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记第十七课——重构教学

    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这节课课前我足足备课2.5小时,对教学方案调整了3次。我在充分阅读课本和课件、亲子做一遍知能全部习题的基础上,跳出了课件和教材的束缚,遵循“用教材教”的大教学观理念,形成了不同以往的教学设计:首先请两名学生归纳自学学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本各种长度单位换算公式,并马上让学生做知能练习册4道单位换算习题,然后请学生讲解,教师归纳,再出示课件相关练习巩固。接着进行课中小组实验——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度和宽度,再结合课件归纳测量方法和估读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省去了从头至尾的细节性讲解,突出了重点和难点,讲练做灵活结合,教材和练习册资源巧妙配合,学生生成性资源和教具相辅相成,实现了对教材的突破,关照了现实的学情。在单位换算的做题中,学生暴露的主要问题是缺少方法,例如要换算毫米和纳米的关系,很多学生想一步到位,往往就陷入了困境,导致交流答案时答错。所幸班里有个女同学提出找“中介”的办法,即先将毫米换算成米,再换算成纳米,这样的思想方法符合我的教学预设,她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对她进行了积分奖励,我随后对换算题目进行了精讲,我充分利用了黑板醒目的板书功能,将几个重点单位的换算题目进行详细板书讲解,然后利用课件做了类似题目的巩固训练。不过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11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他们有一半人做计算题时没有草稿纸,我对此进行了强调,物理课的计算有很多,如果没有草稿纸,全靠心算是极容易出错的,后期我会进行扣分处理,并矫正学生这个不良习惯。

课中我给学生三分钟做测量实验,但实验效果不理想。首先是很多学生没有直尺,他们用短小的三角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要分几次测,这样由于量程小于被测物理导致了极大的测量误差,一些学生汇报时直接说测不出课本长度。这件事说明我课前对学生的学情预估不准确,我忽略了学生的“装备”——尺子问题。如果我在课前几天告诉学生带量程为30cm的尺子课上做实验,或者我自己从实验室拿50把长尺子去教室,就会有效避免这个问题。但是为时已晚,我追悔莫及。只能说自己以后要在教育的细节上缜密思考。其次,我发现很多学生测量后只写个数字,不写单位,或者写了数字和单位,但没有估读。发生这样的事情,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认真预习这节内容,因为课本上已经强调了记录数据要写书写单位。因此,应该去思考更细致的预习措施,要让预习产生效果,而不是走马观花随便看看课文。我随后根据学生实验汇报的一些错误,引出测量方法和估读的知识点,进行了精讲。并在精讲课件时,讲完测量的特殊情况时,立即让学生做知能练习册上一道提高题,并请一位踊跃发言的同学积极上台画图讲解那道题,该同学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他讲的很好,状态很好。教学需要教状态——状态凸显学生的在场感,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我期盼课堂氛围和学生的状态能进一步活跃。

在总结归纳选用合适量程的尺子时,我拿出长1米的黄色尺子教具,演示测一张纸的厚度给学生看,用夸张的办法突出对比认知,并结合这把尺子演示了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测量黑板宽度,效果较好。这节课总体而言,知识点单一,重点突出,但是单位换算的难点不太好突破,仍然需要一些定量训练才能让多数学生内化。另外,昨天批改学生对月考的反思时,我发现有两个平时作业完成特别好,作业画关键词、订正错误等习惯非常优秀两名女同学考试成绩仅为60多分,这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我写了详细的评语,并希望她们主动找我做进一步的诊断,她们多半是学习方法、物理思维和审题方面出了问题,她们需要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提高思维品质和物理素养。教学分为课的系统和教学工作系统,光上好课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学工作系统的课前预习指导、课后答疑辅导、家校合作、学生自主学习等其他环节来辅助,才能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有质量,才能可持续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日记第十七课——重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