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上帝之死

尼采,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公认的“头号危险人物”。

为什么说他危险呢?首先尼采这个人有不少邪恶的粉丝,其中最恶名昭彰的一个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对尼采近乎崇拜,多次拜访尼采纪念馆,他还把《尼采文选》送给墨索里尼作为60岁生日的礼物。不过有证据显示,尼采去世后,他的妹妹在编辑出版尼采遗作的时候,歪曲篡改了他的作品,加入了种族主义的私货,导致尼采的作品被纳粹所利用。但必须承认,尼采的语言确实有很大的解释弹性,这让他的思想更容易被各种立场利用。尼采思想和纳粹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若亦书

说尼采很危险,不是要说他和粉丝关系如何,而是要说尼采思想本身的危险性。尼采曾经说自己是“炸药”,这不算夸张,他的思想真有粉碎信念的力量。但尼采的思想其实并不好懂,你可能也听说过一些概念,比如“上帝之死”“超人理论”等等,但要说尼采究竟想用这些概念表达什么,没有多少人能说上来。不过等我们一起学习完尼采的思想,那么对尼采的思想你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若亦书

“上帝死了”这句话。当然,聊思想之前,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尼采这个人。

尼采的生平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叛逆。

很多人都知道尼采反基督教,但其实尼采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家庭里,祖上七代都是牧师。尼采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小他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是女性:母亲、妹妹、祖母、姑妈。听上去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但尼采和贾宝玉可不一样,他后来表现出非常敌视女性的态度,比如,他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尼采不仅反叛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环境,在学术事业上也是走了不寻常的道路。他曾经是极为出色的学院派学者,后来却完全背离了学院派的道路。尼采20岁上大学,25岁就当了教授,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他在大学从教十年后,尼采觉得不适应大学的体制,加上身体状况不好,就辞职了。这之后十年,尼采坚持研究和写作,但写作风格却非常另类,形式上像诗歌散文,完全不符合学术规范,但读起来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若亦书

到了1889年,45岁的尼采陷入了精神癫狂,就这样直到去世,去世时只有56岁。尼采知道自己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曾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是死后才出生的”。果然,在去世之后,他名声越来越大,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思想。韦伯就曾经说过,自己最重视的两位前辈,一位是卡尔·马克思,另一位就是尼采。

尼采究竟留下了怎样的思想?我们就从“上帝死了”这句话说起。这句话几乎成了尼采的品牌标志,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句欢呼,尼采这个基督教的反叛者,在欢呼上帝死了,人类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真是这样吗?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尼采在宣告“上帝死了”之后,下一句话就是“是我们杀死了上帝”!他说“这个世界上最神圣、最万能的上帝,现在已经倒在我们的刀下”,他还质问“我们这些最残忍的凶手,如何才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啊?”

若亦书

这根本就不是欢呼,“上帝死了”完全可以是一句沉痛的宣告,而且尼采指控人类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

尼采不是反基督教吗,为什么他对“上帝死了”这件事好像很痛心?又为什么会说“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先看第一个问题,尼采为什么会感到痛心呢?这是因为他知道,“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

若亦书

尼采很清楚,基督教信仰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道德基础和人生意义的寄托,意义极其重大。正因为如此,这种信仰本该是真诚的,容不得作假。但他却发现,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一种“虚假的信念”。真相是,上帝已经死了。打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尼采做的事情就有点像是,对一个从小被收养的孩子,说出了他的身世真相。这个真相当然会对孩子造成沉重的打击,但是这件事又太过重要,孩子应当知道真相。

“上帝死了”这件事当然比身世问题更严重,因为它牵涉到人生意义,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否定了上帝,信仰的大厦完全倒塌,生命找不到意义,人们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之中。这就是尼采痛心的原因。

若亦书

那么尼采为什么又会说“是我们杀死了上帝”?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解读尼采是学术界最麻烦的工作之一,可以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尼采,我要给你讲的是我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虽然尼采以反基督教著称,但仔细阅读尼采著作会发现,他对耶稣并没有敌意,但他认为耶稣不是要直接“拯救人类”,而是告诉们“应该怎样生活”。耶稣的门徒却把经念歪了,不仅没有好好实践“怎样生活”,还搞出一套复杂高深的教义理论,这根本不是耶稣的原义,而是一套虚假的思想。人们用这种方式来信仰上帝,就变成了自欺欺人的虚假信仰。

若亦书

所以我认为,尼采的意思其实是,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是人杀死了上帝。

虚假的思想是什么思想?这里我一直说到一个词,“虚假的思想”。这个词是理解尼采反叛思想的一个关键词。

到底什么是虚假思想呢?尼采给出的答案是四个字,“形而上学”。你也许知道,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最早的一个术语。“形而上”顾名思义,就是“在物理实体之上”。尼采概括说,形而上学有三大信念:

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

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

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若亦书

这和之前讲过的祛魅之前的世界有点像,都是说世界背后有一个更伟大的意义。当然,二者并不完全一样,但尼采要做的事情和祛魅很相似。尼采认为,那个所谓更真实的、有目的的、有统一性的本质世界,根本不存在。哪里有什么比现实更真实的世界,有人看见过吗?根本没有,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编造。

为什么我们要编造这些东西,是因为人的心理很虚弱,在这个纷乱繁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安慰。但虚假思想虽然能安慰我们,最终却会带来恶果。

若亦书

尼采认为,人为了生命的欲望奋力拼搏,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但在奋斗中,人总会遇到挫折、痛苦,感到无力和卑微。为了缓解痛苦和自卑感,基督教就造出了禁欲主义,宣称禁欲是高尚的,于是人就可以通过否定生命欲望来逃避拼搏,从而逃避那些负面的感受。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很爱钱,但因为贫穷感到自卑,于是他就去信奉一套说法,所谓“高尚的人应该视金钱如浮云”,这样就可以来躲避自己的自卑感。

但尼采认为,生命欲望是真实的,也是正当的,即使因为挫折而痛苦,也应当直面它们。就像鲁迅说过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按照尼采的观点,这就是诚实的英雄主义。如果按照禁欲主义,用否定生命欲望去逃避痛苦,只能陷入自欺欺人的虚假人生。

若亦书

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尼采的洞见。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如果我们相信虚假思想,就是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事物之上,当它们和生命本能冲突,我们就会怀疑这些虚假思想,结果是把我们寄托在上面的希望给打破了,人就陷入到虚无当中。所以在尼采看来,那些看上去高尚典雅、充满确定感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

现在我们明白了,尼采说“上帝死了”这句话,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在欢呼。尼采其实是说,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人陷入了虚无主义。尼采说“是我们杀了上帝”,实际上是在批判西方的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一些虚假的思想,是人编造出来安慰自己的,因为虚假,所以根本上是虚无的。人们总说虚无主义来源于现代思想,但在尼采看来,古老而典雅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真正的根源。


后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你说形而上学的思想是虚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下一回讨论我们继续来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尼采:上帝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