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大雁塔

文游天下(68)

大雁塔

文/石岩磊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坐骑小白龙的护佑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而现实中的玄奘法师则是靠一己之力,西行五万多里,历时17载,从古印度各国带回大量的舍利、佛像以及经卷。为了妥善保存这些宝物,玄奘上表朝廷请求在长安的大慈恩寺内修建佛塔,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支持,于公元652年落成。

        佛塔最初为五层,由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兴建,因此得名“大雁塔”,也被称作“慈恩寺塔”。后来多个朝代对其进行改建,现在保存的是明万历年间修缮后的式样,为七级砖仿木结构,总高达64米,气势恢宏制作精巧。里面供奉着分别刻有唐太宗和唐高宗所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的石碑、1998年印度高僧赠送的两枚佛舍利、“定塔之宝”明代铜质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两片写满经文的贝多罗树叶等大批珍贵文物。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所有经文都刻写在叶片上,可想而知玄奘法师带回来的657部经书该是多么得庞大呀。


        玄奘在大慈恩寺用19年时间翻译佛典1335卷,他凭借对佛家经典的融会贯通,创立了大乘佛教中的一个流派法相宗,由于此宗得到帝王的支持而兴盛一时,但辉煌几十年后即归于沉寂,原因在于其过于深奥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法相宗的教理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而大雁塔却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普遍青睐,主要是源于“雁塔诗会”与“雁塔题名”。

        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就经常带领众人登临大雁塔题诗,及至其贵为天子后,更是时常召集天下英才来此吟诗作赋。他还亲自作诗一首:“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虽非上乘之作,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后的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等帝王也喜欢附庸风雅登塔赋诗,“雁塔诗会”遂成为一种风尚,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趋之若鹜,杜甫、岑参、 高适等诗坛大家都曾留下墨宝佳句。

        唐中宗神龙年间,新科进士张莒游慈恩寺时,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了大雁塔壁上,其他士子纷纷仿效,进而被皇家推崇,演绎为“雁塔题名”。这或许就是“XX到此一游”的发端,只不过古人的随性之举充满文化气息,并得到了政府的首肯,与现在破坏文物的乱象不可同日而语。在众多题名中,白居易的名气最大,他27岁中进士,是当年最年轻的一个,所以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些时代娇子们或许是想与大雁塔一起名垂青史,只可惜北宋神宗年间的一场火灾,将唐代进士的题壁悉数焚毁。

        这大概正印证了玄奘翻译的《金刚经》中所说的:“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一切的功名利禄不过是梦幻泡影罢了,所有的执着都是虚妄,不可能永世不变,就连神圣的佛塔也历经损毁改建,还曾倾斜几乎坍塌。兴许不变的只有当下,大雁塔上的风铃声最真切,诉说着佛教的兴衰,讲述着历史的烟云,不褒不贬不急不缓,将清脆的音符送到人们的耳膜,转变成高低起伏的电信号,在脑海中变幻为或喜乐或失落的印记。

            2021.7.6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岩磊/大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