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意义松绑

      《庆祝无意义》是米兰·昆德拉在历经了十年小说空白期之后的高调回归,译者马振骋说,本书的书名非常有意思,直译应该叫做“无意义的节日”,但是这样就只能表达一层意思,他认为“节日”这个词应作动名词,取“庆祝”之意,才能表达原文的双重含义,因此他便把书名译为了《庆祝无意义》。

        在读完全篇小说之后,我认为“庆祝无意义”有两种理解,一是取系表结构,即“庆祝”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这件事情”即是指主人公之一的达德洛所举办的那场鸡尾酒会,这场酒会可以说是全书的主线,书中散落的各个人物的所思所为以及生平经历都通过这场酒会串联起来;二是取动宾结构,即“无意义”这件事情是值得庆祝的,我想这不仅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是米兰·昆德拉一生的创作轨迹,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昆德拉的总结之书。

        为什么说那场鸡尾酒会是毫无意义的呢?因为一开始酒会的目的有两种可能:在达德洛还没确诊癌症之前,这是他蓄谋已久的同时庆祝生日和死期的双节日,是为“死”而庆;但是之后医生告诉他没有得癌症,只是虚惊一场,那么他就该理所当然地庆祝逃脱死神的厄运,为“生”而庆。然而兴奋不已的达德洛,出于一种奇妙的心理和惯性的虚荣,遇到老同事拉蒙时对自己的病情撒谎了,于是他的庆祝就变得不尴不尬,不生不死,这场原本为庆生或庆死的鸡尾酒会也就失去了目的,变得毫无意义。

        单在达德洛一人身上,昆德拉塑造的角色所具有的特点就可窥一隅,发飙、戏谑、装腔,这些都是关键词。他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人物的描写,把附着于祖国、信仰、美德、家庭、爱情这些高高在上的字眼上的寓意,全部剔除殆尽,只余留下一个本真的、纯粹的“无意义”。这本书承袭了他一贯的风格——狡黠、荒诞、刻薄,以及内容的恣肆散漫。

      昆德拉青睐无意义,因为人们如此热衷于在“无意义”的事物上添加意义,拿小说来说,过分讨论其“主旨”就是对小说的迫害。在接受《巴黎评论》的记者喋喋不休的采访时,它曾发出“我只在乎自己的看法”的抢白。这一期的《巴黎评论》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媚俗”概念——媚俗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他用卡夫卡的作品举例,说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对于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你什么也理解不了,如果你不能懂得想象本身就有价值的话。的确,人们总是试图在卡夫卡无与伦比的想象中孜孜不倦地寻找寓言,但事实是得出的结论除了陈词滥调什么也没有。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寻找“寓言”上,这是无可救药的。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一个真正懂得玩笑就是玩笑、想象就是想象,而不会为任何事附加牵强的诠释的人,或者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是很难能可贵的。

        昆德拉借拉蒙之口说出了无意义才是生存的本质,它跟我们形影不离,甚至可以出现在无人可见的地方,我们不光要认出它,还应该爱它。我们很久以来就明白世界是不可推翻、不可改造的,也是不可阻挡其不幸的进展的。因此只有一种可能的抵抗:不必认真对待。因而,我们可以效仿书中的四位主人公,以发飙、戏谑等方式,来祛除生活中的“媚俗”,来拥抱美妙的“无意义”。不管是哭还是笑,我们就该像小孩子那样纯粹,不包含“任何伟大的真理”。

      《庆祝无意义》写得比较跳跃,场景之间的过渡承继性非常弱,这就像我们的人生,是没有非常明确的完整性的。小说不光在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这四个主角之间来回跳跃,还提到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由此实现了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跳跃。借由这种跳跃,昆德拉表达出:不管革命还是不革命,不管你向往做什么,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昆德拉表达的这种无意义,不是灰心丧气,而是说生活本来就是这个面目,没有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试图去寻找什么神秘之处,生活的本质就是无意义。任何无意义的事物都是有意义的,唯独对意义的衡量是无意义的,这种衡量不光没有意义,而且是一种功利的浮躁。

        这种功利的浮躁在现代社会泛滥得尤其明显。我们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观赏一幅画,甚至听一首歌,总喜欢探求其中的意义,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一不小心就解读过了头。我们做事总是太具有目的性,这样就会失去很多乐趣。其实感触都是来自内心的,一本书,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放一边;书中的隐喻,可仔细推敲,亦可不求甚解。觉得一个果子好吃,好吃就可以了,非要问为什么好吃,这是何必呢?只停留在“浅薄”的情感共鸣上又有何不可,非要开凿“深刻”挖掘“幽邃”,这难道不是对作品的冒犯?从来就没有非此不可的必要,轻松一点又有何妨。

      不禁想起一个笑话,有一道阅读理解题问“为什么作者描写的窗帘是蓝色的”,答案这样写道——“因为蓝色代表忧郁,这表达了作者困顿忧愁的心情”,而作者自己跳出来说“我看到的窗帘确实是蓝色的”。这个笑话正是针砭了阅读理解对作者意图的过度解读揣测。 若说前面提到的只是个笑话,带有戏谑成分,那么韩寒的经历便是真实的故事,他曾“细心地完成”了自己的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韩寒对此曾评论说:“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这可以说是对过度解读的最大嘲讽了。王小波也曾在《万寿寺》一书中提到:“故事就是故事,不该有寓意。”过分寻求意义反而让我们迷失了自己,忘却了初衷,何不静静享受过程本身呢,为何非要汲汲于终点的抵达。

        无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庆祝无意义,给意义松绑。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意义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