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策:楚兵在山南

有时候刻板也不一定是件坏事。至少在大事上不容易犯错误。

这一年楚国和秦国联合攻击韩国,楚国进驻伊阙(今河南境内)山南,同时也威胁着西周的安全。有的朋友可能有点懵,前几篇文章里,秦国分明是和楚国对着干的。为什么楚国又和秦国联合起来对付韩国了?这里锤子有必要说明一下,《战国策》属于国别史,顾名思义是分别记录不同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由西汉时期的人收集史料,编辑成册的,有些文章和其他史书记载相悖,真实性有待史学界讨论。国别史有两个特点:第一,不是以时间顺序编撰的。前一篇和后一篇记载的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可能是颠倒的,而且年代相距很远。之前文章中总出现的东周公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可能前一篇里说的东周公是爸爸,后一篇里说的东周公是儿子。西周公也一样。第二,由于同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参与其中的关键国家或关键人物至少有两个,所以同一件事被记录在东周策中,楚策和秦策中也很可能有记录。不过记录的视角不同。

锤子知道有的朋友要吐槽了。这样的体裁,让人很难理清历史发生的时间线呐,不利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复杂的前因后果。而且对于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起的作用也不能有详细且连贯的记录。对,这正是国别史的缺点。不过也不需要太嫌弃,每种体裁的史书都有侧重点。想弄清历史时间线,哪件事发生在前,哪件事发生在后,可以看编年(通)史。想了解历史中关键人物的命运沉浮,可以看纪传体史。想全景式了解参与一个历史事件的,有哪几个重要国家,哪几个重要人物,他们分别在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可以看纪事本末体史书。《战国策》侧重的是语言的机辩和智谋。至于哪些是纪传体史,哪些是编年史,哪些是纪事本末体史,锤子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介绍。

回到本篇文章中,对秦、楚联合攻打韩国并不用感到奇怪。第一,本篇文章记录的时间正好是秦楚关系铁的年代。第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变的是阵营,不变的是利益。有人维持列国之间的实力平衡,就有人要打破。就在这维持与打破的转换之间,利益往往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秦国和楚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当然吃紧。楚国此时借机进逼西周。韩国不向西周借粮征兵就不错了,西周当然不会指望它来保护自己。平时能让别人做的事就不要自己动手,关键时候还是只能靠自己。

领兵驻扎伊阙山南的楚国将领名叫吾得,西周打算在他身上做文章。有人给西周公出主意:我们可以叫太子去边境迎接吾得,您再亲自到城郊外迎接他,让天下都知道您对吾得很礼重。再派人四处传谣,说西周公赠送了某样宝物给吾得。哎呀,这个宝物不得了,老牛鼻子了,吹得越贵重越好(这句话是锤子加的,原文里没有)。那楚王就会向吾得要这个宝贝,吾得拿不出,也有口难辩,楚王就会怪罪吾得了。

这个主意不错。依照此计,楚军就算不撤出伊阙山南,也会临时换将而延缓进攻西周的行动,等楚军新的领将赶赴前线,局势可能也发生了变化。这个谣言设计得很精巧,不由得楚王不信。锤子在之前的文章中概括过西周和东周的基本情况。东周的军事实力比西周强,但是西周因为是故天子之国,境内有很多周王室传下来的古董重器。这些古董重器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对于诸侯国来说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象征价值。谣言说西周公送了宝物给吾得,肯定会引起楚王的关注。那楚王中计就是势所必然的。要毁一个人,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造他的谣。嗯,造谣也不是瞎造的,最好有根有据,听上去有鼻子有眼。

西周此计有没有成功文章最后没说,关键在吾得身上。吾得要是大大咧咧去了,就解释不清了。他完全可以以军务在身,借口不去。两国即将开战,去了必定瓜田李下,招人猜忌。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周策:楚兵在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