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之宋之问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这首《渡江》,用短短十个字写尽了游子归乡的情怯,遂成千古绝唱。虽然宋延清所说的情怯,与一般游子归乡的情怯并非一码事。

         《唐才子传》这样描述宋之问:

          之问,字延清,汾州人。上元二年进士。伟貌辩给。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后游龙门,诏従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后求北门学士,以有齿疾不许,遂作《明河篇》,有“明河可望不可亲“之句,以见志。诌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后逃归,匿张仲之家。闻仲之谋杀武三思,乃告变,擢鸿胪簿,迁考功郎,复媚太平公主。以知举贿赂狼藉,下迁越州长史。穷历剡溪山水,置酒赋诗,日游宴,宾客杂遝。睿宗立,以无悛悟之心,流钦州,御史劾奏赐死。人言刘希夷之报也。徐坚尝论其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有集行世。

这段话直白的说,宋之问其人才高于世,而人品却极端恶劣。在此,也不妨讲讲他的几桩“趣事”。

头一桩便是他的梦想卧龙床之事,为了傍上武则天,成为象张易之一样的男宠,宋之问可谓是煞费苦心,为武则天写了很多肉麻的诗赋。武则天也公开承认宋之问有不羁之才,然则,武讨厌宋之问的口臭,估计咱们的宋相公牙齿生病了,可惜可惜,不过如果细细考究,武则天应该是同宋相公有过肌肤之亲的,只是由于相公的口臭而终不能天长地久罢了。在宋看来,即使不能和武后比翼连理,那至少也要做到爱屋极乌吧,故就有了后面的为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倒夜壶的趣话。

史书里载他的另一桩“趣事”,就是此人善于见风使舵,盘点宋之问谄媚过的主,前后有武后,张氏二兄弟,太平公主,安乐公主。而且宋之问还有一项技能,那就是翻书比翻脸还快。后人把宋之问这种变脸的原因分析为因其家贫,导致他从小便学会了观言察色,见风使舵的技能。这是后人瞎扯,查历史资料,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在唐高宗时为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可见宋之问根本不是钱闹的。是这小子跟的这一班人都如此,如他的好友杜审言和沈佺期都是如此,只是宋之问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宋之问一生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在于想爬得高,结果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在他成为武则天的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趋附张易之兄弟时,他应该想到武则天迟早有一天要见阎王,武则天一死,他的命运肯定要发生改变,其结果是坐贬泷州参军。在中宗时,逃归洛阳,投靠救他的恩人,又以告密到时武三思,害得恩人一家遭罪,用恩人全家的血染红自己的红顶子(当然,那时候没有红顶子);武三思被杀以后,又立即投靠太平公主,复附安乐公主,后李隆基上台,于流放途中赐死。从宋之问一生的遭遇看来,其人有才无德,不但奴性十足,而且心思歹毒。《新唐书》中说他因外甥刘希夷不肯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让给他,而指使家人用土堆将其压死。这个尚无实据可考,年份也对不上。故此点不做为宋之问人品恶劣的依据何况宋之问的才是有目共睹的。

我读过不少唐人的诗歌,能让我为之心动的诗真不多,但宋之问是个例外,虽然,宋之问的诗中,绝大部分是应制诗,但丝毫不能掩盖其诗的光芒。宋之问的五言排律及七言歌行体已是炉火纯青,如果硬要找出别人来和他相比,老夫以为五言方面唯王勃或可比肩,而七言歌行体,则应只有白居易堪与承继。

以下兹摘录几首供大家品评: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广东罗定经过大庚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如果把这首诗的作者换成杜甫或苏轼,估计根本不会有人产生怀疑。好的作品其实是相通的,就象千年之后我们在寂寞的夜里,读苏轼,读李白一样。

宋之问现存诗有一百多首,老夫每首皆细细品读,读后不禁感叹,一个分明可以靠才华吃饭的人,偏偏要靠颜值搏取宠幸,惜乎,惜乎。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沈佺期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杜审言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骆宾王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卢照邻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杨炯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王勃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王绩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崔信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才子传》之宋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