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掉过方向吗?请看掉向背后的心理现象、心理解释、心理对策

最近,听闻一个有趣的掉向故事。

开车送孩子去车站,一路上顺利,她心里很高兴,原本对于开车的胆怯大为缓解。

接着又开车去父母那里,想坐会再回家。

掉向的体验就发现在去父母那里的路上。

路线是由导航指引的,沿着滨河大道直行,再离开滨河路就到了,这是心里大概路线图。

问题在于,到了跨河大桥立交处,导航提醒“沿着左侧主路直行”,心里想着会不会走过了啊,毕竟沿着滨河路好远了,还是右拐弯离开滨河大道吧。

于是,没有听从导航的,右拐弯而行,这一绕,其实大转弯上了大桥,驶向了河对面。可是,自己感觉的却是离开滨河路,不是上桥,而是在向目的地驶去。

这一反一正,正好是180度掉向。

过了跨河大桥,又直行两个路口,导航不停的要求“掉头行驶”。

纳闷之际,停车重新设置导航,还是要掉头行驶,于是就无奈的返回去。

接近了楼房附近停下车,意识到掉向了。好容易找到楼房,凭着理性辨别重于进了家门。和母亲说话好大一会,还是不能调回来,觉得整个房子完全模陌生,向阳阳台也是在北边了。

最后,眯眼小憩一会,总算突然转回来,一刹那,顿悟一般,熟悉方向和景物回到眼前。



这个掉向故事并不稀奇,好多人都有过体验。

体验就是心理现象,因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通俗说,当下体会到的感受就是真实存在的,是大脑呈现的形象,虽然可能是对现实歪曲反映。

比如掉向,当时感受千真万确,真实存在,比如没有发觉过河,熟悉楼房完全陌生,进入家里看不到熟悉环境,这些不是做梦,却又似做梦。

好比庄周梦蝶的感慨,倒是梦蝶真实,还是蝴蝶梦见庄周真实呢。

心理体验就是心理感受,没有好坏对错,不分真假贵贱,“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如果我们脑有三部分组成,原始脑、情绪脑、大脑皮层,那么这个心理体验就类似情绪脑,也就是情绪感受。

辣椒到底辣不辣,啥滋味,要靠咬一口,有了真实体验才可以。

掉向也是如此,说的再明白,也不会明白,只要自己体验一次,就知道掉向不同凡响的滋味,这就是体验的力量,我们可以称之为情绪感受的作用。


那么,如何解释掉向这个心理现象?

人本主义解释可以这样:这是机体智慧和大脑冲突的结果。

通俗说,代表原始脑的身体是聪明的,所谓身体不是欺骗人,当导航指引直行时候,类似身体指令,可是大脑却自作聪明的要右拐弯。

这就是原始脑和大脑的冲突,身体和大脑的冲突,类似失眠。

只不过,这个冲突是顺从了大脑想法,机体智慧清楚这是“南辕北辙”,走错了方向啊,于是出现了“掉向”这个症状。

掉向是在表达身体的不满。

我虽然指挥不了大脑,但可以让大脑掉向,这就是机体智慧。

想象平时我们的感冒、疲乏、无力、痛苦,其实都是机体智慧的结果,让我们大脑强制性休息。

当然啊,还可以解释为,人是潜能无限的,即便如此持久的掉向,还是找到了家不是!这个资源如何实现的,自己怎么走过来的,好大一个文章。

行为主义解释很多,比如:立交桥这个特殊环境导致行为失常而不是个体问题,假如不是走在立交桥处,就不会反向走错,也就不会掉向。

精神分析解释:掉向是有目的的,为此解释为否定这个防御机制,因为之前去车站顺利,自我又不是太自信,于是接着自我证实。

还可以认为,一般不太自信开车流畅,就通过掉向这个事情,加深印象,毕竟这个困难下还是开车顺利。

潜意识这个事情有目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无限可能,多问问自己掉向的意图是什么呢?

如,人格不良基础上,掉向这诱因激发了压抑的什么样子的创伤呢!

何处理掉向这个类似心理问题,也即是心理对策如何呢?

先别扯理论,看看掉向过程与结果,历经新奇体验,还是经过到家后的放松又再次掉向回来,如同做梦和梦醒一般。

这个启示:

一是,遇到类似掉向困惑,不着急,不急着纠正,先好好体验当下感受。毕竟,这些掉向事情不是说有就有的,可遇不可求,既然遇到了就先只观察不思考,好好体验一番。

二是,暂时放下大脑想法,解除心理冲突。上面说了机体智慧存在,可以让大脑理性、思考、想法、欲望等暂且放下,尊重且听从身体语言,如同乖顺的孩子,咱就不说话或者顺着说。

三是,放松训练,比如深呼吸、小憩一会、唱个曲儿。然后接受掉向,带着新感受继续走下去。相信时间的力量,会让类似掉向心理问题解决,毕竟时间是最好心理大师,时间变了,心理感受与想法变了,一切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掉过方向吗?请看掉向背后的心理现象、心理解释、心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