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浪花(20则)

1

一个人视角的高度和深度,与一个人的学识和内证境界有关,是无法强求的。

2

与他人交流时,不仅要能看清自己以及对方的视角,还要通过对方透露出来的综合信息对对方的学识以及内证境界有一定的判断,差距太大时,就需要调整沟通的策略。

3

视角差异太大时,理解很难,误解却很容易。

当发现双方的视角差异过大时,可以采用一些过度性的视角,这样对方才有机会一点点改变视角,沟通效果会更好。

4

心灵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一次新生。高质量的交流,会在无形中提升心灵的境界。

禅修、阅读和高质量的交流,是心灵成长最快的方式。

5

当我们面临新的选择时,很容易因不同的选择而产生内心的冲突。

特别是关于方向性的重要选择,这时先不要着急下决定,给自己一段时间,深思熟虑,考虑清楚。

同时,我们也需要再次提升自己的视角,找到那个不冲突的新视角。

7

“概念”这个东西真的是太厉害了,虽然就是一个观念,但决定了一切。

佛教智慧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佛教智慧超越了一切概念,包括佛本身。

8

通过“视角”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深度的分析和对比,更发现了东方智慧的珍贵。

这种分析也有利于更好地深化对视角的认识,在对比分析中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人,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9

“上帝”犹如天花板一样,悬在西方人的头顶。

在西方文化的视角下,人,永远没有希望打破这个天花板。

所以,人的自由,只能靠“上帝”的“恩赐”、“恩宠”、“恩典”。

10

在西方文化的视角里,人是上帝的造物,被造者“低于”创造者。

在东方文化的视角里,人是“上帝”的“幻化”,幻相消失,人就是“上帝”本身。

其实,幻化就是创造,创造就是幻化。但西方文化很难接受“幻化”,只能接受“创造”。

11

耶稣的教导其实隐含着东方的智慧。耶稣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象征,以人之子的外相,活在上帝的道中。

12

视角转变的同时,“视界-世界”就转变了。

这,可能是“视角”最独特、最珍贵的地方。

只要愿意实践,效果不用等。

13

改变“心”感觉很难,改变“视角”就容易多了。

但其实,“视角”就是“心”。这其中的细微之处真是奇妙啊。

14

心,代表了自己,改变,意味着否定。

视角,代表“工具”,改变,意味着“肯定”。

否定了旧的“视角”,但肯定了“新”的自己。

15

改变视角,有一种“主动改变”在其中。

改变心,感觉上是被动、被迫改变。

人不喜欢被动,喜欢主动。

被动,意味着自己“落后”,主动,意味着自己“进步”。

16

从视角的角度更容易帮助自己进行反省,转变视角,打开心胸。

这体现了“视角”对于生命修行实实在在的价值。

17

概念,永远是有局限的。每个人最容易陷入自我的视角里而不自知。

都在说对方执著于相,其实并不是执著于相,而是执著于自己的视角。

永远保留一只反省自己的眼睛,才是最重要的。

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不足,是一个修行者应始终坚持的视角。

18

佛教的很多宗派之间经常会辩论得很激烈,对于佛经中的观点,各有其不同的视角,但就是不愿意换一下视角,去看看对方看到的视界。

他们的观点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只要有了更高的视角,就可以看到彼此不矛盾的地方了。

所以,解除矛盾有两个途径,一是转变为对方的视角,二是提升到更高的视角,同时涵括双方的视角。

19

从“视角”入手,可以彻底摆脱宗教名相,但智慧不会减少。

儒释道文化以及所有的科学、哲学、宗教,都可以放在“视角”中重新解读,而且更容易理解,实践训练也能把握住要点。

感觉像是上天打开的一扇门。与所有的现有的文化都不同,但都可以容纳进来。

一切皆是视角——把所有的一切都涵括了。

20

“视角”,摆脱了宗教名相,很有普遍意义。

而且可以随时对照生命体验本身,看似是理论,其实也是实践。

阅读《视角》系列的过程已融入了实践,阅读、思考、体会、验证,融为一体。

其实读经典也应该如此,用“视角”重新去诠释经典,即可当下阅读,当下去体会,当下验证。

这真的是一扇新的门。

愿更多有缘的朋友走进这扇门,共同欣赏这扇门内独有的大美风光!


——以上内容,根据与陶语师兄微信交流内容整理、修改而成,在此特别感恩陶语师兄。同时推荐朋友们阅读陶语的《智慧视角生活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海浪花(2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