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跑题了

12月15日,今天,我的课堂跑题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这两天有点冷,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小手冻的通红通红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洗手不勤快,手已经黑黝黝的了(我在想:该给孩子准备一个脸盆和一瓶洗手液了)。和平时一样,我还是在前一天晚上安排了预习内容:预习温度,听天气预报。上课时,孩子们果然很积极,一看就知道肯定听天气预报了,还对哪个城市今天是零下多少度和哪个城市是零上多少度做了特别的汇报。好样的,能够预习的如此好,情况并不多见。以前预习后汇报时,学生都不知从何说起,也总是答非所问,今天却完成的很漂亮。这可能就是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来研究数学得来的灵感更真实更有效果吧?也可能是贴近熟悉的生活的命题使孩子们有可以着力的抓手了吧?嗯,就这样,以后布置家庭作业还要注意这些……10分钟不到,孩子们自己已经能够区分零上多少度和零下多少度的表示方法了,能够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了,能够通过图片获取城市温度的高低以及比较方法——确实完成的很出色。10分钟内,我几乎没怎么讲解,全靠孩子们来互相商量,互相答辩,就连那些平时不会表达的学生也参与得激情高涨,我从他们此刻的交流中几乎看不到差生的影子了,而看到的是活泼好动,积极健康的学生。现在要做练习册吗?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怀疑这个?平时上完新现在要做练习册吗?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怀疑这个?平时上完新知,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巩固练习,不就是做练习册吗?不,今天我想和他们聊聊余光中老先生。也许他们可能没怎么读书,没办法聊,甚至他们不知道余光中到底是谁?但我还是想和他们聊聊。原因很简单,昨天晚上聆听《人民日报》“夜读”栏目时才知道,余光中老先生11月14日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出于对这位伟大的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的尊重与敬佩吧?也可能是昨天晚上聆听的那篇文章《写给未来的你》让我如此善感吧?台下安静极了,能够听到孩子们的呼吸声,可能他们第一次在数学课上聆听一位作家的心声吧!我打开手机,随之而来的是一首缓缓的音乐,接着,我们都在聆听——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童年,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 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听懂了多少,也不知道他们的感受如何,我没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听懂了多少,也不知道他们的感受如何,我没问,我只是这样单纯的做了。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教学事故,没有练习,没有拓展,没有总结,没有板书,没有布置作业。也有人会说,这是一节数学课,不是一节语文课,更不是一节思想品德课,这样的越界,对吗?值吗?更会有人说,你的数学成绩能好吗?成绩比不过人怎么交代?我不想辩解,但我想让自己的教学之路不单单为成绩,应该还有点什么。有点什么呢?对了,是人文素养。我想起了当代学者丁东、谢泳的《科学家需不需要“人文素养”?》 里的一段对话:谢: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会议,纪念黄汲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黄汲清是著名的地质学家,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中国地质事业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会上,人们回忆了他一生的许多事。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老一代科学家除了他们的专业之外,人文素养普遍很高。而现在年轻的科学家,据我所知,文章写得好的不多,他们好像也没有那个雅兴。丁:中国老一代地质学家,像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杨钟健、张其昀,文学修养都很好。后来干他们这一行的,就不大行了。问题可能出在教育上头。谢:……如果教育格局只是着眼于实用,像黄万里、黄汲清那种全面发展的科学家,怎么能在新一代人中出现呢?是的,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放在孩是的,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放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上,我们还计较什么分数的高低呢?爱因斯坦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而这灵感从何而来呢?从深厚的人文素养中来。爱因斯坦的好友索贝曾经叙述过他创立相对论时获得灵感的情形:“他告诉我,一天晚上,对于那个折磨着他的“谜”,心里充满毫无希望的感觉,没有一线光明,但突然黑暗里透出光亮,答案出现了。这个“谜”就是同时性和相对性问题。灵感的出现,使爱因斯坦大为振奋,他立即投入工作,经过五个星期的连续奋战,终于写成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高度的科学直觉并不是“上天启示”,“神灵感应”,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火花”的闪现,而是与科学家深厚的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关系。人文素养怎么培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我想,人文素养从生活中来,从文学中来,从历史中来,这应该是毫无问题的。生活的智慧不同于简单的数学逻辑。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教会孩子“4-1=3”,但我们还可以启发孩子思考:如果是四个角的桌子,砍去一个角,反而是“4-1=5”。这是一种智慧,要拥有这种智慧,就需要为师者引到孩子们开阔视野,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不仅需要看到它的一面,还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就如前面那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如果囿于纯数学领域,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答案。但如果跳出这个圈子,附于“4”不同的具体事物,那么答案就丰富起来了。我的课跑题了,虽然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可能结果会不尽人意,我的课跑题了,虽然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可能结果会不尽人意,但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我相信我做了对孩子们有益的事。今天这堂课,我们数学学习的任务之外,欣赏了一篇文章,但我觉得不仅仅是欣赏一篇文章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会更容易把文和理融会贯通起来,在他们的未来,当他们攀登上一个个科学顶峰时,用他们诗一样的语言,为后来者留下最美的瞬间。在这样的课堂,我觉得我和孩子们的心越走越近,我们的目标也越来越远,越来越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课堂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