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的时候注意力非常专注,学习时却常常分心,家长应该怎么做?



老师,我一接孩子放学,老师就说孩子上课不听讲、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他在家玩的时候可专心了,这怎么办啊?我都愁死了!

玩的时候专注,学的时候不专心,看起来是很矛盾的现象哦!

注意:此处的玩是广义的,比如:各种电子游戏、积木、玩具、甚至是孩子自己的“乱玩”。

我不禁想问:这是真的吗?

回答1:不是。

 知乎网友ADP桑说:

哭了。。我明明玩游戏的时候很专注,学习的时候也很专注,却总是被我老妈认为玩游戏专注而学习不专注,因为她只看得到我一个月放假两天在家里玩游戏的样子,看不到我在学校里为一道物理题跟三个学霸吵上半小时的样子。

那我有什么办法?

回答2:是。

因为游戏好玩儿,我玩的时候很高兴、很放松,又不费脑子(其实是真的不费脑子吗?并不是!也要琢磨规则、琢磨怎么玩啊!)

问题来了。

明明学习和玩的时候都很专注,为什么家长却认为我学习的时候不专注呢?

我确实是玩的时候专心,学习的时候不专心,这是为什么呢?我也不想这样啊!

这里面主要有3点原因。

一、游戏本身的设计特点。

二、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

三、游戏和学习的性质不同。

一、游戏本身的特点

知乎网友笑千帆说:

我们做游戏的时候,总在不断调整用户体验,不断倾听和观察用户,尽可能去让游戏的难度保持在“比玩家平常的能力稍微难一点”的水平,始终让玩家接受循序渐进的引导,并不断提供适度挑战和达成挑战的优良反馈。一旦数据反映出玩家失去了兴趣,我们就会立刻讨论,修改并推翻,同时持续保持对玩家的关注和沟通。

这里指的是电子游戏。换句话说,电子游戏的设计,就是要让你上瘾的!

知乎网友Defunct说:

因为游戏相对学习而言,目标性低,反馈性高,互动性高。

第一:目标性

游戏的目标性比较低是因为游戏没有一个目标,大部分都是玩,一盘游戏没有人要求孩子必须要赢或是必须要达到某个分数。而学习很多时候都是有很强的目标性的,学习了一个章节,必须要掌握一个章节,学习一个单词,必须要掌握一个单词。有的孩子即使打游戏很认真很专注,游戏水平依然很低。

不管是电子游戏,还是那些积木、玩具、还有孩子自己随便乱玩,有一个特点:没有硬性要求,孩子可以自由玩耍,成不成功都没关系。

第二:反馈性

游戏是一个反馈性很高的行为,过一个关卡就会发现走得更远了一些,积木搭好了就呈现出一个造型,有的小孩玩的电动玩具一按开关就会叫、会动。

而相比之下,学习这件事很多时候反馈性的极低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看一本书可能很长时间都用不上,背诵一篇诗词发现根本没用,学了半年的英文发现水平似乎还在原地。这些都会消磨孩子们的耐心和专注度,他们会觉得学习这件事无趣且无意义。

二、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

第三:互动性

这恰恰是孩子的需求,而家长没有给足。

很多游戏是有很强的互动性的,不论是英雄联盟,dota,穿越火线这类线上游戏,还是植物大战僵尸这样的单机游戏,孩子和队友(怪物)之间的互动性是很高的,孩子会在这样的互动里体会到乐趣。

而学习大部分时候是很枯燥的,特别是孩子独自学习的时候,他能互动的只有冷冰冰的文字,甚至连植物大战僵尸里的电脑怪物都不如。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真人阅读学习点读机之类的机器,就是要通过提高学习交互性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

知乎网友陈思危心理咨询师说:

很多家长说孩子学习分心。那么首先需要看自己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作为家长您是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但是老师一说你就急了。还是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你在一边玩游戏?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您一会儿送水,一会儿送水果?

知乎网友阿怪他长得好帅说:

家长打麻将的时候非常专注,教我做作业,帮我听写的时候却很容易分心,怎么办?

看到了吗?在孩子需要互动的时候,家长们又做了什么呢?

不要问老师有没有做到?老师当然做到了,在学校的时候,和老师、和同学,会有很多合作、讨论的互动。但是如果只靠在学校,远远不够啊!

三、游戏和学习,本质就不同。

“玩儿游戏专注,学习分心”,需要明确的是这两种活动所需要的注意力品质真的是同一种么?

原因是注意力分两种,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就是伴随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就是不需要伴随意志努力的注意。

孩子看电视很认真,玩儿的时候很认真,但是学习不专注。其中一个原因是学习需要花费更多的意志努力。

那么好,注意力是一种很稳定的心理品质么?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实际上能使注意力受影响的因素很多,游戏画面生动,音效丰富,多通道刺激,实际上是为了注意力的的维持和稳定。为什么孩子玩儿游戏专注,学习分心。因为学习真的很无聊。

那我们看,玩儿的时候专心,学习不专心。

这说明孩子的专注力没有问题,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改变这样的现象?

一、满足孩子的需求,多陪陪他们。

孩子的需求(一般就是有人陪,有人关注)如果得到了满足,就不会去游戏(尤其是电子游戏)中去寻找。

很多家长会说了,总是要我们怎么怎么,孩子应该增加独立自主性、自我激励。

但是,连最简单的完成任务带着出去玩,讲个故事,陪着下盘棋这种简单的激励都不愿意去做,你指望他们去寻找科学的办法去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

有的家长经常随口说你做完作业/考到多少分/考到第几名就带着出去玩/买吃的/买玩具,结果孩子达到了,家长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兑现,时间长了孩子也没动力了。想着让孩子自己去产生动力,那么动力是什么呢?家长这边是指望不上,所以让孩子自己有动力吗?

二、将“游戏”融入孩子的学习当中。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寓教于乐,一般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在游戏中、活动中学习的。在学校里,老师也会精心设计很多环节,调动学生的兴趣。

但是,在家里呢?你不能只靠数落、训斥,逼着孩子学习,是不是也应该学学老师,给学习稍微增添一点儿趣味性呢?

比如:

设立一些有趣的小奖励,背诵出1首诗就给一个拥抱;读完一本书,就可以自支配2个小时。

或是用闯关的方式——第一关是大声朗读10个英文单词,第二关是写完20道口算题,第三关是背诵一篇古诗,第四关是做一个物理或化学小实验,第五关是观察一个昆虫等等,最后通关给予一个奖励。

比赛——家长和孩子比赛,看谁做口算又对又快。

三、借助游戏的特点,设计学习环节。

前文说到,游戏的特点:目标性低,反馈性高,互动性高。

1.目标降低

我们在家里给孩子辅导功课,目标定低一点儿(有点儿像“微习惯”,什么是“微习惯”,戳这里《你一定能成功的习惯养成法——帮你养成/改掉一个好/坏习惯,全在这篇文章》,要求明确一点儿。

比如错误目标“更专心的学习”,那啥叫更专心呢....无法量化,全凭家长一张嘴“我觉得你不够专心,所以你需要更专心一点”,那孩子岂不是更糊涂了,鬼才理你。

正确目标应该是:“认真写完生字作业,不要出错”、“昨天写家庭作业用了25分钟,今天内容差不多,用23分钟吧” 、“数学课上课举手发言3次”。

2.及时反馈

比如上面设定的目标,每一项孩子完成后,家长立刻反馈——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完成了,然后给与相应的奖励——贴小贴纸、计分等,从而提高作为“规则制定者”的“信用度”。

3.关注孩子

前文还提及电子游戏的设计特点是:

总在不断调整用户体验,不断倾听和观察用户,尽可能去让游戏的难度保持在“比玩家平常的能力稍微难一点”的水平,始终让玩家接受循序渐进的引导,并不断提供适度挑战和达成挑战的优良反馈。一旦数据反映出玩家失去了兴趣,我们就会立刻讨论,修改并推翻,同时持续保持对玩家的关注和沟通。

调整用户体验,不断观察和倾听用户——假想咱们的孩子就是用户,咱们家长把学习设计成游戏,想让用户一直玩“学习”这个游戏,咱就得关注用户的体验,对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玩的时候注意力非常专注,学习时却常常分心,家长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