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 中原焦点团队 中27 庞爱国 第344天分享 本周第2次约练 总约练第298次 咨182、观80、来3、朋4、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总分享第346次分享
本周第二场 观察员
关于特定的技术使用要求,前期还是需要一定的铺垫,先把事聊透,情绪出得来,道理才进得去!当我们慢下来,真正的关注到人的感受,慢慢的陪着对方聊,可能当我们陪着对方聊的过程中,对方会有新的思考,也不一定就必须要用到对方指定的技术,开始虽然有那个目标想法,但是过程中随时都会有变化,先关注人,把事聊透,然后看情况征求来访者的意见,再去尝试用对方指定的技术,即使如此,也需要不断的去澄清,征求对方的感觉和意见,把尊重放在第一位!
筑基第二十一课 个体咨询方案的实施(三)复习
倾听在接纳的基础,如果你不接纳,你根本就聊不下去,接纳是基础。所以焦点的思维提到,有接纳才有沟通,有沟通才有合作,有合作才有改变的机会。
所以我们学了很长时间心理学,最后我们会发现,都要退回到自身,回到自己身上去,成长自己,改变自己,修练自己,让我们自身的卡点,自己身上的情绪的钩子,越来越少,这是关键。
但是我们好多时候可能会忘掉这一块,我们就会想着我怎么去改变别人,我看他不顺眼,我老公实在太让人讨厌了,满身那么多毛病,要不是因为他,我才不发脾气呢,他要能做得好一点,我才不会唠叨他们呢,等等。我们可能会更多的去向外看。
但是这有好处,好处就在于我们可能不会因此而抑郁,就是不会老怪自己,但是很有可能会激发矛盾,对改变现状也不一定会有多少帮助,但是我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外界肯定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方引起的,只不过我们更容易的,还是改变自己,调整自己,谁痛苦谁改变。
咨询的时候就是这样,谁痛苦谁改变,谁来谁是来访者。他痛苦,他改变;你痛苦,你改变;既然你改变,你就关注自己,修自己,让自己越来越稳,越来越接纳。
因为接纳其实就是自身对很多的情绪,自身情绪的卡点,能更多的觉察和看到,你明白咋回事了。你知道你在你内心里边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你就大概怎么发生的,是什么认知在影响着你,让你在这一块就会暴跳如雷,就会坐不住,就会不接纳。可想说两句,可想去表达你的观点,这背后都是有情况的。凡是你很想表达的,背后其实都有你的东西,需要去看一看怎么了,什么情况,怎么在这个地方就稳不住,就兜不住,就接纳不了,跟我们自身的完善度是有关系的。
作为助人者一定要注意这些,如果我们慢慢的完善的越来越好,就越来越能接纳。不管他说的哪些话题,你可能都能接得住了,接得住你才能听到。他说他是同性恋,你能接得住,他说他要自杀,你也能接得住,你接不住你就没法聊了呀,他说他有外遇,你也能接得住,等等,这些你都能接得住了。
接纳其实就是你能接得住了,接得住了,然后才能跟他去交流,你才能听到他所说的话是什么。他说了什么,以及他背后在乎的是什么,看中的是什么?我们上次大概都聊了这些。
同时我们在听的时候要非常的积极,但是我们在咨询的时候也得好好的休息,让自己状态很不错。如果你状态不太好的话,那么你最近就别做咨询师了。
我们做约练的时候也是如此,最近一段时间状态不是太好,就先做来访者吧,先去调整自己。咨询师、来访者、观察员,基本上是1:1:1的比例,其实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也不是说一定如此,就是尽量的保持1:1:1的比例。我们通常是咨询师这个角色是少的,咨询师角色太少,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又太多,到一定程度之后,好像其他老师都会推着你让你去做咨询师,一旦有点名气,在咱们团队里边,有名气之后,然后就开始别人都推着,自己要来调控这个角色这些设置。
我们在听的时候也不能在那光听,我们还要回应,“哦,嗯,说说看,还有呢?”我们要有回应,点头、微笑加嗯,我们都要有,尤其是眼神,你的表情,这些都会让对方感觉到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很关注。因为以前我们讲过,不管你学什么学派,你用什么技术,最终最终你本人是否足够关注他,很重要。
我们前面好像也提了,我们讲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那么多方面,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那么多方面,其实合起来就一句话,你有没有把对方当回事,你有没有比较看重他?还是你就认为他不行?他说的话就不对,他就没那个能力,你不把他当回事,你们当然会有很多矛盾。
在家里边面对爱人,面对孩子的时候,矛盾多的时候,往往其实都是因为某一方不把另外一方当回事,也并不那么看重对方,说话的时候就会加枪带棒的,连风带刺的,各种矛盾其实也就出来了。
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全身心的足够的关注和敬畏,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这都要练的,你知道敬畏之心,到那个时候你就不一定敬畏了,但有这个意识就好。当我们很多次的进入很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来访者是真的特别了不起的,就当我们真的见证了很多人的生命故事之后,我们可能才会心怀敬畏之心。
我们做心理咨询这一块也是如此,越是作为新手,越会感觉自己特了不起,越会感觉自己好像非常牛,懂得可多,这技术也会,那技术也会。跟这个老师学过,跟那个老师也学过。说这个学派,能侃侃而谈,那个学派,我上过什么什么的课。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说明你还在一个很新的阶段。跟来访者接触的时候,就感觉,我是咨询师,我能不懂?怎么怎么样。
做咨询,靠的不是技术,你整个人的修为,你本身这样的一个态度,其实都说明修为还不到。因为咨询师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是非常的、谦和的,你能感觉到他的道行怎么样,你跟他接触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会有外在的气场的呈现。像气场这个东西有点玄乎,但是你能感觉到。这个咨询师专业不专业,这个师大概水平怎么样,你跟他接触接触、聊聊,你能有直接的那种感受。
这个这些东西有的时候是用话说不清楚的,但是你能感觉到。有的你一接触,就感觉这人不专业。就像高僧一样,信佛的人,他是一个刚性佛的,还是一个得到的高层,他外在的那种东西,流露出来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慢慢要修这一块,不过也是在实践中去修吧,因为不在实践中修都是白搭,在事上磨,这是王阳明提出来的。在事上磨,在实践中,在实际咨询中,没有实际咨询的,就在约练中,去实际的磨,慢慢的你才会更多的真正的去敬畏。
你越来越敬畏,越来越接纳,越来越发自内心的去欣赏、接纳更多的来访者,然后他才会愿意让你进入他的世界,因为他感觉跟你接触很舒服。你不说像大海一样的包容,但最起码让他感觉到跟你在一块很温暖,你能接得住他。你能不能接得住他,他是有感觉的,你会有下意识的反应。
倾听
焦点解决倾听听什么?在乎的、想要的、看重的、期待的,他的优势资源,他的特长,他的努力,他的成功经验,他自己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认为,怎么打算,有哪些感受,准备有什么行动,他的坚持,他的付出,他的不易。想要的和期待的不同吗?差不多。想要的和期待的差不多。这些是我们要去用心的去听的,听的同时我们还要给予回应。我们啊不能光听,我们要去问,这些东西都是要去问的。我们要去问他,所以你可能比较在意的是什么?所以是什么让你比较想聊这个话题?你希望通过聊这个话题,给你带来什么不一样呢?如果得到这些不一样,又会给你带来哪些帮助?它对你的意义是什么?给你带来什么帮助?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刚才的那些焦点解决要去倾听的那些点,不是光听就能听出来的,而是都要去做详细的询问才行,我们必须都要去给他慢慢的问,慢慢的聊,在聊的过程中去听他的回应,然后再去澄清,才能去了解到所说的这些东西。反正你知道这些是焦点解决最看重的东西,是需要逐渐的去聊出来的。因为聊出来这些,其实他也就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方向,知道在哪些地方去着力,去努力,然后去行动等等,他也就清楚了。这是这些。
倾听中常见的有哪些容易犯的错误?
第一个打断,做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这个知道归知道,但实际中的时候,你内心里边还是容易有评判。其实是因为自己内心里边需要继续修复,因为咨询的时候你带着你自己的价值观念进来的话,你可能就自然而然的就会有评判,自然而然的就想去把他往某一方向去拉,就认为他做的对还是不对,碰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及时的去做督导,去觉察,看看我怎么了,我怎么在这一块就会有这么多的反应,大概什么情况?
要分清你跟他,虽然你认为你说的都对,但是在他的世界里边不一定对。焦点解决对此的一个对策,就是我们要坚信每个人都有他的道理。我们通常回应的一句话就是,“虽然我不太知道是什么让你这样做,但是我相信,你肯定有你的道理,你愿意给我讲讲吗?”虽然我不太清楚是什么让你这样做,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有你的道理,愿意给我讲讲吗?然后我们就会了解到在他的世界里边,何以如此。
所以之前我们也讲了关于中立的原则,以及我们对中立的一些误解。有的老师就认为我们要中立,所以我们就完全的不能有自己的评判。你内心里边可以有,不是说就完全没有,你内心里边可以有,你在生活中依然可以坚守原则、规则、道德底线,依然要该坚守的肯定要坚守。
但是在咨询的这个时候,你的这些东西不让他出来就好了。你要能在咨询的时候把他们关起来,关到笼子里边去,或者是放到生活中去,放到家里边去。咨询的时候,这个场合的时候,他们你不带在身边就好了,他们有时候还想探头探脑的想出来,把它按进去,就像小狗狗一样,你本来把它装到笼子里边,探头想出来,把它按回去,把笼子装好就行了,这样的话不矛盾,因为我们也不要因此而纠结,我怎么还不接纳呢,我怎么还要评判呢,我怎么认为他同性恋不好呢?你可以有这样的认为,只要不影响就好。
当然最好的是在当下,那个咨询的当下,你没有这些认为就好了。我们要分清这些角色,咨询的时候你是咨询师角色,在生活中的时候你要回归到生活中的角色。所以我们在做咨询都要到咨询室里面去,就像作为大夫到医院里边去工作,工作的时候穿上白大褂,上班穿上白大褂,下班脱掉白大褂,这也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是很重要的。作为咨询师在咨询室里面做咨询,到点结束,这也是一种仪式。
有了这种仪式,你逐渐的训练成习惯了,你可能在那个角色里边,你一坐在咨询师的椅子上,你自然而然的就进入状态了。结束了,回到生活中,你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咨询只是你的工作,你并不是说你生活处处都是咨询师,你只是在做咨询的时候,你才是完全的咨询师。其他的时候,你只有咨询师这个角色,但并非代表你就要发力,这一点要弄清楚。我们有的时候是弄不清楚的,结果就会给自己带来困扰。
好,这是第一个,我们要知道不能做评判,但是你内心里边万一有评判了,在当下只要没有表露出来,然后在结束之后要及时的去做咨询或者做督导,去看一看自己怎么了,自己怎么就有这样的评判,怎么在触动了你哪一块,你的成长中的哪一块,你内心里边哪一块东西,以及有这样的一个警醒。后续遇到类似的个案的时候,如果能不接也可以不接,如果你还想接,你其实有个警醒就会好得多。
我们很多时候只要有个警醒,我们即使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我们在警醒着自己,基本上也就不会有啥你,知道在这个地方你可能会有状况,可能会有情绪出来,可能会有点想评判,但因为你有警醒了,所以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没有太大的关系。并非说我们一定要完善的足够的好,我们才去做咨询。不是的,我们可能即使完善很多年,有的地方可能依然没有很好的完善,但是这并不妨碍助人。我们以往也可能会认为我们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未必。你有一碗水也可以给别人一碗水呀。你有一碗水或许作为水引子,也可以引出来别人无穷多的水呀,因为不是我们给别人,而是我们是个陪伴者而已。
第二个,急于下结论。
我们倾听的时候容易急于下结论。比如说,我们反复在讲的一个话题,有的时候还会有人时不时的弄不清楚,就是主题和目标。或者说我们刚聊一个主题,然后我们就直接开始去聊目标了,或者说刚刚聊的目标,然后就已经认定他就是要这个目标的,这都属于急于下结论,太快了,我们很多的咨询都太快了,我们好像一下子就听懂了,在一个咨询里边,主题、目标可能要花1/2~2/3的时间去探讨,为啥?因为你不聊那么多,你可能就不太清楚他到底怎么了,具体什么情况。
虽然有的时候他已经定下来了目标了,定下来主题了,但是聊着聊着,你会发现他可能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他可能是有别的东西又出来了。或者说聊着聊着,你会发现最想要的并不是这个目标,所以不急于下结论,不急于去确定。即使他已经选择了一个主题或者目标了,我们仍然要去好奇,要去问他“你能说说看吗?是什么让您比较想聊这个话题?能说说看吗?是什么让你希望有这个改变呀?”他已经都说了,要有这样的一个变化,我们仍然要去问,要去好奇,要去进一步的澄清、确认,然后可能才能聊出来更多的内容。
咨询就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太快的话你就抽不了丝,剥不了茧,你也就很难找到它最核心的那个东西。那些最核心的一些东西,它都是隐藏在里边的,一层一层的,就像宝藏,可能最外层的是一个假宝藏,假宝藏里边可能再往前走,才能有真宝藏,但真宝藏说不定还只是一个真的小宝藏,再往里边挖继续挖,可能说不定就挖到了大宝藏。
但是好多人可能在第一层假宝藏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就找到了宝藏,感觉这是宝藏吗?怎么就这些东西?或者感觉自己找到了,再往前走走看,或许你会发现有新的东西就出来了。所以不着急下结论,不着急把主题目标都定下来,慢慢的去聊,慢慢去探讨,尤其是用具体化,做很详细的交流,了解他的这个事情的各种情况,大概怎么想的,怎么看的,什么时候发生的,怎么发生的,跟谁有关,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 who, what, where, which, how, when,why就那几个。虽然焦点解决里面不那么看重why,但是我们也会了解一些相关的情况,大概咋回事,我们也是要简单了解的。
我们只是不把它延伸到跟童年有哪些关系,做这样的分析,比如说我们跟他交流,我们就开始分析你这个是利比多分泌过多,你这个是肛欲期没过,我们不做这些的分析而已,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完全不去了解他大概咋回事,所以花时间去更多都是聊咋回事儿。聊的过程中,慢慢的才能抽丝剥茧的去找到他在乎啥,他想要啥,他希望如何,他想干嘛,我们才能逐渐的给他理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要少说,尽量的不要去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为,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发表观点就属于我们后边要讲到的,影响性技术里面的“自我暴露”,又叫“自我表露”,然后就会去更多的去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可能就会有。
焦点解决对此是不太赞同的,每个学派都有每个学派道理,就像“为什么”,人文主义学派相关的基本上都不主张用“为什么”。
但是你们可能也会发现许维素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问为什么,好像有好多老师在上课也会问为什么呀。是的,有。因为每个老师的理解不一样,人本主义相关的学派,因为焦点解决、叙事,这些其实都是受人文主义影响还是比较多的,虽然好像在书上好像没有怎么提,但是跟人本主义这个思潮影响都是比较大的。“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把当事人放在第一位的。人本主义是比较反对用为什么?但是像精神分析,他是很喜欢用为什么的,学派不同。
所以我们在学到这相关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不要为此很惊讶,感觉怎么是这样的呢,理解是不一样的。其实就像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此才有了众多的学派。当然了我们也说过,不管什么学派,最后都是回归到人,一定要切记,回归到人。两个人,第一个人就是咨询师本人,第二个就是关注来访者本人,最后都是回归到人身上去,人跟人的相处,人跟人的心灵的沟通,最后都回归到这上面去。如果不是再回归到这上面,那么我们做咨询做的其实都是很虚的东西。
这是第二个,不要急于下结论。当然焦点解决一般也不下结论,虽然我们不下结论,但是我们会在他想聊啥主题,想要啥目标,他在乎的是啥,这些上面我们可能也很容易以为自己听懂了,以为聊出来了,这也其实也算给急于结论,我们很容易在这一块很快的就下结论。
第三个,轻视来访者的问题。不管在咨询中还是在我们生活中,其实都是挺多的,轻视其实来访者的问题会让我们有什么感受?我们来做个小感受,当你在单位里边受委屈了,回到家给你爱人说,然后你爱人直接给你来一句,“那有啥,多大个事儿?”这个时候你内心里边可能会有什么感受?当你受了委屈满怀期待,本来很气愤,可能也有一些期待,爱人能理解你,就想说出来,然后就跟他说了。结果说完之后他直接给你来一句,“那有啥,多大个事啊你们女人就是事多,头发长见识短,不就是这件事嘛,叨叨啥?叨叨叨叨,烦死了!能不能让我清静不?”好,那么你会什么感受?什么反应呢,各位老师?自己必须亲自去体会啊,什么反应?什么感受?可以发出来。
堵得厉害。不被重视。愤怒。不理解我,还不如不说。添堵,生气,一句话也不想跟他说。不被理解,后悔跟他说。揍一顿。难受,立马怼回去。说了还不如不说,要你啥用?否定、批评、不理解我,不和我一伙,打击我。反正感觉是不是超级不好,对吧?那就可想而知,当我们轻视他人的问题的时候,比如说你的孩子跟你说,他班里边哪个同学说他一句,其实可能也在你看来也没有说啥,其实就是说他“你这个作业是不是抄了呀?”或者老师说他“你上课精力咋不集中啊?”或者他跟哪个同学闹了点小别扭,就难受的不得了等等。
如果当你的孩子有这些事的时候,你内心里边下意识可能会怎么做?你可能下意识会怎么回应?当然,我们现在比较理智的坐在这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感觉我们要好奇,我们要怎么样,但是在当下,当他说的他那些事,或者他同学把他的笔给弄丢了,回来哭得不得了之类的,你可能会下意识的会怎么样?我们下意识的可能都会认为,“多打个事儿,那算啥?”所以好多家长就会给孩子说,“你是去上学了,你又不是去交朋友了,你好好学你的不就行了吗?你管他们干嘛?你要好好的学你的习,你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关注这些事啊,还说明你没有专心学习。等到你将来毕业了,谁认识谁呀,你跟那些朋友,你们谁认识谁呀?”等等。
在你说这些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了吗,孩子可能会什么感受?“有多大个事能搁住哭?能搁得住吗?搁不住”。我们可能今天就会有更强烈的感受,在我们这样的时候,孩子会啥感受?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感受呢?孩子心里委屈,不被理解,孩子心里可能就会很不舒服。那你说接下来孩子愿意理你吗?他肯定不想理你,他理你干嘛?快烦死了,就跟刚才你们那一样的道理,你们内心里边有委屈,给爱人说的时候,爱人的一些反应就会让你们瞬间就不想说了。孩子也是啊!
在来访者的世界无小事,所有你认为的小事在他的世界里边都是大事,这个一定要切记,事大得很。这个事在他的世界里边,这个事大的很,因为你们的标准不一样。所以不要轻易的去给他说“多大个事儿”,然后去安慰他,那样的话,就会让他感觉到非常的受伤,他感觉到你非常的不理解他。所以我们就知道,现在孩子为啥老说“跟你说有啥用”,对呀,说有啥用啊,说了反正也不理解。说了之后,然后你就认为在你看来都不是个事儿,我的啥事都不是个事儿,我啥事都是小事,其实是非常的不舒服的。所以这块要格外的注意,我们尤其做咨询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就感觉,多正常啊之类的,接下来就不跟你交流了。我们也都学过“一般化”的技术,一般化技术在用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别轻易给人家说“你这个很正常”。生活中如果这样说的话,就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一般化技术一定是在非常好的关系,然后了解他的很多的信息、内容,然后共情,然后再试探着去说的,而不是人家刚说一句话,你立马就说,“这很正常,很多人都这样,没事儿。”人家就会感觉很不舒服,人家可能下意识就想否定你,就想给你怼回来,“哪正常啊,我感觉不正常”,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感受。所以切记,来访者的事无小事,你在你内心里边再小的事,在他那说不定都是滔天的事,非常大的事。
第四个,干扰转移来访者的问题话题 干扰转移来访者的问题话题,这背后基本上都是因为你内心里边有预设,你有了你的理论框架,有的人学了这个学派学了那个学派,他可能就会下意识的用某个学派去套,比如他可能会认为一定是他原生家庭出问题了,这个时候就开始不断的去问他原生家庭,来访者不想聊这一块,但是因为他有预设了,他就认为是他原生家庭出问题了,所以就想去验证,就会下意识的不断的去聊人家的原生家庭,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去试图证明自己的预设是对的,这样的话就会给来访者的谈话带来干扰,就没有办法很好的去探索自我,去思考对他来说他自己怎么想的,他自己想要的是啥,所以当你很想说的时候,你一定要切记你的东西出来了,这些可能都是你的预设。
当你很想去问的一些地方,你也要注意去觉察,是你本身有答案了去问,还是你只是单纯的好奇这一块,还是你是为了验证什么而去然后去问,反正那些也很想问很想说的,都先别问别说,你先憋住不问,你越想问心里边越痒的话,很难受,不说不问很难受,你先别问你先别说,因为这样的话其实都可能会给现状带来干扰,但也不是说绝对不能问,尽量的先别问,然后尽量的先跟着他走。
但是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用我们的理念,我们学的理论,我们学的架构,然后试图证明我们的理论是对的,试图证明他就是这样的情况,验证他就是童年的创伤,他就是小的时候跟爸爸妈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可能会下意识这么去走,这其实又偏离了初衷,来访者最想干嘛?可能就忘掉了。来访者一直想往东走,你就认为他应该往西走,你一直拉着他往西走,他能舒服了?他不舒服,这个咨询就做不下去。
第五个,不适当的运用咨询的技巧,刚开始做约练的时候挺多的,比如第一个(1)询问过多,尤其第二个概述过多,问的多,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理论,就想验证刚才说的,就会问的多,不断的去问,其实问的往往只是你自己好奇的这些点,跟来访者想聊的,就是我们的好奇是在来访者的脉络上的,不是说我们随意的好奇,来访者的脉络,来访者的主线上的好奇,不是说我们想好奇啥就好奇啥。
我们前面所说的,焦点解决倾听听什么,哪些方面,其实就是我们要更多好奇的点,而至于其他的,并不是那么太相关的,我们并不是那么好奇的。不是我们啥都好奇,肯定不是那样的,咱都好奇的话,咨询谈话就聊得很散了,就会非常影响大局,影响主线,所以我们可以问多,但是有前提在主线上去问。
(2)概述过多,所谓的概述过多,我们可能会下意识的去做很多的总结、概述,但是我们约练的时候,很容易开始就是去重复来访者的话,甚至把人家说的话原封不动的再重复一遍,所以我们在聊的时候,你说我不知道咋问咋弄,我本身又不是资深的咨询师,我刚学,那也行,从正向的角度来看,重复他的话对你是有帮助的,因为那时候你可能大脑一片空白,你也不知道说啥,就先重复他的话了,也行,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有这个意识,你要知道这样是不太合适的,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先把咨询能顺下来再说,刚开始做,先能顺下来再说,别那么高的要求,然后慢慢慢慢来,除了能顺下来之外,减少那些重复,同时还能抓住他的关键词,用他的关键词再去发问,这是一个过程。
从一开始不知道咋回应到慢慢的能重复他的很多的东西去回应,再到后来只是回应他一些关键词,然后直接发起了提问,这是个过程,练多了自然而然就成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感觉是泡出来的,能力越练才会越多,感觉你就泡在这里边,你才能越来越有感觉。如果你过一段时间没有练,发现再回来的时候感觉就不太对了,好像就不是那个感觉了,不太对味,所以不要太过于排斥你当下的阶段,概述过多之类的东西,走下去就好,功到自然成,慢慢的你自然而然在这一块就会概述少了,但是核心的词汇就多了,焦点书上所写的是并入来访者的关键字,这一块就多了。
然后顺便发起提问,问他你怎么看呀?对这一块你怎么想的?还有呢?轻飘飘的几个字可能就会让来访者继续说很多的东西,就会有更多的思考出来了。反正只要是我们把位置摆准,就会好得多,什么位置,我们只是一个陪伴者的位置,我们把位置摆准,把关系捋顺,非常重要。这两个点不管在咨询中还在实际的沟通中、教育中、亲密关系等等,很多东西在我看来都非常重要,这个位置其实也就是边界的,我们的沟通不畅,其实好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的关系,其实好多时候因为关系不到位,沟通就不成。你说关系我跟他差距很大,即使差距很大,关系到位,沟通也会顺畅。
比如说我们跟上一辈的人沟通不一定很顺畅,但是我们可能跟上上辈的人,跟爷爷奶奶辈沟通,说不定非常顺畅,你说我们讲的很多东西他能理解?他不一定能理解,他说的好多事,我们理解吗?也不一定能理解,为啥好多时候还能好好的沟通下去,因为有很深的爱在里边,然后就会就很耐心,你对着爷爷奶奶那么大岁数了,因为你很爱他,他也很爱你,哪怕他都叨叨不知道多少遍了,你照样能很耐心的去听,很用心的去听他,很珍惜这份感情,其实就是因为关系到位了,同时在很多的关系里边,我们都有相对弹性而舒服的边界,那么大家这个关系就能更好的维持下去,很多就顺畅了。
如果你跟孩子沟通不畅,退回到你们的关系,看你们俩关系是不是太融洽;如果你跟爱人的沟通不畅,退回到关系中去,看看你们俩最近关系是不是太对劲;如果你跟来访者沟通不太顺,可能是不是也是关系这一块,你跟来访者的父母沟通不到位,或者是他对你有一些怀疑,不信任等等,退回到关系上去看,可能都是这一块有状况了。关系的核心就是你有没有把他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