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连播第三趴: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到底区别在哪?

对标恒洋老师研读《乔布斯传》,我最喜欢的一个作者豆豆的三本书也是我经常看的,其中一本《遥远的救世主》是我近十五年最喜欢的,看的次数最多的且一直跟着我的唯一一本书,拍成的电视剧叫《天道》。

我是个用心感受世界的人,有心思细腻的感受的地方。这源于我从五岁开始学乐器,一直到高二结束为了高考。前后学了十二年,从枯燥的练习曲到考级比赛,到最后组成一个小乐队创作,分工合作各个部分出来一首乐曲。写这篇文章之前去听了一个小时的音乐,音乐无国界。我希望在心底温暖温柔的状态下写出这些字。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活好。你是想十年如一日,还是想一年顶十年?怎么个活法能过的好。活好了状态就好,这样别人愿意和你待在一起,想成为你的样子。自己好了,不说别人,自己的孩子也跟着好,不用教他,就希望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好。所以自己在努力的与时俱进。

怎样能活的好?有好的结果?结果是行为做到的呈现,思维指导行为,见到看到意识到悟到才能做到。所以就需要去掰扯底层逻辑。

《天道》里主要讲之所以人有差距,是文化属性不同,书里在掰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区别。我觉得这和恒洋老师定义的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异曲同工,也更像续集。那么今天我来谈谈我眼中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到底差距在哪。

《天道》里面讲的故事,没看到那个商业案例有神奇的招数,每一件具体的事都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普通事,也的确是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下竞争,没有秘密和违法可言,被人称作神话的在看懂规律的人手里特别平淡简单,原来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是神话,由此可见,人做到实事求是有多难,而做到的人却成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的人,在这个神话里,我看到了爱,是一个人的被另一个人点醒的觉悟。

那么在恒洋老师这里,道理、课的内容就那些。没有什么不一样。关键在于自己悟到,然后做到,把脑海里知道的,做到极致。能影响到多少人,就有多少收获。再把基本要素做到:感恩回馈给让你知道,做到的人。那么就是在细节处胜出。人与人大差不差,就在细节上做到极致就分出了差距。

想赚钱这件事并没有错,但是想赚钱的前提是要弄明白赚钱的本质,赚钱的本质就是解决他人需求所得到的回报。怎么能够解决他人的需求呢?也很简单,那就是你能够做什么,而且还要能够把这件事做好!只有你能够做事,才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只有帮助他人解决了问题,才能够获得报酬,赚到钱!

若能领悟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和经商之策,绝对让你受益非浅。而这种自我的思考和认识是基于基本的法律规则和社会实相。了解自己太重要了。

我们要学的是气场,这个气场就是多做事,多经历,多识人。不用说话也可以和人沟通,建立链接通道。做个物质富有,精神高贵的富贵之人。多维度的富有,不仅仅是钱多。

无论什么时候,有资金的人被有项目的人控制,而有项目的人被有思想的人控制,在这个世界上,不缺钱,不缺项目,只缺思想,你和你的目标之间,只差一步之遥:思维方式!

少数高人走的路:道→→→法→→→术 ,这样的顺序来学习,那么你会比其他人走得更快,更远。97%的人按照“术→→→法→→→道的顺序”来赚钱,2.9%的人按照“逆推”来赚钱,0.1%的人把大多数人颠倒的真相再颠倒回来赚钱,结果是......3%的人赚了97%的人累计赚到的钱,那0.1%的人除了赚到钱,还有名利,成就,这就是所谓的明白人!高人!

穷人思维“等,要”,将希望寄托于别人的拯救之上。等待别人主动给自己机会,等待伯乐发现自己,等待一个赚钱的项目和流程,等待有人拉手帮自己一把。要,持这个态度的人会伸手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一旦你有钱了,找你借钱的人就多,如果你不借,他就会骂你没人性、丧天良、忘恩负义。

富人思维,在他心中只有“我能帮到你做什么?”在这个“给予”世界上,一直持有“付出”的心态。比如赚钱,如果聚焦在想赚钱等于没有钱。聚焦给予等于我很富有!聚焦给予,贡献价值,赚钱是自然的结果。钱是果,不是因,它是你做对事后的奖赏。价值是因,钱是做对的事,附带的结果。根据吸引力法则,当你的心中越想越赚钱,你越赚不到钱。因为你正发出一个讯号给宇宙:“我没钱”、“我没钱”、“我没钱”!相反地,如果你不断“帮助别人”,“贡献价值”,也等于你正发出一个讯号给宇宙:“我很富有”、“我很富有”、“我很富有”!最后应了你对宇宙的呼唤,“你变成没钱”或“真的变成富有”。其实你的内部世界创造了你的外部世界。没有钱是因为你的脑袋就只装着穷人思维。

我们的前途在哪?我们的认知不足,要深度思考。因为道法自然,因为我佛慈悲,因为法无定法,我们必须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对于那些先进的政治管理策略和文化精神体系研究,而且我们必须了解西方古典哲学和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通过在变和不变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性发展背后的逻辑。天道与之对应的是大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事物变化的过程都是有踪迹可循,高人厉害,就是通过思维逆推,相当于还原案发现场,他的思维里面有一个次序学说,还有就是因势利导,通过结果来发推起因,每个人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

一二三都对应一种思考方式,不简单是线性思维,还存在二维、三维、多维的空间思考方式,所以学习不仅为了成长,也是是为了补脑,因为缺失基本价值判断能力的人面临的绝对不仅仅是生活的苦难,还有对这个世界的一无所知。

意义的本身不在意结果而在于过程。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寻找。

一个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混沌,是没有意义,但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是要有个开花结果的过程,不是一句理性就能解决问题的,相反理性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是永生还是繁衍,这是一个问题,延续生命的意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血脉,还有一种就是精神的延续,精神不朽。学习到高人看问题和做事的原则,以及对于人性的洞察和规律的认知。我们寻找的是一个破局的方法,而不是人性的傲慢和偏见。我们依然生活在楚门,这个世界是被人设计过的。人生如棋,其如人生。之所以强是因为能够通过富人思维改变命运,穷人弱是因为无力改变,只能不甘,只能论道囊中羞涩,怒指乾坤错。抱怨没有用。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心,一个平常心、一个野心、一个七窍玲珑心,一个善心,一个诚心,一个中国心。接下来我要用心做事。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到底差距在哪。

一、穷人思维

自我麻木的表现就是穷人思维,其特点为:服从、依赖、麻木。它的形成需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失望阶段、对抗阶段、妥协阶段、麻木阶段。

1、失望阶段。是在经历初次失败以后,无视于规律,再次进取不成,最终失望,这个阶段提供了穷人思维孕育的土壤。失败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人尤为正常,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规律这种东西。因此这个阶段还看不出来个体最终是走向穷还是富,一切都只是尽情的体验而已。这个阶段几乎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

2、对抗阶段。是在经历多次失望以后,对抗于规律,多次对抗不成,最终绝望,这个阶段推动了穷人思维的最终形成。这个阶段的对抗其实也是无奈的事情,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失败得多了就会有些懊恼,这一懊恼就极有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在潜意识中会想着去对抗规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宁愿把这种行为叫做“上进心”,因为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此时的对抗不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这也是大多数人会经历的阶段。当然会有一部分人,我们姑且叫他“聪明人”吧,这部分人会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这部分人里面又分为两拨,一拨跳入了妥协阶段,另一拨跳入了觉醒阶段。后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比较有先知先觉的人。

我特别想要强调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会长期停留或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尤其是后者可以说是特别不幸福的人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的“人定胜天”的曲解,总有不少的人以为自己可以战胜大自然,可以征服高山、海浪、地震,可以控制别人、控制一个群体,等等等等,无限的高估自己的能力,无限的看高自己的价值,这便是“妄”了。“虚妄之心”一起,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失去本真,便少了诚、少了信,“灵性”也渐渐消磨,最后如同机器一般,只有机械似的逻辑应变,而无灵性般的生生不息。

“人定胜天”之本义是说人能认知自然的规律,最能学会如何顺应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来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今天的我们其实最缺的就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何谓敬畏?敬是对自然造化的认知,进而内心升起尊敬之情,因为这般造化上达宇宙,下至一个星球、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人的命运,怎能不令人尊敬?畏是当认知了自然的造化之道,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知万灵之生死无非一瞬间,知“沧海桑田”、知“海枯石烂”,怎能不令人畏惧?

故而,有了敬畏之心,自然知道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自然能在这个阶段少些时间停留,因为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决定着一个人所受痛苦的多少。至于为什么要停留那么久,大概是因为当事人觉得自己能够控制一个人、控制一个团体、或征服一座高山、征服一个社会吧

3、妥协阶段。是在经历多次绝望以后,妥协于强者,多次妥协成性,最终服从,这个阶段滋养了穷人思维的生存生长。

人世间,最容易做到的事情莫过于“妥协”二字,因为这不需要任何的付出、也无需承受心灵的恐惧,只需低下头来便好,所以这是最为“省事”的做法。但这种做法“省事”却不“省心”,为什么不“省心”?因为这得需要你忍受着心灵的不愉快,承受着无边无尽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像是失恋那般心如刀割,更像是一个人买不起房的“长久的隐痛”,一个人不会因为买不起房而想要轻生,只会因为买不起房而不停的懊恼、叹息,偶尔看到别人都有房住的时候,或者因为自己租的房房租涨了而又不得不搬的时候,那是种隐隐的痛,是一种阵痛,但痛过便好,好了又痛,正如租好了新房,慢慢的开始忘掉自己之前因没房而伤感,过了一段时间,房租又涨了,便又开始了新的阵痛。

妥协本质上讲是“低估了自己的智慧”,以为自己没有能力认知和运用规律。但实际上,人之为人,俱有灵性,只要有灵性,则不缺乏智慧及增长智慧的能力。这个社会在无形中教导了我们“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富人可改天换地,穷人则贱如蝼蚁”,因此富人可“为所欲为”,穷人则“苟延残喘”。我无意挑起“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样于两者都没什么益处,但这种“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对抗与成见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地方:是谁界定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定义?是谁发扬了“富人”与“穷人”之间必须要对抗的文化?又是谁揭示了“富人”与“穷人”之间不能互为转化、互为提携、互为融合?仔细想想,好像是我们自己。因为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被贴上了“卑贱”或“高贵”的标签。很多时候,一种身份的自我认同要比社会给他的定义更为残酷、更为悲哀,我们老是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却忘了贴标签的人,忘了我们也有撕标签的能力,忘了那些标签背后的那个“我”。

这个阶段与富人思维的“觉醒”阶段看起来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妥协本质上是“放弃自己的信仰,接受富者的信仰”,而觉醒本质上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增加新的信仰”。放弃信仰是为逃避内心的良知,接受富人是为了利用富人的力量继续对抗;坚守信仰是为坚守自己的良知,增加信仰是为了根据天道改善自己的信仰。因为不是所有的信仰都是好的,便有了改善一说。

所以这个阶段本质上还是一种变相的对抗,找一个富人,讨好他,利用他的力量为己所用。到达这个阶段,穷人思维基本上就形成了,因为只要妥协了就意味着“低估了自己的智慧” ,给自己贴上了“穷人”的标签。当这样的人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开始相互传递“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观念,慢慢的便形成了一种模式,我们姑且将这种称为“穷人思维”

4、麻木阶段麻。是在经历多次服从以后,依赖于富人,多次依赖成性,最终麻木,这个阶段将穷人思维推向了新的顶峰

一旦经历过妥协阶段,到达这个阶段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情,因为妥协得久了,便麻木了。当然,也有人从妥协阶段飞跃到觉醒阶段,这部分人是幸运的。

麻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百科一下“麻木,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甚至丧失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但不全面,麻木是“对已知逻辑之外的事物反应不灵敏,对已知逻辑之内的事物反应灵敏”,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机械式的反应”,就是一切的反应都是有规律的、都是被提前设定好的,不管是 5 年还是 10 年,他的反应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真是“十年如一日”。这样的生活很单调,单调到没有任何的乐趣,单调到为了生存而生活,而忽视了生存之外的意义。

“机械式的反应”有一个最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当他碰到一个在逻辑习惯之外的事物时,即便这事物关系到自己的良知,关系到自己的荣辱,他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甚至在心理上都不会有任何的起伏。例如:有人看到老人在马路中摔倒,他第一意识是会想到如果我去扶他,万一他讹我怎么办。这个时候,逻辑机械性的利益权衡反应会战胜内心的良知。可是,你能说这个人没有良知吗?你能仅根据这个人就判定他是个坏人吗?不一定。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十恶的人,只是人一旦麻木了良知就会被埋葬起来,显现出来的只有利益的计较,只有内心的偏私,只有日渐的贪、痴、妄。

在如今盛产麻木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良知,找回自己的灵性,根本之法就在于“戒贪弱念,消痴疗心,去妄存慧”,走出认知障,脱离执守碍,进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实的了然万事万物的本真,如实的观照自己的内心,概言之为“返璞归真”。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灵性,生活该有多么的无聊,总不能让一个机器去观月赏花、看雪听雨,还要傻傻的问它“你觉得美吗?”,然后它很“聪明”的回了句“你说美就美”。

这个阶段要飞跃到觉醒阶段是有可能的,但要比上一个阶段难得多,这取决于个人的决心,也取决于对的机缘。

麻木可是说是穷人思维发展的顶峰,就是说已经发展到极致了。如果再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沧海桑田了,这一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意识到。

二、富人思维

自我觉醒就是富人思维,其特点为:觉醒、顺应、应用。它的形成需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失望阶段、对抗阶段、觉醒阶段、应用阶段

1、失望阶段。是在经历初次失败以后,无视于规律,再次进取不成,最终失望,这个阶段提供了富人思维孕育的土壤

和穷人思维一样,富人思维也需经历这个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看不出与穷人思维有任何的区别。由此可见,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穷与富,他们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比谁条件更优的情况。

有人反驳说: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比别人有钱,这些人岂不是拥有更好的条件来向富人思维方向发展?

恩,这个问题提得好,并且也是很多人的困惑,金钱与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基本成正比关系,并且也只是大概率的可能,不排除有变数的情况。但是金钱与文化却构不成正比的关系,有关联,但是关联性不大,更与富人思维文化的形成关系更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如果你认真的读完此文,便会明白为什么关联性不大了。这里的文化不是指诸如学历、证书、文化水平之类的东西,如果非要这样理解下面的文章便没有必要再看了。

2、对抗阶段。是在经历多次失望以后,对抗于规律,多次对抗不成,最终反省,这个阶段推动了富人思维的最终形成

这一阶段与穷人思维的对抗阶段也是一样的,同样看不出来个体在这一阶段到底是属于富人思维还是穷人思维。但是一般性而言,富人思维在这个阶段的对抗性反而更强一些,也就是说那些属于富人思维的人在这个阶段更具有反抗性,这源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见一些特别叛逆的孩子往往长大以后反而比较有成就。但这并非属于普遍性的情况,不要被误导。换句话讲,这些品质在穷人思维的这个阶段里也是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时,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会经历这个阶段就直接跳到下一个阶段的,这部分人可能有条件的使然、也可能有悟性的使然,不一而足。

但在这一阶段与穷人思维有一点不同的是,富人思维在对抗阶段的中后期会有一个不断反思、反省的过程,会总结自己为什么总是失败,会改进对抗的方式,这种改进的过程便有可能会促使自己向觉醒阶段发展,为什么这样讲?很显然的即便是改进了对抗的方式,仍是不可能打破规律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他连规律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何打破?但是他在不断改进、不断对抗的过程中会磨砺自己的心性,磨平自己的棱角,会建立起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础,因为这种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础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建立的,所以稳定性更好,更不容易被外界所影响,这些都为自己向觉醒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但请注意此时也仅仅是可能,如果最终无法过渡到觉醒阶段则极大可能会向穷人思维方向退化。有时候进退就在毫厘之间,但就是这毫厘之差便高下立判。

一般情况下,我建议不要在这个阶段停留太长的时间,因为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让人耳聋目盲,无法本真的看待事物,迷失在困顿与痛苦中,最后产生的只能是愤怒,愤怒越强,退化到穷人思维的可能性则越大。

3、觉醒阶段。是在经历多次反省以后,觉察于规律,多次觉察体悟,最终觉醒,这个阶段滋养了富人思维的生存生长

上一阶段的对抗对这一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往往对抗越是强烈觉醒的程度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在对抗阶段,人的性格、意识都有了极大的转变,少了几分戾气,多了几分和气,这都是为人处事必要的一些条件。有很多事为什么做不成,而别人却做成了?基于相似的条件之下,旨在有些人一直在变通,而有些人只会穷极,还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如果一定要说富人思维与穷人思维有什么最明显的区别,我觉得应该是在于“学习”这两个字,前者专注于“学”变通于“习”,概括之: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后者专注于“苦”穷极于“靠”,概括之:上天为什么对我不公。当然,学习的方向也应与天道规律相近,否则也会退化到穷人思维。

这一阶段也有反省,只不过反省的程度更强,且此时的反省已经脱离了对抗,进入了“静思”,说是“静思”其实就是个体意识到自身是无法与规律抗衡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也无论对抗的时间有多长,规律就是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抗没有任何的意义,只能退下来,进入“静”,而有了这个“静”才能更好的“思”。

所以,觉醒是有两方面的意义的:

一是认识自己:分析自己以往的行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自己的性格、能力所存在的优势和缺陷,就是反省自身

二是认识规律: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总结和发现来自人性的、社会的、自然的规律,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规律的总结因为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印象最为深刻,很有可能就奠定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经历越丰富,觉醒的程度则越高,对富人思维的掌握也就越好,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觉醒的基础之上的,也有经历丰富却发展为穷人思维的人,那是因此缺乏了觉醒的过程或觉醒的程度还不够。

以上内容是属于“觉”的,分为自觉和觉他。那什么是“醒”呢?“醒”就是根据自己的“觉”去改善自我、提升自我,也分为两部分:

一是自醒:就是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发挥自己性格上的优势,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改造自己,是为“有德”

二是醒他:就是更进一步的系统的学习人性的、社会的、自然的规律,这里的学习可以是从书本中、从能人中、从社会中去学习,去觉察这些规律,并深刻的体悟,这种学习体悟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这些规律容纳成自身内在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为“有道”

所以这个觉醒的阶段最终使自己变成了一个有“道德”的人,“道”为自然、社会、人性的规律,“德”为顺应、运用这些规律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意义非常之重大,最终的成果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格局、命运。每个人在这个阶段觉醒的内容、程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才使得不同的人对富人思维的运用有所不同,其成就也会不同。这与每个人不同的境遇和性格有关。

那是不是经历了这个阶段就一定会过渡到下一阶段呢?不一定的,这也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觉醒了不一定就能应用。这里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觉醒的程度或者方向还不够,尚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自我感觉良好却失败的原因;另一种是觉醒了却无法承受,什么意思呢?例如当有些人知道了“人性本恶”的人性特征以后,颠覆了之前他对“人性本善”的认知,他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事实,对规律的应用便无从谈起。

觉醒阶段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晋级,有走火入魔的,有偏激执泥的,有自甘堕落的,有心灵脆弱的,有自视甚高的。。。等等等等,难以概全,所以有一段丰富但不极端的经历,有一个正常但不偏激的性格,对于觉醒阶段的晋级就有比较大的帮助的,可以达到有效的避险。当然,这些条件并不绝对。

那么,什么时候标志着自己可以过渡到应用的阶段呢?那就是自己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这里没有一个标准去量化什么情况下算是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有,那这个标准只会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4、应用阶段。是在经历多次觉醒以后,顺应于规律,多次顺应学习,最终运用,这个阶段将将富人思维推向了新的顶峰

能走到这个阶段的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也是非常难得的。世间之人,“知道易,行道难”,要做到“知言易行”、“言行如一”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突破自己的知见障,需要突破自己的执守碍,还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同的人其道德、智慧的层次不同所能应用的程度也不同。

我们前面所经历的所有的阶段,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这一阶段的应用。应用不同于对抗、妥协,也不同于觉醒,但依赖于觉醒阶段的历练,应用是在掌握了规律以后利用规律达成自己的目标。重在“应”和“用”,“应”是分析现状制定相应的策略,并且策略应随着规律的变动而调整;“用”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最初的目标。最难的是“策略”、“调整”、“资源”、“可利用”,有策略就有高低,有调整就有适与不适、宜与不宜,资源有多少、优劣,利用有能利用和不能利用、有该利用与不该利用,这些条件的把握稍有不当则前功尽弃。

应用之道自古被视为高深、神秘的学说,其实没有必要,小到一个家庭的维系,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不是对规律的应用,故而每个人成就有高低,能找到自己的应用之道,快乐的生活,就是最大的“道”了。但如今快乐反倒成了奢侈品,这多与“无道”相关,此处的“无道”可不是大家理解的“无道”,而是指违背基本规律的生存方式,大家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

应用之道涉及到对规律的应变、对规律的预测,甚至是对规律的引导,为免有人误入歧途就不细说了。但这些应变啊、预测啊、引导啊,这些方式方法又是通过了解规律本身学习到的。例如我们根据 24 节气的规律就可以知道,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学习、多实践、多积累,而不能太贪图享受、太注重交际关系。这就像一棵树如果在春天发芽过早,受寒气的侵略则会影响树的发育;太过于贪图阳光,则会导致树的根系不发达,不利于夏天的成长。

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一开始可能对有些规律的认知出现误差,在应用的过程中误差必然会有所反馈,可能还会出现失败,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应用策略,通过调整,对规律的应用也就变得越来越完善。

可是即便是到了这个阶段,就一定会走向富人思维了么?同样是未必然。这得看对规律的运用如何。也有人因为无法应用规律而走向了一个极端,这个极端似魔、似邪,是穷人思维里的强者,但却不属于富人思维。

以上,我们通过这四个阶段彻底了解了富人思维与穷人思维的异同,及产生的根源,对个体的影响。

其实用“富人”和“穷人”来区分一种文化属性是不太恰当的,多少有些牵强和极端,因为对于介于富人思维与穷人思维之间的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这种穷富思维的叫法、区分会不会有将文化对立起来的可能?但是为了方便表述,这样叫也未为不妥,姑且先这样叫吧,能引发大家的深思即可。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知道:穷人思维专注于人性、专注于利益,专注于人性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富人思维专注于自然、专注于社会、也专注于人性,专注于自然、社会、人性之间的关系。这点差异就已然是天壤之别了。

专注于人性和利益势必就会忽略自然、社会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势必就会夸大利益对人的作用,忽视人性的善,强化人性的贪、痴、妄,形成普遍性的偏私。由于这种偏私与社会、自然不相和谐,更与人性中的善相冲突,或早或晚,必然会产生崩塌,重建新的平衡。这种崩塌有时还表现为群体性的、区域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灾难。

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和运用不可谓不擅长,以至于现在市面上的任何一本书,社会中的任何一个故事,有大概率的都与利益和控制有关,这背后时刻在传达着“优胜劣汰”的法则,使得人与人之间大概只有利益是永恒的。而趋利的结果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糟糕。

穷人思维的强盛使得我们可以违背内心的良知,却不会受到任何的谴责和承担任何的后果,这更推动了穷人思维的盛行,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强者的产生,因为穷人思维急需要一个有力的强者来替他们在社会中争取利益,避开风险,而强者们也需要有一个群体能够支持自己的所做所为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于是强者文化应运而生,强者文化信奉的是“优胜劣汰”,标榜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强者文化不属于富人思维,它仍是穷人思维,是穷人思维里的强者,强者的盛行标志着穷人思维走向了顶峰。

穷人思维本质上是我们低估了自身的智慧和能力,高估了强者的力量和影响力,以为强者便代表了社会的意旨和力量,甚至代表了自然的规律和力量。我们细心的观察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强者,身上随时都带着光环效应,不管走到哪里都受人瞩目,令人仰望,但其实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吗?是泽被苍生,惠普天下?还是德高望重,启人智慧?我无意挑起争端,一没精力,二没兴趣,只希望大家能够中正的看待一些事情,或许这个世界能更和美一些。

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恶,或者说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也可以,但都不全面。人性中有善也有恶,甚至可以是同时出现的,而每个人最终的善或恶除了与自身的经历相关,更与这个社会的环境、与法律制度有关。既然如此,那善与恶不都是可以的吗?为何一定要惩恶扬善?为何不是惩善扬恶?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我们不是动物,我们有着自己的文化礼仪,有着自己的精神信仰,有着自己的艺术审美,我们创造了自己的文明,我们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是像动物一样难看的吃相?还是像人一样优雅的烹饪?难道我们真希望看到有一天与猪同桌讨论着美食?难道我们要退化到有一天在狼嘴里抢肉?

我们一定是不愿意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

所以富人思维的意义就在于规避人性中的恶,唤起人的良知,修正人的行为,培养人的道德,与自然和谐,与人和美,使人不至于沦落到要和猪讨论哲学,要在狼口中争食,人就该有人的自尊、人的优雅、人的快乐。

富人思维揭示了自然、社会、人性及其三者之间的深刻关系。了解易经的朋友应该知道,易经中有三才,分别为天、人、地,注意了,人是位于天和地之间的,天道管着地球、月球、太阳、宇宙的运行,管着四季、雨雪等自然现象;地道承载着万物的孕育、生长、离灭,承载着山川的变化、社会的发展,顺应着天道的规律;而人呢?人立于天地之间,上可仰观天文,观斗转星移,知世事变化。下可府察地理,察万物峥嵘,知厚德载物。天地之间,生生不息,是有气象万千,是有这婆娑世界。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从来就不只是属于自己,也属于天地,自然就该有天地之能,天地之能不仅生育万物,主宰万物,更不与万物相争,不争即可“和”而“美”。

人立于天地之间已有 12000 多年,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早已是相感相知的关系,所以才有“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这种相感相知表现在地震、洪水、雾霾、瘟疫、癌症,也表现在蓝天、绿水、青山、繁茂、兴盛。我们是希望前者还是后者,选择权其实在我们自己手里。

已经有太长太长的时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处得并不好,长到人们都已经忘记了那段人与天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历史,如今这种并不太好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将决定着未来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或许我们是时候重新拾起对自己核心文化的认知和信心,辨识我们的文化属性中哪些是富人思维,哪些是穷人思维,加强对富人思维的学习和运用。如此经年之后,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我们内心里长久以来希望看到的世界,那个世界不再属于强者,而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拥有富人思维,拥有爱,爱,既是动词也是名词。

你可能感兴趣的:(7天连播第三趴: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到底区别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