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再造的“历史见证”——老房子

写在前面

《不可再造的“历史见证”——老房子》这篇文章是我在2008年写的。我当时骑着自行车满街跑,看见老房子就照相,向老房子周边的居民打听房子过去,现在的情况。我很钟爱老建筑,我当时就想如果将这些老房子修缮之后,给老房子过去的故事立个牌,向大家展示;还可以将这些老建筑建成文化室、图书室,不仅文化氛围浓厚,还保护了老建筑,也与现在重视文化建设相符。我很想再重走一遍,但确实抽不出时间。

                                                2018-1-24

不可再造的“历史见证”——老房子

 一.玉泉街20号老宅

    “魂牵梦绕的老宅子,

    坐落在深巷中,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

    站在已破败的堂中。


    你回来了,带着哀怨,

    穿过灰暗的门廊,

    回忆总是侵入我的睡梦

    记忆总是悄声细语。


    白天,你引我入梦,

  夜晚,惊扰我的睡眠。”


2005年的一天,一位60多岁左右的女士,伫立在玉泉街20号院落的街对面,她久久凝望院内一座破败不堪,色调黑暗,但非常有特色的二层老宅。沉思一阵之后,她慢慢步入宅院,细细打量眼前这栋房子良久。院内住户好奇,正打算上前询问这位看上去像是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这位女士倒先开口问道:“第一栋很破旧了,但第二栋仍保持完好。我记得有两扇黑色大门,院内还有花园。”住户李大妈回答道:“早就拆除了。”这位女士确实是远道而来,她是一位海外游子,姓袁。解放前,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盐商,在解放前夕,他携全家离开大陆,这位女士是盐商的幺女,现旅居英国。时过五、六十年,她回来寻觅那:

“白天,你引我入梦,

  夜晚,惊扰我睡眠。”

她儿时生活过的美丽堂皇的家园。

 这座老宅可谓历经坎坷,至今还立于此地,实属不易。它先后归属商业厅,省五金公司,现仍属省五金公司。目前老宅内,居住着一些流动人口,楼内乱糟糟的,要恢复这座老宅原貌是不可能的了,它确实很破败,不久将来一定会被拆除,一座不同寻常的建筑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袁家的幺女面对残楼,剩下的只有“记忆总是抚弄我的睡眠。”

 上述故事是否真实,不得而知。 这是我在2008年4月从该旧宅跟前走过时,出于对老宅的好奇和偏爱,我随意问了问院内及院外的老住户了解到的点滴信息。他们还说这个院落在五、六十年代还非常漂亮。


2栋
1栋

二.四圣祠北街12

走到四圣祠北街12号一条窄小巷子的尽头,出现一个不成方圆的院落,很快一座让你眼睛一亮的二层老宅展现在眼前,楼牌号为第二栋。这栋老房子可能是民国时期的,小而精巧,风格也很独特,我叫不出它的建筑流派,但似乎给人印象是一幢融合了中西元素的建筑。我伫立在这栋楼前思绪纷飞,这座宅子也许曾演绎过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宅子的最初住户是何许人也,他们在成都地方文献中有记录吗?这座多情的建筑,谁见了,我想,都会生出几个为什么来。有句老话这样说:“假如这些墙能说话。”

很遗憾,你仅能看到这宅子的上半部,人们在它的腰部贴墙建了一排平房,因而看不到它的全貌。

第三栋也是一幢老房子,一看便知它立在此地有年头了。

我没有打听到有关这两座老宅一丝一毫的信息,仅听院内住户说,这些老房迟早是要拆除的。


2栋
3栋

三.市二医院内的一幢老房子

在四圣祠北街的一堵墙外,一座二层老房子的屋顶凸现出来,一眼望去就会被它吸引住,这屋顶太有特色了,在成都市也许是绝无仅有,屋顶的左右两边有两座小影壁似的装饰物,古香古色,还有精美的砖雕相映衬,我对建筑术语一窍不通,实在无法准确描绘这座屋顶的美感来,我想,来来往往的人都会被这个屋顶所吸引。可是,要想面对面观赏这座老宅,可要费一番功夫,它坐落于市二医院深处,拐弯抹角走上好一阵子,才能一睹它的风采。目前二医院将这座老宅作为该院的一个办公地点。

这是一幢很气派的二层宅第,二楼回廊装有石制雕花栏杆,是采用青灰色石质材料,镂空花纹镶边。石栏杆下方是一排精致的华板石雕。

据说,这幢房子是有主的,人在台湾,是一位商人,他要求将宅子退还于他,他说这是他上辈留下来的私人房产,但有关部门说已收为国有,不再属于私人财产。还听人说:这幢老宅不会被拆除,原因也许与台商欲讨回房产有关。


宅上半部分
宅正面

四.四圣祠西街36号附3号旁的小院落

 

   通过一个破旧的门洞,走过一条小而窄的巷子,你会见到一座完好,一点也不破败的随墙门,青灰色的砖墙,黑漆的门,门上有一匾额,上面文字已荡然无存,但我相信很久以前是有过的。进入黑漆门之后,还有第二道门,两门之间有一小的空间,顶多有二、三平米。跨过二道门,便进入了一个小院落,院子很小,有一排拐角的老式平房。这宅院透露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息,宁静而平和。我猜测,当初修建这座宅院的主人,也许是一位文人雅士。

小宅院在窄巷里悄悄地藏匿着,不显山不露水,它在向世人说:我想一直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呆下去,永不被打扰。

宅门


宅院

五.兴隆街24号宅邸


兴隆街24号老宅,木质老式宅门,门外两边有一对已有些风化了的小石狮。在门外能看到一幢二层楼房,二楼看上去比较破败,据说一楼还保持得相当完好。从楼里传出阵阵舒缓的钢琴声,愈发勾起我的好奇心。我在门外停留了一会儿,很想入内参观,就在这时,保姆出门倒垃圾,我说我想进去看看,她回答:主人吩咐过陌生人一律不得入。我只好站在门外望了望,院内有一排老式平房,院子不大,有石桌、石凳,还有树、花草,很幽静,给人一种文人吟诗作画的意境。坐在石桌旁,“泡一壶茶品茗,轻抚古琴,琴声悠扬,此情此景,会让人感到文人士大夫的艺术享受。”

附近住户说:这个地盘属于军区,是哪一个军区不祥。一位老红军在此居住多年,老红军去世后,现由他的子女居住,据说,将遗留问题解决后,子女们将会搬离,然后拆除。


兴隆街24号大门

 六.新开街的一处老宅

 这是一座比较典型的中国古建筑,首先进入保存完好的老宅门洞,然后进入一个小院,一座完好宅第展现在眼前,木质墙裙,木门,空花窗,廊顶和柱头装饰均保持完好,这样的老宅在成都很难见到。院内的一个保安说,这是一位台商的财产,人在台湾,该台商要求归还。保安还说,即使台商收回,还是会拆除建新的。

宅门洞


宅院

七.其它

小关庙16号,有一个破败的院落,但主楼尚好,住户告诉我,峨影厂曾欲在此院拍片,最终还是认为院子太破败而放弃。


新开寺88号的院门与四圣祠街西街44号的相比,风格迥然不同。


新开寺88号


四圣祠四街44号


3.暑袜北一街145号里老宅破损严重,据说此宅为李劼人名著《死水微澜》中吴法官的故居。(图片12)

吴法官故居

八.我的感受

   有关古建筑和老房子的出版物,在各处书架上均可见到,我,一个门外汉谈这方面的话题,让人见笑。然而,走访了这些老房子后,我还是想谈谈我的一番感受:

首先,成都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历史古城,古城就不因该仅仅只有文殊院、金沙遗址、宽窄巷子。我认为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应随处可见历史遗迹,古老的建筑,能观赏到保存完好,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房子,哪怕是五、六十年代的也好。老宅悄无声息的见证了一座城市所发生的一切 ,它们伫立在那里,向人们述说一段段历史。有人说得好:“建筑是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是历史的宝藏和历史的真实记录。”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渊源在古建筑中都反映出来了。的古建筑之美,它的历史和文化内蕴耐人寻味,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去挽救那些日益衰败的老房子。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去关注每一座古建筑,每一座老楼房子,让我们“走进老宅,聆听历史足音”。小时候,我时常可以见到一些漂亮的老宅院,后来就不知去向了,我觉得应保护现存的老房子。还有,小巷深处的一个门洞或一处牌坊上的文字,它们都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认为应该修缮那些遗存下来,保存完好的老门洞、老牌坊,恢复其匾额上的文字。

其次,成都是全国十大旅游城市,来成都旅游的外国游客和港台同胞日益增多,这些游客来到一座城市,不仅是来看城市的发展速度,建了多少高层建筑;他们来这里主要是想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人文的东西,一座城市这方面做得好,人家就愿意来。海外游子回大陆寻觅他们祖上留下的痕迹,没有失望而归,这会让他们感到温暖和亲切,从而在海外口口相传,建立起好的口碑,这对成都的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均有好处。

说到这里,使我回想起在八十年代,我在青羊区文化馆的图书馆里看书的情景。图书馆不大,由几间老房子组成。窗户很高,亦很小,一束束阳光从窗口倾泻下来,与淡黄色的灯光相融合,柔柔地洒在旧的桌、旧的椅子上,洒在有年头的斑驳的柱头上,洒在蹭得发亮的门框上;图书管理员在有年头的木质书架上寻找图书,在有年头的木质借阅台办理借阅手续。那里的一切都透露出浓郁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不得不让人平心静气地读书,从而清新少欲。

在原市劳动文化宫里也有一个不大图书馆,是一栋二层楼房的老房子,进入馆内的梯坎是红砂石铺就;房子的前面还有石栏杆,栏杆上有雕刻,整栋房子呈暗淡的、陈旧的红砂石色,端庄朴素,很有文化气息,在这样房子里读书,同样清心寡欲。这座老楼已拆除,叫我遗憾至今。我想,这两个小小的图书馆,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原因在于:它处处潜藏着浓郁的文化和历史韵味。难道我们不能将一些老宅修缮后,将其改造成小型图书馆或作为文化工作室,人们在那里陶冶性情,升华思想。

最后,我申明,我所了解到的关于以上老房子的情况和说法,只是在道旁巷里随便问问,纯属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三支社       孟小莉

                                     2008年10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再造的“历史见证”——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