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自我疗愈的旅程 高崇评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最初在书店遇到《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的时候,它陈列在哲学专柜里,我以为这是一本放错了位置的摩托车维修保养手册,随手翻翻,发现它是一本游记,就放下了。

多年后,我看到了霍金对这本书的评价,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一本好书。霍金曾说过:“我因为写了一部人们把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的书而感到甚受恭维。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样使人们觉得,他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我随即买了一本。

读起来并不轻松,断断续续地读了很长时间,直到准备写这篇评论,才坚持读完。这本书是波西格的心灵自传,也是一部奇特而有趣的哲学读物。作者一边旅行,一边思考和讨论一些哲学命题,这种写作方式让经历变得深刻,也让哲学变得轻松。我的粗略印象是本书的思绪庞杂,某些表述甚至显得有点混乱,不过,见解独特而又机智。

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于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他在青少年时期有着正常的人生轨迹,大学时主修生物化学,后来转修哲学,并前往印度学习东方哲学。回国后,在当地一所大学教授修辞学。

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多次入院治疗,接受了28次的休克疗法。康复后,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他40岁那年夏天,他与长子克里斯及一对朋友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走过旷野、山区、海岸和穷乡僻壤,他们飚过车,也抛过锚,横跨美国大陆进行长途旅行,他游历中自我疗愈,并反思自我和体悟生命的意义。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出版,要比那场旅行艰难的多,连续被121家出版社拒绝,《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它是"世界上被拒稿次数最多的畅销书"。直到1974年,才得以正式出版。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销售量惊人,目前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万册。

波西格没有招摇过市地拥抱这一成就,而是一直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这可能与他的儿子克里斯的悲惨遭遇有关,1979年,22岁的克里斯,从旧金山禅修中心出来时,被一个拦路抢劫者用刀捅死。距他与克里斯开启那趟众人皆知的旅程只有11年。

在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个专门的词叫做“肖陶扩(Chautauqua)”,简而言之就是户外拓展项目,在此用来形容旅行研学。将自然景色,路途遭遇,野外露营,旅店住宿,机车修护以及日常对话等生活化的场景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完成心灵的探险。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在写《在路上》这部长篇小说之前,他和几个朋友开汽车或沿途搭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让人印象深刻。波西格选择骑摩托车而不是汽车去长途旅行,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看看他在书中是怎么说的:“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相信机车迷,一定会对这段话深有同感。

波西格用较大的篇幅去阐述一个他自创的概念“良质(Quality)”。他认为世界分为良质、心和物。良质是心和物之外的第三种元素,能够把唯物和唯心二元世界统一在一起。他又把良质扩展到其他的领域,理性和感性和谐统一,人和世界能够和谐相处的解决办法,物质与意识之间的桥梁,人能够接受技术并且拥抱技术的关键。

至于良质到底是什么,作者没能给一个清晰的答案,他认为“不可以被定义的”。就像《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可以说得出口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是核心,是万事万物的起源,不过,看不见,摸不着。在本书中良质也是核心,超然万事万物之外而存在,又联结着万事万物。

这本书除了记录旅途见闻,主要讲述了各种哲学命题,你会产生一种错觉,是不是西方哲学史的碎片散落在了这本书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休谟、康德、彭加勒……而我最有兴趣的部分是书名的第一个字“禅”。这是东方哲学的概念,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更接近人生与生命本身的。

禅和摩托车维修本没有关系,作者把它们混搭在一起,是他看到了什么吗?“普通人看摩托车就是一辆摩托车的样子;摩托车维修技师看摩托车是一堆机械的组合,是零件之间的各种关系;而我看我的摩托车,它是存在于我心中的一条因果线,从它被我购买,到将来它会变得老旧,每个时期它是什么样子,都在我心里有对应的面貌,我一想到摩托车,我的这辆车就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

骑摩托车旅行是一件浪漫(感性和主观)的事,维修摩托车却是古典(理性和客观)的行为。在修理摩托车时,他对车的了解随时都在改变,他的认知也一直在改变,良质不是静态的,也在随之改变。

禅是主观的内心活动,摩托车维修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全身心投入一件事,主客观融为一体,并获得内心的平静,类似于禅,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这段被广泛引用的话,想必很多人都看到后,都会若有所思。

冰冷的机器与有温度的思想同时存在,却并不能完全统一,其实,也不必统一。“通常我们无法看到,除了是与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因为这不合乎思考的习惯。这第三种可能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引领我们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我找不到一个特定的形容词,所以想借用日文中的‘无’这个字。”日本的禅宗文化有一定的特点,但日文中的“无”的概念来自中国的《道德经》。这第三种可能,或许就是参禅的至高境界,无中生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场自我疗愈的旅程 高崇评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