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大象(ID:wxid_n9r62bna5k1j52)
来源| 大象的心灵世界
最近,浙大一位社会系教授的微博在网上炸开了锅。
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稀缺人才,拼死喝酒,一生骄傲。
教授后来又解释说:喝酒半斤不是招生标准,是男生自己说的“规矩”。做社会调研时缺会喝酒的人。
不管怎样,这位教授对学生喝酒的要求和推崇之心,已经天下皆知。
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时候,酒量也成了学术研究的门槛了?拼死喝酒成了一生骄傲的事情了?那不会喝酒的学生怎么办?
幸好,还有很多教授没有这项爱好。微博里的这位学子,没有被冯教授录取而转投南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所谓的“酒文化”背后,到底是什么?
01 美其名曰“酒文化”,酒表示很无辜
酒是个好东西,“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酒不成席”。
从古至今,酒和人结缘,丰富了人类生活、激发了人类灵感、拉近了你我距离。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喝着小酒,吃着团圆饭,聊聊家常,分外温馨。
令我们感到不适和困惑的,是畸形的“酒文化”。
2019年热播剧《都挺好》里有一段,苏明玉为了向成都的某公司老板赔罪,二话不说,倒上满满一大杯白酒,仰头灌了下去。酩酊大醉的她,躺在浴缸里睡着了。
不仅仅是苏明玉这样的销售总监,各行各业都存在这种现象。陪酒、劝酒、灌酒,喝得五迷三道,喝得天旋地转。有多少人,在饭桌上喝出了脂肪肝,喝出了胃溃疡。几年前,还发生了某公务员饭局陪酒醉死的事件。
好端端的酒,怎么就喝成了这样?
02 等级排序与情感绑架
酒,被赋予了特殊的属性,一是尊卑,二是情感。
人们把内心的等级尊卑与情感活动,投射到了酒中。
先说等级尊卑。
在职场上,你敢拒绝上级领导的饮酒邀请吗?在酒桌上,如果领导让你喝,你敢不喝吗?冯教授的喝酒规矩,学生敢不遵守吗?
上级与下级、师与徒、长辈与晚辈,就是社会等级,而敬酒与劝酒文化正是社会角色在不断地确认自己的身份与位置。
上级劝下级喝酒,是施展权威,下级不喝就是对权威的挑战,这种不服会让高位者觉得失去了掌控感,觉得"没面子"。下级向上级敬酒则是确认自己的从属地位,一般要多喝两杯才能体现对方地位比自己高,而上级可回敬可不回敬。双方不是平等的。
所以,如果上级让你喝,你不喝,你不免担心自己的前途和饭碗。
我认识一位男士,30多岁,某公司办公室主任。以前酒量很好,几年前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喝酒。原来可以在饭桌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现在只能默默看着别人喝,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不愿再参加饭局。为此,他也担心上司为此给他不好的评价。
上司未必会降低对他的评价,但“酒文化”能力丧失让他惶恐不安。
从更深的层面讲,当这种“酒文化”成为社会主流价值时,不喝酒意味着不被社会所接纳,从而被“群体排斥”。作为卑微的个体,实在不敢、不想被排斥。
再看情感绑架。
一个28岁的小伙子,性格简单豪爽,爱交朋友。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他和父母亲人的关系很疏远。他最喜欢呼朋唤友,一起喝酒聊天。
其实,以他后来的身体与心理状况,不能喝酒。但是,朋友聚会时,他肯定忍不住又大喝一场。
我问他:“你知道自己不能喝酒,为什么还喝这么多?”
他笑笑:“都是朋友,怎么能不喝?如果我不喝,可能朋友也做不成了。”
他的内心很孤独,渴望从朋友那里获得温暖。在他眼里,酒能维系感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一起喝酒的朋友里,他真正熟悉的只有1-2个。其他人连名字都不知道。
酒桌上,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对方一句“我干了,你看着办。”说完一饮而尽。你多半也把酒干了,这不是一般的酒啊,这酒里是浓浓的情啊!
但是,不觉得有些荒唐吗?你我的感情,为什么要用酒来衡量?喝了就有情,不喝就无情?
情义,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的实际行动,而不是那杯中之物。
03 大环境如此,喝还是不喝?
如果你运气好,遇上通情达理的导师和老板,他们不会强人所难,那你的日子比较好过,也不必担心在酒桌上惹怒他们。
但如果你遇上像冯教授一样看重喝酒的老板,或者,你的岗位就是苏明玉那样的销售总监,酒桌上谈生意,你该怎么办?
给足情面,量力而行。
自己有多少的量,自己最清楚。喝得翻江倒海、丑态毕露,对自己对他人没有好处。酒桌不是逞英雄的地方。
不管喝多少,态度要好,表达足够的尊敬,给足别人面子。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是靠喝酒来证明自己的,如果是,我们和酒囊饭袋有什么区别?
拼死喝酒,是被社会等级排序绑架、被情感绑架,一点都不值得骄傲。值得骄傲的,是你对自我价值的清晰认知和内心的真正强大。
当你有一天成为了社会等级更高的人,有了酒桌上的话语权,你端起酒杯,和蔼可亲:“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咱们今天喝酒随意,聊天随意,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