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新记004:在对的事情舍得花点时间

2022年9月8日毕玲玲知新阅读打卡:

打卡书目:《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打卡页码:1-15页

打卡次数:4次

刚读完薛老师的书,再读蒋老师,一股清晰的力量感扑面而来。我想,这份力量来源于独立思考而来的清晰,还有来自于实践而来的底气。

1.教材是可以调整的。

看着蒋老师调整后的目录,只觉一个大字。大语文的教学也一定是来自于深谙文本而后基于自我理解与理念、学生特点与发展而作出的调整,在此之前中规中矩吃透教材是本分。这一部分,提到的“校园故事”和“教育话题”,最近整理的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下班路上听的电台里一位主持闲聊“青春的回忆”里的歌词本,这一切不禁让我想到“打造童年回忆”的构想,如果站在更远的时间节点上看待当下的校园文化构建,源于儿童,连接教育,一个空间里,一件事情,不断系列化、序列化,做着做着,也许就成就了所谓的意义与价值,丁亮老师说“正名”,把构想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过程就是在正名。记得上批孩子“与祖国有个约会”活动,做了整整两年,以至于寒暑假更多的家庭选择走出去给孩子创造与祖国约会的体验。如今想来,那些印象深刻的孩子们自己做课件,自己讲汇报课,到同级部班级里讲的经历是不是变成了这样的回忆。以“生活”与“话题”为关键词,在自然笔记课程上寻求这样的可能。

2.舍得花时间。

晚上备完了明天的课,静静坐会,忽然脑中浮现出今天批练习册作业时,一个孩子夹在书页里画的小花,剪成的一张张小画。匆匆滑过,留在心中的匆忙一瞥。习惯了匆匆赶路,人真的会连给自己看一朵云、赏一幅画的那份心情都不自觉丢掉了。然后,慢慢的,变成一个工具人,变得找不到快乐。其实一张张小画背后是一份心思,一个孩子的心思,蒋老师说,教师不快乐,学生怎么可能快乐?给生活细节里一点时间,留一点知足处给自己。

蒋老师说,老师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多花点时间。我想,唯有喜欢,也才能讲出点味道来的。这点味道尽管一点,很珍贵。吃透教材,而后读出味道,其实于读文本而言,是得舍得花一点时间的。亲近文本的功夫,是愿意与文本耳鬓厮磨为前提的,对语文老师而言,如果没有每天浸润点优质文本,在文学里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很容易扎进了零碎里。又想到丁亮老师最近课里讲的“正名”,恰如“亲近文本”而言,唯有贴合文本,正解其意(相比较“解读文本”,更喜欢“亲近文本”这样的表达),亲近里有一份情感。“亲近文本”,亲近的是文本背后的思维与情感,滋味与意味,如果不是,走着走着,失之毫米谬以千里了。从蒋老师的“凤辣子”解读可见一斑。透过文本,读到其中的意味,急不得,更说不得,只得在一遍遍的贴合文本中,琢磨与启发中,体会意味,以此获得“亲近文本”的体验。

舍得花时间,是因为知其这份时间里的价值,而这份价值的发现源自于老师本身舍得花时间与文本相处。对比课本与原文,才体会到教师独立思考的意义。蒋老师说到“学生独立阅读”,回想第一单元教学而来,基于教材解读的教学里严格落实语文素养的达成时,是否陷入了某种工具性的语文教学漩涡里,为了达成,而放弃了那些“浪费时间”的细节呢?想到了朱自强教授谈到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割裂。人文性的实现是需要放下一定的目的性,在一种无目的中“不怕浪费时间”完成的。教育的平衡,何尝不是中庸之道?正其心,不得忿懥,不得恐惧,路漫漫也。也唯有时时反观后的回正才能一步步贴合,不至偏而废。


听子涵今天讲的习题讲解课,感叹之余,深深懂得:哪怕是一堂习题讲解课,也得愿意花一份心思去琢磨学生为何不会做,需要教给孩子什么方法?如何教给孩子方法?哪怕这样类型的课堂呈现依然可以吸引学生,打动听课的老师,这是用心的力量。从最初的方法支架的整合呈现,到结合文本的细致引导,对于难点的降维问题的铺垫引导,孩子在问题的追问中不断触碰解题的思维,得到答案的过程也是思维体验的过程。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前提下,引导语的智慧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倾听的状态。讲完这样一堂课的满足是教师的快乐所在,舍得花点时间,花点时间去亲近文本,花点时间琢磨教法,时间里有取舍,也有价值选择,点点滴滴里。舍得在做之前去琢磨怎么做,我想是一种行动的优化。听完课,留点时间去回味,这堂课在方法支架的整合,问题引导的设置,还有学生状态的关注,课堂评价语的启发与引导等方面可圈可点,评课时我建议听课老师从这几个方面去花点时间琢磨。时间用在哪里,收获的便是什么。琳莎在总结中提到:今天听了子涵的课,我觉得我最应该学习的是其中子涵的引导语,这是一堂真正的常态课,所以,其中的老师的引导、孩子的回答都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所以这也体现出了子涵在平时上课时的教师素养。引导语能够让孩子不断思考,而且是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去正确思考。比如在这堂课当中有一个孩子回答的,仅仅是早晨 ,答案不够完整,这时候老师就通过板书和“谁来补充完整?她缺少的是什么?”等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将答案自己说出来,而不是老师给他们的。所以这节课是有学生思考在内的,是一堂很有活力的课。

我试着思考,高效的常态课堂来自于什么?应该是源自于教师舍得花时间研究文本与题型。时间对于我们的确宝贵,也正因如此,把时间主动聚焦更有价值与意义的事情才显得格外重要,试着把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提高优先级。回想这周自己的工作,大多时候凭着经验感觉惯性去做,结果是容易与学生本身的脱离。一堂习题课只是自顾自讲,不基于学生的真实认知需求,不结合学生真实出现的问题而调整更新,就会陷入一种茫然的低效里。舍得花时间其实是一种价值选择,选择从长远,从根本选择耕耘与付出,是一条很慢但有效的高效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新记004:在对的事情舍得花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