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工作琐记

和过去的每一天一样,今天的工作照样忙碌而又平淡:上课、批改作业、备课,作为班主任,少不了还要处理班里的琐碎事务。

不同的是心情。晚上,终于能躺在床上让倦体得以休息的时候,大脑却不消停,总觉得有些人、有些事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一落笔,才深感实在没有一丁点儿新奇、有趣之处可写,但又不想就此罢笔,终归只能将一天的"流水账"记录于此。

每个工作日的上午都是我一天里最忙的时段,从7:30学生进校到11:50放学,仅有40分钟不必在教室里上课或跟自习。今天也不例外。第一节是语文课,上的是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实施:首先让学生自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及"语文素养"要求。接着单刀直入,出示课题、解题、质疑。接下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然后明确写作顺序,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根据起因、经过、结果归纳出课文主要内容。就这么简单,但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缘于几个环节处理比较得当。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板书课题之后,我说:"文章的题目往往包含很多信息,同学们从‘盘古开天地’几个字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尚蓉儿说她知道了"人物",王子豪知道了"事情",王波抢着喊:"我知道了,课题是由‘人物’加‘事情’组成的。"见已顺利"解题",我话锋一转:"课题中哪些字眼让你觉得神奇呢?""‘开天地’三字让我感到神奇……"陶桃准确地抓到了‘开天地’三个字,还详细讲了理由。举了半天手的王怡瑶说她有个问题:"盘古是怎么开天地的?"我"顺水推舟:"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呢?"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开端,通过从课题中提取信息,既学到了一种给习作命名的方法,又对故事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更从一开始就落实了"感受故事的神奇"这个目标,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抓"时间标志",顺利达成了语文素养目标。《盘古开天地》这课所处的单元有这样一个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落实好这个目标,我让学生从文中找有"时间标志"的词句,再根据这些标志把课文划分为4个部分,并概括出每个部分写了什么。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搞清楚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分别用"时间"加"事件"的方式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讲一讲,"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便水到渠成了。

大课间,我远远看到王波走到楼梯口时弯下了腰,捡起一片纸又转身向垃圾桶跑去,上课时,我当着全班的面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没想到那个满脑袋希奇古怪问题的王波却问我:"老师,有些同学总是乱扔垃圾,该怎么办?"我说:"对于这样的同学,我们如果看见了可以提醒他、劝告他。""如果他不听,还骂人呢(校园里确实有这样的学生)?"我一时有点不知所措,顿了顿,说:"我们自己捡起来!"听到这句,全班无一不惊愕,因为在孩子的思维里里,有"仇"必报。我接着说:"我们没法改变别人,却可以把握自己。有人做了错事还不思悔改,甚至把别人的好心当恶意,只能说明他糊途、丑陋;不去理会他,帮他捡起垃圾,我们并不会损失什么,反而显得我们自己大度、文明、有教养。那些丑陋的人,我们是管不了他,但生活和社会迟早会教训他们的。"我不能确信,对于四级的小孩他们会完全听懂了我的话,但从他们重重的点头和非常平和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他们认可了我的话。我也不敢肯定自己的教育方式十分恰当,但我的出发点是教给他们真、善、美。

下午课后服务时,我首先拿出武巧艳日记中的"老师把水槽里的黄豆放在书架上"这个句子给大家鉴别,好几个学生一眼就发现表达不准确,有歧义,尚蓉儿还通过自己的行为还原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七嘴八舌地议论之后,都明白了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老师把装有黄豆的水槽搁到了书架上。接着把昨天的好日记(脱梓荣的)读给大家听——有时还会"添油加醋",一个个"听众"脸上写满佩服,眼睛里写着羡慕,日记的作者脱梓荣则是腼腆而又得意扬扬。读毕,我把生着黄豆芽的水槽端到每个小组,让学生细细欢察黄豆的变化。我从豆子的大小、形状、颜色以及胚芽等方面引导他们观察,让他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并告诉他们可以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去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想。观察结束,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埋头写日记。十几分钟后,放学铃声响了,一天的大部分工作也算结束了。

这,就是一个小学教师的日常。没有惊涛,也没有波澜,可是要想让这些幼苗健壮,就必须时时用心,处处有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日工作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