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之我思

今天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长培训会。学校的优秀老师张丽为大家带来了一节文言文教学——《司马光》。

全文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翁,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首先张丽老师的这节课,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学素养。她所归纳出来的给小古文化节奏的方法是我的能力所欠缺的,也是我在上《精卫填海》众享去苦苦摸索,却又求而不得的一个方法。

再划分节奏的时候,张老师首先读了第一句“群儿戏于庭”,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注释的时候,张老师讲得非常的详细,还教了学生,如何看注释这是以前粗心的我所没有的。在学生根据注释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之后,张老师板书这句告诉我们的就是“谁干什么”。如果大家要读好这句话还得借助一根魔法棒,这个魔法棒就放在人物的后面,就这样才能读好小古文。

当老师讲完了,这一句之后又让学生利用这样的方法师生合作,给“一儿登瓮”放好魔法棒,并尝试读出节奏。在师生的合作之下,同学们很快完成了。接着张老师又让同学们去找一找后面的语句,还有哪些可以以谁在干什么来划分?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三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儿得活”,并划分好了,节奏。然后张老师总结:以谁来干什么划分小古文是非常可行的,并且被证实是正确的。以后在文言文中,如果遇到谁在干什么的时候,就在谁的后面画斜线。

可以说在她讲这里的时候,非常的出彩。给了很多教学能力,教学技术不够的老师以启示,比如我。在我教学《精卫填海》的时候,我就在教同学们划分文言文的方法,可是在第一节课我却连文言文都划分错了,后来,在我们年级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才能划分正确,但是对于划分的办法却是似懂非懂。自己没有理解透彻,没有理解清楚。而张老师的总结以及提炼出来的这个方法让我受益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这是由各自本身的文学素养所决定的。

还有两句比较长的句子,张老师也让同学们进行了划分“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关于这两个句子,只有第二句同学们将光进行划分,而后面他的动作却没有划分好。章老师,又让同学们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划分好了节奏,然后根据意思来读好它。可是老师却没有总结。

所以我就觉得在这两句话当中老师是否可以向其他几句一样提炼出句式或者关键词呢?就你一句话。特别是第二句话,应该是有三个动作。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归纳为“一个完整的动作,可以单独划分呢?”

我下来之后也要查一查,这样的资料。“看,查”然后才能知不足,知道了,我的不足之后我还要去理解透彻理解清楚,只有这样下次碰到他,我才不会有问题。也才能够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当然除了这一点小小的建议之外,在整个环节,我都没有看到张老师在讲解关于“瓮”的知识,虽然课文当中有明确的注释,有了“瓮”的注解,还有了插图。但我相信有的学生对“瓮”和“缸”还是比较容易混淆,说不定有的同学还以为“瓮”就是“缸”呢?但教参上以及现实中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瓮”和“缸”是有区别的,“瓮”是收口的容器,而“缸”是敞口的容器。以及包括后面当张老师出台,让学生已回到家给妈妈讲故事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时候,她仍然没有提到“瓮”,如果能够把这里再提炼出来一下就更棒了。

除了这些,我个人的观点,张老师的其他教学环节都非常的出彩。他在要求学生读的时候首先是全班练读,然后出示没有加标点的古文抽学生读,接着出示填空,让学生根据填空来背诵。难度升级了,出示了四幅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来背诵。最后终极挑战,只出示这个标题,让学生看着标题来背诵。

这样背诵的层层递进,这样的精心设计让我惊诧。

《司马光》这篇文言文据我所知,已经有三个老师上课了。但是每个老师却能上出不同的风格,上出不同的精彩。每一次都有亮点,都紧扣了课文,也都把后面的习题落到了实处。看来同课异构真的是思维的碰撞,火花的摩擦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司马光》之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