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Pod启动典型创建过程
二、调度流程
三、指定调度节点
1.使用nodeName字段指定调度节点
2.使用nodeSelector指定调度节点
2.1给对应的node节点添加标签
2.2修改为nodeSelector调度方式
3.通过亲和性来指定调度节点
3.1节点亲和性
3.2Pod亲和性与反亲和性
3.2.1使用Pod亲和性调度
3.2.2使用Pod反亲和性调度
4.使用污点(Taint) 和 容忍(Tolerations)指定调度节点
4.1污点(Taint)
4.2容忍(Tolerations)
四、cordon 和 drain
五、Pod详解
1.Pod启动阶段(相位 phase)
2. Pod常见状态
3. 如何删除 Unknown 状态的 Pod ?
4. 故障排除步骤
Kubernetes 是通过 List-Watch 的机制进行每个组件的协作,保持数据同步的,每个组件之间的设计实现了解耦。
用户是通过 kubectl 根据配置文件,向 APIServer 发送命令,在 Node 节点上面建立 Pod 和 Container。
APIServer 经过 API 调用,权限控制,调用资源和存储资源的过程,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开始部署应用。这里 需要 Controller Manager、Scheduler 和 kubelet 的协助才能完成整个部署过程。
在 Kubernetes 中,所有部署的信息都会写到 etcd 中保存。实际上 etcd 在存储部署信息的时候,会发送 Create 事件给 APIServer,而 APIServer 会通过监听(Watch)etcd 发过来的事件。其他组件也会监听(Watch)APIServer 发出来的事件。
Pod 是 Kubernetes 的基础单元,Pod 启动典型创建过程如下:
#注意:在创建 Pod 的工作就已经完成了后,为什么 kubelet 还要一直监听呢?原因很简单,假设这个时候 kubectl 发命令,要扩充 Pod 副本数量,那么上面的流程又会触发一遍,kubelet 会根据最新的 Pod 的部署情况调整 Node 的资源。又或者 Pod 副本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其中的镜像文件升级了,kubelet 也会自动获取最新的镜像文件并且加载。
Scheduler 是 kubernetes 的调度器,主要的任务是把定义的 pod 分配到集群的节点上。其主要考虑的问题如下:
Sheduler 是作为单独的程序运行的,启动之后会一直监听 APIServer,获取 spec.nodeName 为空的 pod,对每个 pod 都会创建一个 binding,表明该 pod 应该放到哪个节点上。
调度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过滤掉不满足条件的节点,这个过程称为预算策略(predicate);然后对通过的节点按照优先级排序,这个是优选策略(priorities);最后从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节点。如果中间任何一步骤有错误,就直接返回错误。
Predicate 有一系列的常见的算法可以使用:
如果在 predicate 过程中没有合适的节点,pod 会一直在 pending 状态,不断重试调度,直到有节点满足条件。 经过这个步骤,如果有多个节点满足条件,就继续 priorities 过程:按照优先级大小对节点排序。
优先级由一系列键值对组成,键是该优先级项的名称,值是它的权重(该项的重要性)。有一系列的常见的优先级选项包括:
通过算法对所有的优先级项目和权重进行计算,得出最终的结果。
nodeName 将 Pod 直接调度到指定的 Node 节点上,会跳过 Scheduler 的调度策略,该匹配规则是强制匹配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创建deployment控制器
metadata:
name: myapp #deployment控制器名称:myapp
spec: #定义模板文件
replicas: 3 #副本集为3个
selector: #标签选择器
matchLabels: #匹配的标签为 app: myapp1
app: myapp1
template: #定义pod模板
metadata:
labels: #pod的标签
app: myapp1
spec:
nodeName: node01 #pod创建后所在的node节点名称
containers: #定义pod中的容器
- name: myapp #pod容器中的名称
image: nginx #容器使用的镜像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kubectl apply -f demo1.yaml
kubectl get pods --show-labels -owide
#查看详细事件(发现未经过 scheduler 调度分配)
kubectl describe pod myapp-6bc58d7775-6wlpp
通过 kubernetes 的 label-selector 机制选择节点,由调度器调度策略匹配 label,然后调度 Pod 到目标节点,该匹配规则属于强制约束
kubectl label nodes node01 app=a
kubectl label nodes node02 app=b
#查看标签
kubectl get nodes --show-labels
注:
#修改一个 label 的值,需要加上 --overwrite 参数
kubectl label nodes node02 app=a --overwrite
#删除一个 label,只需在命令行最后指定 label 的 key 名并与一个减号相连即可:
kubectl label nodes node02 app-
或
kubectl label nodes node02 app=b-
#指定标签查询 node 节点
kubectl get node -l app=a
vim myapp1.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myapp1
spec:
replicas: 3
selector:
matchLabels:
run: myapp1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run: myapp1
spec:
nodeSelector:
app: a
containers:
- name: myapp1
image: nginx:1.14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kubectl apply -f myapp1.yaml
kubectl get pods -owide
#查看详细事件(通过事件可以发现要先经过 scheduler 调度分配)
kubectl describe pod myapp1-7cc594f786-jfs97
将 Pod 指派给节点 | Kubernetes
pod.spec.nodeAffinity
注:
键值运算关系
nodeAffinity硬策略和软策略示例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affinity
labels:
app: node-affinity-pod
spec:
containers:
- name: with-node-affinity
image: soscscs/myapp:v1
affinity:
nodeAffinity:
requi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 #先满足硬策略,排除有kubernetes.io/hostname=node02标签的节点
nodeSelectorTerms:
- matchExpressions:
- key: kubernetes.io/hostname
operator: NotIn
values:
- node02
prefer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 #再满足软策略,优先选择有app=a标签的节点
- weight: 1 #如果有多个软策略,权重越大,优先级越大
preference:
matchExpressions:
- key: app
operator: In
values:
- a
只有硬策略的情况下,如果硬策略不满足条件,Pod 状态一直会处于 Pending 状态。
如果把硬策略和软策略合在一起使用,则要先满足硬策略之后才会满足软策略
pod.spec.affinity.podAffinity/podAntiAffinity
调度策略 | 匹配标签 | 操作符 | 拓扑域支持 | 调度目标 |
nodeAffinity | 主机 | In, NotIn, Exists,DoesNotExist, Gt, Lt | 否 | 指定主机 |
podAffinity | Pod | In, NotIn, Exists,DoesNotExist | 是 | Pod与指定Pod同一拓扑域 |
podAntiAffinity | Pod | In, NotIn, Exists,DoesNotExist | 是 | Pod与指定Pod不在同一拓扑域 |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myapp
labels: #定义该Pod的标签
app: myapp
spec:
containers:
- name: myapp01
image: nginx
affinity:
podAffinity: #定义pod亲和性
requi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 #pod亲和性的硬策略
- labelSelector: #定义硬策略标签选择器的信息
matchExpressions: #定义标签选择器选择的信息
- key: app #定义键名
operator: In #定义键值之间的运算关系
values: #定义键值
- myapp
topologyKey: run #定义节点标签的键,判断是否在同一拓扑域中
topologykey: run表示如果node节点都包含有标签为run=键值,
当node节点的键值相同时,则表示node节点在同一拓扑域中;
当run键的值不相同时,则表示node节点不在同一拓扑域中。
注: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myapp
labels:
app: myapp
spec:
containers:
- name: myapp
image: nginx
affinity:
podAntiAffinity:
requi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
- labelSelector:
matchExpressions:
- key: app
operator: In
values:
- a
topologyKey: run
如果节点处于 Pod 所在的同一拓扑域且具有键“app”和值“a”的标签, 则该 pod 不能将其调度到该节点上。
(如果 topologyKey 为 run,则意味着当节点和具有键 “app”和值“a”的 Pod 处于相同的拓扑域,Pod 不能被调度到该节点上。)
节点亲和性,是Pod的一种属性(偏好或硬性要求),它使Pod被吸引到一类特定的节点。Taint 则相反,它使节点能够排斥一类特定的 Pod。
Taint 和 Toleration 相互配合,可以用来避免 Pod 被分配到不合适的节点上。每个节点上都可以应用一个或多个 taint ,这表示对于那些不能容忍这些 taint 的 Pod,是不会被该节点接受的。如果将 toleration 应用于 Pod 上,则表示这些 Pod 可以(但不一定)被调度到具有匹配 taint 的节点上。
使用 kubectl taint 命令可以给某个 Node 节点设置污点,Node 被设置上污点之后就和 Pod 之间存在了一种相斥的关系,可以让 Node 拒绝 Pod 的调度执行,甚至将 Node 已经存在的 Pod 驱逐出去。
污点的组成格式如下:
key=value:effect
每个污点有一个 key 和 value 作为污点的标签,其中 value 可以为空,effect 描述污点的作用。
当前 taint effect 支持如下三个选项:
●NoSchedule:表示 k8s 将不会将 Pod 调度到具有该污点的 Node 上
●PreferNoSchedule:表示 k8s 将尽量避免将 Pod 调度到具有该污点的 Node 上
●NoExecute:表示 k8s 将不会将 Pod 调度到具有该污点的 Node 上,同时会将 Node 上已经存在的 Pod 驱逐出去
#设置污点
kubectl taint node node01 key1=value1:NoSchedule
#节点说明中,查找 Taints 字段
kubectl describe node node01
#去除污点
kubectl taint node node01 key1:NoSchedule-
设置了污点的 Node 将根据 taint 的 effect:NoSchedule、PreferNoSchedule、NoExecute 和 Pod 之间产生互斥的关系,Pod 将在一定程度上不会被调度到 Node 上。但我们可以在 Pod 上设置容忍(Tolerations),意思是设置了容忍的 Pod 将可以容忍污点的存在,可以被调度到存在污点的 Node 上。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myapp01
labels:
app: myapp01
spec:
containers:
- name: with-node-affinity
image: soscscs/myapp:v1
tolerations:
- key: "check" #定义污点键名
operator: "Equal"
value: "mycheck" #定义污点键值
effect: "NoExecute" #定义污点的作用
tolerationSeconds: 3600
#其中的 key、vaule、effect 都要与 Node 上设置的 taint 保持一致
#operator 的值为 Exists 将会忽略 value 值,即存在即可
#tolerationSeconds 用于描述当 Pod 需要被驱逐时可以在 Node 上继续保留运行的时间
注意事项:
(1)当不指定 key 值时,表示容忍所有的污点 key
tolerations:
- operator: "Exists"
(2)当不指定 effect 值时,表示容忍所有的污点作用
tolerations:
- key: "key"
operator: "Exists"
(3)有多个 Master 存在时,防止资源浪费,可以如下设置
kubectl taint node Master-Name 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PreferNoSchedule
//如果某个 Node 更新升级系统组件,为了防止业务长时间中断,可以先在该 Node 设置 NoExecute 污点,把该 Node 上的 Pod 都驱逐出去
kubectl taint node node01 check=mycheck:NoExecute
//此时如果别的 Node 资源不够用,可临时给 Master 设置 PreferNoSchedule 污点,让 Pod 可在 Master 上临时创建
kubectl taint node master 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PreferNoSchedule
//待所有 Node 的更新操作都完成后,再去除污点
kubectl taint node node01 check=mycheck:NoExecute-
对节点执行维护操作:
kubectl get nodes
//将 Node 标记为不可调度的状态,这样就不会让新创建的 Pod 在此 Node 上运行
kubectl cordon #该node将会变为SchedulingDisabled状态
//kubectl drain 可以让 Node 节点开始释放所有 pod,并且不接收新的 pod 进程。drain 本意排水,意思是将出问题的 Node 下的 Pod 转移到其它 Node 下运行
kubectl drain --ignore-daemonsets --delete-emptydir-data --force
--ignore-daemonsets:无视 DaemonSet 管理下的 Pod。
--delete-emptydir-data:如果有 mount local volume 的 pod,会强制杀掉该 pod。
--force:强制释放不是控制器管理的 Pod。
注:执行 drain 命令,会自动做了两件事情:
(1)设定此 node 为不可调度状态(cordon)
(2)evict(驱逐)了 Pod
//kubectl uncordon 将 Node 标记为可调度的状态
kubectl uncordon
Pod 创建完之后,一直到持久运行起来,中间有很多步骤,也就有很多出错的可能,因此会有很多不同的状态。
一般来说,pod 这个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查看Pod事件
kubectl describe TYPE NAME_PREFIX
//查看Pod日志(Failed状态下)
kubectl logs [-c Container_NAME]
//进入Pod(状态为running,但是服务没有提供)
kubectl exec –it bash
//查看集群信息
kubectl get nodes
//发现集群状态正常
kubectl cluster-info
//查看kubelet日志发现
journalctl -xefu kube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