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庸《碧血剑》问历史何似频繁重演

图片发自App

读完此小说,在紧张情节中喘不过气之时,在心情愉悦的快感之际,在欣赏金庸艺术技巧得到心田滋润的爽朗之中,还是引发了一种沉甸甸的思考——历史教训虽然醒目、深刻,却何以常不被引以为戒?

《碧血剑》开头,崇祯皇帝凌迟处死抗清名将、辽东督师袁崇焕;而小说结尾,闯王李自成也逼死战功赫赫、文武双全的李岩。

两个故事不仅首尾呼应,还让人甚觉深刻、悲凉,而且二者自毁长城之举,简直异曲同工。

按理,李自成应汲取眼前崇祯自缢煤山之教训,选德择才应用而不疑,以坚固长城,完成大业。但他的政治轨迹却向反方向滑行,与崇祯并了轨——胸襟窄小、积嫌妒贤。难道前不久发生的历史悲剧,完全没有引起闯王的注目?

图片发自App

历史悲剧的重演,惨杀和伤害了许多当事人。且不说袁崇焕、李岩受冤惨死前心情多么沉重,单说崇焕之子(当然是金庸虚构的人物)袁承志的人生命运也颇让人感到痛心、失望。

他登华山十年,刻苦学武,身兼三派之长,本想顺应历史潮流,反明抗清,报杀父之仇,为建立李自成为首的新政权施展才华。但发生在他身边的一系列事实,却让他沮丧、灰心:导演父亲与崇祯离间悲剧的仇人皇太极,原来是雄才大略、用人不疑、广泛团结有才之士、包括投城的明朝将领的大英雄;而自己依靠的李闯王却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小鸡肚肠之辈。李岩悲剧的重演,让袁承志联想到父亲的厄运,更设想到将来自己成为抵制强敌的栋梁之材,背后是否也会有小人捣鬼,所侍奉的集团首领是否也会疑神疑鬼,自己是否也会成为父亲及李岩悲剧的继承者,他还想到了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想到了本朝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和大功告成的徐达……

由此,袁承志穿透历史层层迷雾,悟出用人及被用人的玄机,他心灰意冷,决定声闻不彰、息影山林。

《碧血剑》最后一回的回目是《空负安邦志,遂呤去国行》,应该说袁承志是想回到生长于斯的荒草野谷,再也没有兴志闯荡江湖了。然而,没想到芳草野谷也没有他安身之地,他只好身负绝技,背井离乡,漂泊海外了。

图片发自App

袁-承志的思想由儒家的入世转变为道家的出世,给了我们读者深邃的启示:当我们为人之主时,应当怎样自此历史悲剧中得到教训;当我们为主事之时,应当如何择主而事。否则,苏东坡的诗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苍凉,还会引发我们沉重的感慨。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金庸《碧血剑》问历史何似频繁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