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共同体,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Day 88 (一)

今天阅读了陈静静博士的《学习真的在这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长达13页,17000多字,但是一口气读完,深为感动和震撼。

课例描述了陈静静博士在一所初建学校,与一群完全陌生学习习惯不理想的初中学生度过了长达80分钟的语文课。这一事实,本身就包含了诸多的难点和挑战:初建学校、师生陌生、超长课时……但是在这节全然以倾听和应对为主题的语文课上,我看到了佐藤学理念中鲜明的印迹:倾听、应对、润泽、对话、学习共同体,而在这些理念背后,是陈博士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洞察和教育者的智慧的、耐心的引导。

一、 从教什么到学什么

面对客观的难点和挑战,陈老师敏锐地洞察到学生的心理困境和自我认同的困难,因此把本课的目标锁定在“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这节课上找到亲近感、存在感,让从课上从没有发言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而这恰恰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首要任务。

有了这个大目标,那么具体落实到这堂课,选择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出什么信息,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只要借助合适的媒介和文本,让真实的学习在学习共同体中发生,就达成了本课目的。

从教什么,转向学什么的关注,打破了一贯传统当中教师中心主义。这是了不起的一种尝试。

为此,陈博士还做了很多功夫:首先,重新打造教室环境,排列U型小组座位,绿白格子布置桌子、倒茶给学生喝,这一切大改造旨在给学生带来舒适感、安全感、接纳感,并且让学生直接面对同伴同学,而不臣服于教师的控制,为真实的学生创造积极的环境支持和暗示;其次,就学生的心理和背景选择最适合的小说文本,由这个文本的窗口,不仅让学生穿越文本,更是实现共鸣和自我接纳——在这个文本中佐贺的镜像中,学生唤醒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也激活了自我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能源自相似经历的再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教师的无条件接纳)。此外,陈博士摆脱了PPT和教案,只使用了一种最简单却最深奥的方法:倾听、倾听再倾听,正如她所说的,“准备好不折不扣接纳任何一个孩子”,无论什么样的发言,不论是顶撞、不满的,还是胆怯、害羞的,陈博士都一一倾听、接纳,并以此为应对的依据,比如说由学生提及木棍的细节,到外婆形象的探究,像投球一般互相抛出接住,使得师生间、学生间展开对话,让文本学习的内涵和意义一点点展现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建学习共同体,让学习真实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