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战地记者--王 小亭

王 小亭,又名王海升,1900年出生于北京。早年任职于英美公司电影部,做了两年摄影师。被《申报》聘用后,他经常置身于前线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拍摄中国军队抗战的情形,最出名的照片是在1937年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

王小亭

1925年,王小亭受万国新闻通讯社聘请,任该社摄影记者,同时任美国摄影师范济时的助手和中文秘书。他曾采访拍摄过北伐战场,还曾在军阀混战时于河南前线拍摄了反映这场战争的《西北战事真相》。1931年,他受聘于《申报》,任新闻摄影部主任,曾亲赴四川,到西昌、雪马屏峨一带少数民族地区采访。 “九一八事变”后,他又到东北锦州前线采访拍摄了东北军抵抗日军侵略的照片。

1937年8月28日,各国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们驻守在上海一家办公楼的楼顶,准备拍摄日军攻击的暴行,但一直等到下午,日军依旧没有发起攻击,几乎所有人都离去了,唯有一个人留了下来,他就是供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王小亭。

当日下午2时10分,日军由2架侦察机引导,6架轰炸机窜至南站上空。此时上海江西会馆正在遣送大批难民回原籍,其他难民也蜂拥而至,有1800余人在南站候车。日军飞机不断俯冲轰炸,投弹20余枚,当即炸死难民250余人,炸伤500余人,沪杭铁路交通枢纽毁于一旦。记者查阅了1937年8月29日出版的上海《立报》,有如下记载:“站屋、天桥及水塔、车房当场被炸毁,同时在站台候车离沪难民均罹于难,死伤达六七百人。死者倒卧于地,伤者转侧呼号,残肢头颅,触目皆是,血流成渠……景象之惨,无以复加。

轰炸过后,王小亭立即驱车奔赴上海南站,只见尸横遍地、满目疮痍。一个幼儿坐在地上大哭,王小亭将镜头对准他……

他后来回忆道:“铁轨上、月台上到处是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只是由于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东西。我停步装上片子,看到脚上的鞋子已被鲜血浸透。我穿过铁轨,以燃烧着的天桥作背景拍了好几张全景,这时,看见一个男子从轨道上抱起一个幼孩,把他放在月台上后,又回去抱另一个受重伤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已经死在铁轨上。我在拍摄这幅悲惨的情景时,听到有架飞机又飞回来了。我迅速对着那个孩子拍完了剩下的几胶片,然后向孩子跑去,想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去,但孩子的父亲回来(救他)了。 ”

事后,胶片被美国海军军舰送到马尼拉,又由飞机送往纽约。两个星期后,这张被命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刊登在美国影响极大的 《生活》杂志封面上,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年至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曾有传播学者分析,这样一张照片有力地影响了当时的美国舆论,并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由于上海南站远离战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所以,日本的轰炸完全针对无辜平民。罗斯福总统立即向日本提出抗议,各国也纷纷谴责日本的行径。许多人认为,该照片成为美国民众从支持日本“进出”中国到反对日本侵华的关键转折。

 1943年,宋美龄在美国、加拿大进行宣传演讲时,就用此照片进行宣传,获得巨大成功,援助款和物资犹如雪片般飞来,其中相当一部分注明是捐给难童的。新泽西州东奥伦奇市一位美国妇女,给宋美龄寄了一张3美元汇票和一张剪报,剪报上正是幼儿在上海南站哭号的照片。她在信中说,她3个女儿每人凑了1美元,捐赠给照片上那苦命小孩。芝加哥一个10岁女孩用节俭和募捐来的8美元买了一个洋娃娃,请宋美龄转交给那个在火车站哭泣的幼儿。

由此可见,这张《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的照片在当时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面对国际舆论压力,日本诡称当时飞行员误以为站台上是调动中的中国军队,所以发生“误炸”。同时,日军出10万元悬赏捉拿王小亭,王小亭被迫逃往香港。

此外还查阅到一篇王小亭的儿子王健龙回忆父亲的文章,“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回来很兴奋,有时回来话都不愿讲。他每天拍摄着那些他看到的地上已经死的和正在死去的人,心里非常难过。一天,父亲回到家中,心情很不好,因为他去拍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孤军血战,眼见士兵们一个个倒下去。 ”

当时的这段史实是:1937年10月27日,国民党军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谢晋元奉命率领该团主力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执行阻击任务,与日军血战4天4夜。当时隔岸观战的中外人士曾发现,枪林弹雨中还出现过一个手提摄影机的人,这个人便是王小亭。

史春先生介绍说,王小亭是中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多次在阵地上冒死拍摄,堪称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榜样。除了这张《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外,人们今天所看到的当年淞沪会战的影像资料,大部分都出自王小亭之手。 后来,王小亭定居美国。1981年3月9日,王小亭逝世,终年81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申报》战地记者--王 小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