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知的概念之感性

学习所追求的最后阶段就是能达到感性认识。你所学即你本身。

所谓感性认识是指在你融会贯通了所有的知识之后本能的做出行动。像你吃饭一样,根本不需要思考怎么拿筷子,怎么夹菜。你在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也不用刻意的去控制平衡。福尔摩斯在见到华生的第一眼就能推断出他从哪里来的,这个判定没有大量的推理和演算,只是在电光火石之间就得出结论,一点都不费力。

与感性认识相对应的就是理性认知,这是学习的最初级阶段。你知道了一个知识的核心内容,也知道具体的流程,做事的时候按照流程也能把事情做好,知识效率很低,灵活性不强。一些新手转弯时有时会忘了打转向灯,他不知道要打吗,他知道,只是没想起来。他们遇到一个路标后也还要想一想,这是减速标志,怎么减速呢,哦踩一下刹车,再看看仪表上是不是减到了相应的速度一下。

理性认知相较于感性认识固然有他的可取之处,稳定且出错率很低。想现在所有的医院都有流程管理式的操作,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一步一步来,基本上不会出错,因为医生是一个很严肃的职业稍微有一个指标漏掉了或者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很可能导致病人病情加剧。还有航天行业,飞行员都有一条长长的清单,按照清单步骤来,也保证了飞行事故率几乎为零的记录。其实这里我想感叹一句,现在机动车驾驶的事故率一直太高了,就是因为人都是用感性在开车,难免会出错,难免有不遵纪守法的人。而理性又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时间,等待智能时代的无人驾驶吧。

并不是说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就不需要严谨行事。而是想办法将这些程序化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身体里,保证基本不出错,就算稍有偏差,立刻改正就可以了,不至于致命。你如果在和别人聊天时,别人问了一个问题,你这时调动你的理性,大量的逻辑思考,还拿出笔来推演该怎么说最恰当,对方张大嘴巴在那里看着你,憋屈的说了一句,我只是想问你今晚吃什么。人大多数时刻是用感性在行事,像我们眼睛看到的画面,耳朵听到的声音,还有其他一些感觉器官,都是给了我们即时的反应,让你马上就知道美丑真假。无需调动大量脑资源去分析,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本能的做出行动。

那么由理性到感性该如何进行呢?

首先要明白两点。第一,你所学到的新知识都只是冰山上面的一角,还有很多的隐含知识处在深海之中。你学到一个东西,懂了一个道理,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故事并没有结束,仅仅是新的开始。第二,你的记忆若是处在总是要用力思考才能调动的状态就仍处在这个开始。初学者做什么都需要先想一下,接下来的动作该怎么做。运动员需要教练指导动作是否标准,优秀的运动员可以在任何时候甚至是空中调整自己的动作;下棋的要先判断自己处于哪一个套路中,大师只需一眼就能看清其中的套路,并能快速找到破绽,杀敌制胜;写文字的要挣扎着把一句话说的尽可能的通顺,真正的老手却是信手拈来,文思泉涌。

你通过有体系的权威资料系统的看到整座冰山的全貌,然后通过实际的大量练习和请教身边的高手,挖掘出冰山下面的部分。遇到问题之后,迅速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去解决问题。遇到不懂的,模棱两可的知识就再次去复习,直到最终把问题给解决。

你由遇到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的开始,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真实的世界远比这个过复杂的多,因为你将会遇到无数新难题,你得一个一个越过去。很多时候,你觉得你已经真的全面掌握了一门知识,其实只是刚入门,想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量,怎么能判断自己知识量的多少了。苏格拉底说:“我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很无知。”

理性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操作,会碰撞出感性认识的火花,渐渐内化到你的血液,形成本能反应。这一切,不过只是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必知的概念之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