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赏析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这不单单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一个时代的故事。故事中闪过无数离别的思妇与游子的面孔,一个紧皱着眉头,暗暗狠了下心,转身离别,一个泪眼婆娑,提着裙裾,握着手帕,跌跌撞撞追出去数公里路。
乱世的到来总是捆绑着离别。东汉末年,天下动乱,诸侯割据,天下三分,战争是时代的主题。战争为统治者带来了宏图霸业,为将领带来了赫赫战功,而为人民带来的,却是比海深的疾苦。
乱世中男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远走他乡,四海为家。
诗中勾勒出一池荡漾的碧波,满池的夏天风韵。初读时,看到的是满目美景,欣欣向荣,表达的是十分单纯的思念之情。然而细细品味,才品出它一唱三叹,悠扬婉转,如泣如诉。
幕布缓缓上升,我们看到一位眉目间充满悲戚的女子,驻足远望,望穿秋水,几乎化为望夫石,眉宇间透露出无尽愁苦与相思。她沉浸于脑海中虚幻的相见场景,在想象中,她已奔向远方,奔向自己亲密的爱人。
然而此时,如同播放电影时出现了故障,画面抽离,然后镜头突然转向另一个人。画面飞快地穿越过万水千山,定格在一名男子的脸上,同样愁苦的双眼,遥望着远方。
诗中单纯的思绪其实“不单纯”,它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忧郁的女子,使读者陷入女主角的悲伤中。然而诗中暗藏机关,主角并不是这位女子,而是离乡的游子,他借女子之口,借女子的举手投足,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
诗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模棱两可的主角身份,看似思妇,却是游子。
涉江采芙蓉的是谁?诗人给了我们自由的思考角度,既然主角是游子,那便看作游子采芙蓉罢了。此时游子北行进京,想要取得功名,远行至洛阳一带。在北方大地上的男子又怎能采摘到江南的江上芙蓉?
此诗简直是一个绝妙的推理谜题,让读诗如游戏一般进退有趣,如此耐人寻味。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思想,而是揣度别人的思想,自己假设,然后推翻假设,用自己独有的思路去还原故事本身。
就像“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开放性的诗句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我们看到了几千年前一对互相思念的男女的故事,与此同时在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故事。不仅“读诗”,还可以“玩诗”,岂不快哉!
思念的诗词出于游子的笔下,却是以思妇的口吻。作者的思乡之情无法借明月或山川表达,明月太过清冷,山川太过巍峨,而他的思念绵延悠长,深入骨髓、情意绵绵,带着女性才有的细腻心思。但是,身为胸怀大志的铁血男儿,背负着报国理想和光宗耀祖的远大抱负,怎能沉醉于儿女情长?他不是圣人,不能大袖一挥,寄离思于山水,托感情于明月,他的思念如薄云轻雾,如细水长流,是柔软的,是缠缠绵绵的。男子气概让他不愿显露这些细腻的小心思,索性将主人公变成一位女子,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闻,都由她表达。
夏日阳光正好,时已春秋之交,池水泛起碧波,浮萍退去,片片荷叶破水而出,承接着夏日的阳光,随着碧波荡漾。风和日丽之中,广阔湖泽之上,荡起了一叶叶扁舟,农家女子乘着小船,飘荡至湖中央。好一幅江南夏日美景,景美人更美,女子们唱着小调,相互嬉笑。
这便是一年一度的采莲时节,采一篮莲蓬,回家取了莲子,煲一晚喷香的莲子粥,便是一天最大的收获。当然不仅仅是采摘莲子,满目盛开着粉嫩可人的莲花,教人爱不释手。纤纤素手将一枝莲花折枝摘下,擎在手上,不忍拂去任何一滴露珠。莲花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得越发喜人,每一个花瓣都要漾出水来。如此美丽的莲花,自然不是为了自己而采摘,姑娘们采了莲花,回去送给心上人,或是恋人,或是夫君。
在这个年代,送一支美丽的花朵,也许是女子对心爱的男子最真挚的情谊表达了。
夹案芳草丛生,有着数不清的芬芳兰草,女子们乘船划至岸边,顺手采几枝,身旁便萦绕其芬芳。采一枝兰花插在发际,阵阵幽香飘满路,戴了花的姑娘,更加神采飞扬。心中定是想着,归去以这美好的姿态,见自己的心上人吧。
然而在这欢声笑语中间,并不是所有人都沉醉于采莲的欢乐之中,有一个女子满脸忧伤,坐在船尾,低声叹息。唱着小调欢乐采莲的姑娘们没有注意到角落里落寞的她,处在一片欢笑烂漫中间,她比独自一人时更加寂寞,这炎热的南方夏日,在她看来也如寒风吹过的严冬,令她冰冷无助。
她手上也捧着一支娇艳的莲花,也许是热心的姑娘们为她采摘了交在她手中,也许是她被这快乐的气氛所感染,跟着大家的步伐,也采了一支莲花。但花朵捧在手里,她却又失了神。夫君远行在外,已几年未曾相见,别说互赠定情信物,就连书信,也不方便送达,只有寥寥几封。
女子思绪至此,不禁红了眼眶。看着别的姑娘谈论着打算如何将采摘的莲花送给心上人,想象着甜蜜的场景,一个个脸颊绯红,羞涩地笑着。她低着头,回想着心上人还未离去的时候,两人在水边嬉闹,男子摘一朵花插在她头上,她低头浅笑,倾世温柔。
然而此时,她独自摘了花,却无人相送。
芙蓉,芙蓉。即是夫容。她凝视着莲花上的点点露珠,仿佛看到了夫君的身影,他的音容笑貌仿佛近在眼前。
思念无法战胜距离,为爱人采摘的莲花无法穿过万水千山,思念的心只有自己知道。
诗人的特别之处是“不走寻常路”。古人思乡思人,往往要先铺垫悲凉的气氛,带入一个有着清冷月光、婆娑树影的寂静院落,独自斟一杯酒,对月独饮,倾吐寂寥。或是走向广袤的荒原,向前望不到前路,向后望不到归程。而本篇的诗人,反其道而行之,营造了一个欢乐祥和的场景,画面中有他的故乡,有他日思夜想的姑娘。本是伤感的思绪,却融入了欢声笑语中。这个场景中满满的快乐幸福,衬托出了女子的孤独和伤悲。这种反差的出现,使得思念之心更切。悲伤之心放在悲伤的环境中,会叠加出落寞的心境;而悲伤之心放在欢乐的环境中,反衬出的悲凉,更刺痛人心。
深读此诗,会逐渐发现字面描绘的平静场景下,是跌宕起伏的思绪。主人公换了又换,情绪一波三折,乐过又悲。寥寥数字,写尽人生悲欢。
这首诗强烈的镜头感又一次出现,镜头急转,画面中是游子的身影。画面的呈现像一个漩涡,视角来来回回,似有些不知所措。
诗的视点依然是烟雨江南,然而思妇的思绪已拉至遥远的北方土地。她不能看到他,不能听到他,甚至几年的离别让她脑海中他的样子渐渐模糊,但她还是一次又一次在脑海中回忆着他的容颜,幻想着他离家在外的生活,想要了解他现在生活的点滴,想要分担他远行的愁苦。
思妇踌躇远望,想象着夫君此刻的样子。他一定也极目远望,望着两人共同生活的故乡,望着自己所在的地方。他回忆着与妻子的点点滴滴,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他也许会想起,每年这个时候,夏天来临,莲藕长满荷塘,妻子和姐妹们乘着小舟,采摘莲藕,而自己,做完田里的农活,也撑船下水,撒网捕鱼。夜晚降临,都收工回家,远远地看到妻子欢快地奔向家门,一手挎着竹篮,里面满满的莲藕,一颗颗莲子镶嵌在莲蓬上,可爱诱人。她另一只手握着一枝鲜嫩的莲花,她看到他望向自己,高举起握着莲花的手,向他挥了挥。
在夜色的笼罩下,家中点起灯,他修补打鱼的工具,她生火煲汤。他不时地抬头看看,看到妻子忙碌的身影,和特地为自己采摘回的莲花,嘴角挂上了一丝微笑。
那时的时光,幸福得如同梦境。现如今,两颗心相隔万里,再也无法企及。
回家的路不再是从水稻田延伸出的田间小路,而是走不完的万水千山。到底何时才能实现抱负,何时才能衣锦还乡,何时才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妻子呢!
未离开家的时候,从未觉得世界如此之大,路途如此之远。而现在,摆在面前的,是走不完的漫漫长路,翻不尽的层叠群山。
回转的镜头实在是为奇思,男主人公借女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缠绵悱恻的心境。他的心中也是纠结的吧,放不下自己高傲的男子气,却又有着细腻的相思之情。诗文精彩而又纠结,回旋往复,主人公在夫妻两人之间切换,这是多么痛苦无法尽情表达的心绪。
这对夫妇,心始终相连,两颗相爱相互依偎的心,却因为乱世和功名而不得不分开。红线的两头,一头是心中无限思念,泪眼婆娑的妻子,独守空房,夜半细雨打窗,恐惧和孤单袭上心头,回望满院清冷,无人诉说,即使夏日光景正好,荡漾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耳边充斥着欢笑,也不禁黯然神伤,不敌相思;另一头是云游在外,苦闷思乡的丈夫,即使行遍万里路,看遍人间繁华,心中还是挂念着那个小路尽头的家。
两人遥相对望,却看不到彼此,心中惆怅无法抵挡,难道今生难再相见,各自终老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