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访谈录:仿佛若有光》在指引着我过去一一亲历

《仿佛若有光:大理访谈录》

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

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

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

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

就像《去大理》这首民谣里所唱的一样,想要远离城市的聒噪与喧嚣,去大理吧。

《仿佛若有光:大理访谈录》是黄菊主编创建的关注人物访谈和地方风土的公众号行李,陆续采访了几十位生活在大理的人的故事,最终选择十五位人物的采访录,把他们的故事集结成册的一本书。

读完这本书去关注了行李公众号,查找了行李系列丛书的信息,已经被牢牢吸粉。

1.大理社区:当代社会的“乌托邦”

不像国内其他地方的景区那样,游览路线、餐饮、活动购物,大型歌舞剧一条龙。古迹就是把旧的文化连根拔起,在上面修建新的仿古建筑,断了文化没有精神内涵。

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趋同化越来越严重,都是一模一样的商业街和运营模式,卖全国一模一样的纪念品和小吃。不知道是你在景区消费还是一样的景区在消费着你。

而大理充斥着背包客、画家、建筑师、诗人、导演、作家、音乐人等等这样一群人,融合着各个阶层,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和世界观。大理每天呈现着它不一样的状态和面貌。

旅行作家许崧老师提出大理社区这个概念,大理是不一样的大理,是中国其他的地方没有的。大理社区是本地白族文化同中原文化的结合、外来背包客、艺术家、老外、嬉皮人士、等等这些追求自己定义的生活的一帮人共同形成的一种大理独有的生活方式。

2.大理精神:世界的孤独行者

《仿佛若有光:大理访谈录》中的人,他们都有同样的特性,寻找到他们认定的兴趣和生活方式,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孤独行者。

寻找和拍摄植物、亲近植物亲近大自然的人刷牙;记录大理古城、溪水、苍山、洱海等点点滴滴声音的大理的记录者阿德;在高山上建客栈,用中餐的食材做西餐的料理的丽萍;在大理种田的日本人辽太郎;原本是诗人,到了大理成了画家的树才;拍摄大理纪录片的张杨;大理的“精神守护者”叶永青……

许崧老师和猫猫果儿幼儿园开创者陈刚和三三,他们对于未来教育很大胆的预言与思考,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尝试与实践,是时代的先行者,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会把他送进猫猫果儿。

用我们世人的眼光看,他们是一群另类的人,却只有这些人是在认真地活着。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和理解去生活,很纯粹地去做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共同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理和世界。

3.大理生活:生活的另一束光

一直以来隐隐觉得自己最终的归宿是出家、入山或者上岛,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萌芽。我是无神论者,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精神依附,密宗、道教、佛教或者心学,什么都行,奈何缘分未到,我还是一无所有的我。

羡慕《仿佛若有光:大理访谈录》中的他们。

羡慕林向松,羡慕他超然世外天人合一的生活,羡慕他的信仰之力,从无神论者到菩萨“托梦”指引来保护修缮寺庙,即使一贫如洗,也能写文章筹善款想办法凑功德款,佩服他的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够夜间点着蜡念经。

羡慕辽太郎,用自然农法种植蔬菜粮食,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制作生产,一个妻子三个孩子,繁衍生息。有点像网红李子柒,人们喜欢她佩服她向往她的生活,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就像在采访的最后辽太郎说的:“对现在种地的生活挺满意的,没什么钱,但是很舒服,就是简单生活,自己做东西,也可以去别的地方表演”。

住宅楼是当前世界最大的骗局,当权政府、资本、大众都深深陷入到这个黑洞当中无法自拔,现代人的生活被房贷、车贷、虚荣的追求、等等假象所迷惑,充斥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多少人能够看清这些现实呢。我们在城市里茹苦含辛地追求名利与欲望,却忘记了我们最初放弃的是什么。

“大理不能被概括,甚至不能旁观,最好是你自己走进来,一一亲历。希望这本书是一个指引。”

大理,仿佛若有光,在指引着我过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理访谈录:仿佛若有光》在指引着我过去一一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