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了郝院长的第二次授课,脑袋就处于不断“打架”的状态。虽然我已经不再是停留在“非黑即白”判断阶段的年龄,但我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特别是要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行一条较为科学的“阳光大道”,还真有点犯难。
因为,在我的一些班级管理上,我更多用的是“行为主义”的思路。当看到“行为主义”有那么多的不足时,我有些语塞。
“行为主义”有哪些不足呢?郝院长分享如下:(1)控制身体,但控制不了思维。(2)让儿童机械记忆,但无法确保理解。(3)获得高分,但不能保证喜欢学习、喜欢知识。(4)让儿童听话,但很难形成自律。(5)重视儿童的行为,忽视了道德、人格、情感。(6)关注当下,忽视未来。
用我的实践来验证一下这些“不足”。我的实践是用小组捆绑评价,所有行为都赋予分值(有的分值是临时加码,看老师心情的时候居多),一周结束后总分排前五名的小组获得物质奖励(是由家委会购买的小零食)。
——一上数学课,我先将小组号写在黑板上的专用地方。每当我写下这个,小组内的孩子便互相提醒:坐好了坐好了。或许我要的是他们安静的坐着,至于他们的思维,只有在给他们可视化思维空间的时候,才知道。有些时候的课中,当我往加减分榜前一站的时候,那些游离的马上用端正的坐姿来获得加分的机会。现在想来,这样的行为算是为了加分而加分,与学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一些小组的确每周都在光荣榜上。小组的成员基本都是比较安静的,从样子看上去,属于在认真学习的那一类,但是学习成绩却并没有多大的进步。也就是说“获得高分,但不能保证喜欢学习、喜欢知识”。
——另一些小组的个别调皮的孩子,因为不甘落后,用这样的方式,往往在课堂上也想挣得好的表现,所以会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但这种孩子基本凭着情绪学习,偶尔情绪不对的时候,小组评价是适得其反的,甚而至于还有对着干的时候。纵观一学期下来,他的自律还是没有很好的养成。属于“让儿童听话,但很难形成自律”。包括有的小组也可以获得高分,但一旦离开老师的监管,却并不能很好的自主学习,也就是不能养成自律。
可是,纵观我的课堂,我对孩子们的教育,我这样的管理又不具备行为主义的某些不足,反而与其“背道而驰”。
——课堂上是开放的,也是他们的。几乎不会去机械记忆,而是要用各种途径去让孩子们理解。
举个我上学期的例子。
当进行到第五单元“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时,我觉得这些课,可以尝试让学生来上一上。我当后援,做支持者。
第一课时,由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因为有外校的老师听课。
第二课时,《统计图的选择》,是临到要上课了,才想到要实施这个“宏伟的计划”。找到教室里的水伊,说明我的想法,她满口答应,并说要和小简一起。小简也满口答应,事情就这么成了。
我将学力单拿给他们,告诉他们上课的流程。其实他们也知道,毕竟我给他们上了这么久的课。
先是独立做学力单,他们也在思考,小简还负责纪律。我站在教室后面,孩子们都很安静。
只是他们忘记了小组分享这一环节,直接进入了全班分享。但他们一直坚持的原则是——先让同学们分享,在同学们不能分享的时候,他们才出场。
欣赏小简在组织分享时,会让同学们勾画关键字。比如“增减变化”,“总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一点,我做得不够好。
这节课整体效果很不错,我可以给他们打80分。
第二天,我又招募了两个孩子当主讲。孩子们的兴趣很高,我找了最先举手的一诺和仲。
仍然是独立思考,他们两个也积极的做题单,他们两个互相看了彼此做的题单,我和他们交流了几句,便站到了教室后面。
小组分享:他们在巡视,在引导一些孩子要加入小组学习,并做加减分的处理。
全班分享:第一问——还有在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吗?有四个孩子举手,但其中的小简是来回答问题的。我当即提出这个时候不用回答问题。
接着,请了一个小组分享。后来才知道,那个小组主要是因为一鸣想要表现自己,因为他们组的小组分享都没有进行完毕,而且还有孩子的独立思考都没有做完。当到台前分享的时候,就显得磕磕巴巴。
当然,我这个当老师,也显得着急了一些。中途抢了好几次他们的话头。尤其是有一个孩子提出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时,我让孩子们讨论要不要算平均数,请了几个孩子发表意见,最终得出:我们需要统计的是每个人的衣服数据,而不是平均数据。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人比做事重要,德比才重要。我总是会抓住一切机会,和孩子们聊天,和个别孩子聊天。并运用我的优势,为他们写一篇私人专属的文章,全方位发现孩子的优势,给予鼓励,给予支持。有些时候,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也会给他们读一些蕴含小道理的美文。午餐、大课间、放学,这些时间我都乐意和他们呆在一起,一起发现生活和生命的美好。
——关注当下,更关注未来。我的课堂教学,很少奔着分数而去。每次发试卷,我从来不念孩子的分数,也不拿分数说事。我觉得孩子们需要的是持续学习的动力,而不是给他一个评判,告诉他:你不适合读书。这样的事情,我几乎从来不干。我这样的心态换来的是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内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因为这样,他们的考试分数也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再来看行为主义的原因分析,它的理论默认的假设有两条:(1)学习的过程是枯燥无意义的。(2)人是没有主动性的。但我却不会这样认为,甚至是相反的。我经常给孩子们展示的是学习是有趣的,包括我在干什么,我读的书,我写的文章,我参加的一些活动,我都会和孩子们分享,并且我全都给还专门展示的是——主动学习的姿态。没有行政命令的学习,是我自己选择的学习,反而是最投入的。我也经常在班里表扬那些主动学习的孩子,主动问问题,主动分享,主动总结,主动开展项目,主动解决问题,都是我极力推崇的。
写到此,我才明白:不要因为行为主义有不足而抵触它,也不需要全盘对号入座。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所做所为,需要做的是对我们面前的人有充分的了解,给予他们足够的“营养”,方能成长。
当然,我的课堂管理,的确需要改进。一句话:不谈“行”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