gt/cefac9481662f5b6
本文由【青•故事优选C】收录,荐文编辑:失眠的陈九
【青•故事优选C】为会员合伙人林柳青儿创办专题。仅推荐林柳青儿旗下会员文章上榜。专注于青苗计划,培育会员提升写作能力。详见我们助力||青——故事优选C计划
专题创办:林柳青儿
专题主编:七公子小刀
作者:一诺余生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u/14fb1817de79
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