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想做好一件事,却越做不好

最近,有位同学向我吐槽道:“海棠姐,为什么我学习那么努力,每次都想考好,却总是考不好呢?我感觉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连着几次的月考成绩都很差,我都不想再努力了。”

这位同学很想考好,却始终考不好。其实,类似情况在生活中时有发生。打篮球时,我们特别想投中,双眼紧紧盯着篮筐,但总是投不中。参加演讲比赛时,我们很想获奖,把演讲稿背了一遍又一遍,但在台上还是会莫名的紧张,以致于忘了台词。写字时,我们很想把字写得很漂亮,便坐得端端正正,用力大,反而让我们的手不停地颤抖,导致无法写出完美的字体。

这些看似偶然的事情,背后都有必然的逻辑存在。当我们过分关注某件事时,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而这些情绪让我们的大脑无法专心地投入到我们做的那件事上,就容易让我们出现失误的情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想做好一件事是我们的外在需要,由此引发了我们的内在动机,而我们去做一件事是我们的活动过程。研究表明,动机的强度和活动效率并非正比关系,而是成倒U的线性关系。换言之,动机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活动效率的提高而增强,但超过这个范围,动机强度便趋于平稳或急剧下降。

因此,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并不是渴望的程度越高越好,而是需要让我们的动机处于一个适宜的强度,才会让我们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因为过强的动机会让我们产生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比如让我们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动作失调等不良反应。

我们做一件事的动机强度不同,事情的结果也可能会截然不同。在2002年冬奥会上,22岁的关颖珊参与花样滑冰比赛。这场比赛的金牌由两场比赛决定,在第一场比赛中,关颖珊面带微笑,内心满怀骄傲,跟着自己对滑冰的热情在滑,尽情感受滑冰带给她的快乐。第一场比赛结束后,她胜出了。

然而,到了第二场比赛时,关颖珊的竞争对手休斯为了纯粹的乐趣而滑,表现很好,这无疑给她带来很多压力。因为,关颖珊非常希望自己可以夺得金牌,实现梦想,感受成功的喜悦。然而,这导致她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真正享受在奥运会上表演的过程,因此,她在第一跳时表现得十分紧张,在接下来的滑冰中也出现了两脚落地的失误。就这样,她与奥运金牌擦肩而过。事后,她也在反思,自己的水平其实有了很大提升,为什么当时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呢。原因很简单,便是她的动机强度太高导致她的专注力不够,进而失败。

因此,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对其极度关注时,我们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问问自己:“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这件事情的核心是什么?”或许,你的脑海中会闪现自己将会失败的情况,也将会出现一些麻烦事件。但我们的这种想法无益于我们的问题解决,也无助于我们的正常发挥。这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转移注意力,告诉自己:不必着急,不必担心,把关注结果转移到关注事情本身。

此外,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自己心里的期望值。这样,我们会给自己减少很多精神压力,让我们更能集中在做一件事上。同时,我们也做好心理准备,不管成功失败,都坦然去接受,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努力打好基础。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我们把结果看淡一点,就会多一份专注,也就更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水平,把事情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你越想做好一件事,却越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