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钩玄 探究情感——《伶官传序》课堂思路

图片发自App


    本文选自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一篇文章。赏析指导中说:“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种途径。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所以如何通过文章的脉络带出作者的情感和相关手法是解读此篇的关键。

环节设置:

一、寻找论点,引发思考

师:请位同学概括本文的内容?

学生: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过程

师:这是一篇小说吗?如果不是,那应该如何概括呢?

学生:通过庄总得天下和失天下的过程来阐明道理

师:那欧文再进一步追问,什么道理?

学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师:请翻译一下,有没有不同看法的?同样也给大家翻译一下

学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学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现在出现三个不同的观点,到底哪一个是呢?咱们就按课文顺序1、2、3来。

学生:第一句是中心观点,位置在开头,后两句都是人事的具体体现。

学生:第三句是中心观点,这一句有伶人紧扣事例,是对事例的高度概括

学生:第二句是中心观点,因为其他两句都是问句。中心论点一般是陈述句,此外,这句也符合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篇文来劝告当时北宋当权者能够励精图治。

师:这种讨论我特别喜欢,因为你们都在思考,也在调动以前学习的知识来解读新的知识。那到底哪一个论点呢?我不妨讲完全文在来看看。

二、具体解析,层层推进

1、按座位顺序每一位同学翻译一句,老师讲解疑难点。

师:第一段的第二句是第一句是什么关系?

学生:证明,庄宗的得与失是“人事”的证明

2、第二段翻译后,这段文字和我们写的议论文有什么不同

学生:是记叙片段的描写

师:以前这样的写法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六国论》见过

学生:这样写非常生活和形象。

师:对,也别形象,像看小说一样,人物形象特别鲜明,庄总从接受父亲遗志开始用了哪些动词?

学生:受、藏、用、遣、告、请、盛、负、驱、纳

师:这些动词让我们看一个什么样的庄宗

学生:果敢、勇猛、有担当

师:总之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男人。这样一个男人必然会心想事成,请同学们翻译第三段,看是不是这样的?

3、翻译第三段,(到何其衰也!)

师:我发现这里的何其衰也!和可谓壮哉!两个感叹句形成对应。到这才是庄宗整个故事,他最为论据照应了课文里哪一句?

学生:岂的之难而失之易也与?

师:这句话出现在事例的后面,一般在合适事例的分析

学生:照应“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也矣”

师:第一个感叹之前正好是的天下,第一个感叹之前正好是失天下。之前我们已经分析过“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也矣”是为了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所以我分析到这里全部都是为了说明“人事”。

师:作者这具体论述中”得天下”用了六句,“失天下”用了一句。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学生:为了验证“岂的之难而失之易也与?”这个结论

学生:就用一句话说失天下,能造成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师:两位同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分析,两叹连一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内容上的对比气势有所增强,读起来更加有节凑感,感情饱满。我们试着齐读这一部分。

4、第三段翻译完

师:这里《尚书》有什么作用?

学生:引用论证

师:如果要弄明白“《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必须要弄明

白这句话与论点和结论的关系。相邻的同学交流一下,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满”“谦”和论点中的“人事”、结论中的“逸豫”“忧劳”有联系,损和“衰”“亡身”、益和“盛”“兴国”有联系。

师:能否用一个词概括它们的这些联系?

生:照应。

师:很好,既然是“照应”,说明它能论证前面,又能引出后面。作用就容易表述了:第一,“《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在文中属引用论证。第二,它既证明了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又引出了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第三,“益”“损”呼应了“盛衰”,“谦”“满”呼应了“人事”,又分别引出了“兴国”“亡身”和“忧劳”“逸豫”

师:这段已经全部翻译完了,请刚才哪位认为第2句是中心论点同学再来说说

学生:第2句不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是对庄宗成败之迹做出了总结,点明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印证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

师:能不断反思总结你已经具备了思辨精神。

5、翻译最后一段

师:同样我们来看看,最后一句是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生:不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师庄宗的经验教训,仍是对“人事”的分析。

师:通过你们的分析,老师得出这篇文章结构PPT出示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③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写作思路是:①提出论点;②—④

证明论点;⑤得出结论;⑥点明目的。

教师对这一思路略加解说

三、延伸拓展

1、此篇是《伶官传序》但为何没有具体伶人的事例,只有一篇只言片语呢?

2、同学们的猜测都有道理,有位同学提到了,这篇是序,不是正史的内容,《伶倌传》才是讲伶人事例的,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3、这就需要提一下欧阳修的选材和剪裁了,正史一定要可信,而“晋王三矢”是口耳相传,在当时社会有一定影响,所以选入序中,并且之前用了“世言”,这种巧妙的处理,表明作者有了应有了严谨态度,又让文章有了可读信,满足大家的需求。

4、据资料显示

受三矢藏之庙一 908 ( 23 岁 ) 一受命之初

系燕父子以组一 913 ( 28 岁 ) —战绩赫赫

函梁君臣之首一 923 ( 38 岁 ) 一战绩赫赫

一夫呼乱者应一 926 ( 41 岁 ) 一身亡国灭

  15年上阵杀敌,身亡国灭何等艰苦而漫长,3年的醉生梦死何其荒唐而短暂。到底如何我们只能从正文内容去寻找了。课后相关链接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提要钩玄 探究情感——《伶官传序》课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