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七八糟

图片发自App


国庆档两位大导演的《影》和《江湖儿女》自然而然会被拿来比较。我更喜欢江湖儿女。倒不是两种风格本身有高下之分。如果说只有写实主义才是好的电影风格,那整个电影届会变得多无趣呀。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我就十分喜欢。但是最近这部与《英雄》手法类似的《影》,我确实只能给出一个及格分,因为这部电影有一个致命的根本问题----主题和风格不相配。

《英雄》涉及的不是单个的人,也不想刻画某种人性,它想表现一种抽象的价值----不杀,以天下苍生为重。价值不是现实存在的,而是汇聚民族记忆,在历史中建构的抽象概念。所以最适合《英雄》这种写意的风格去表达。这种情感,甚至可以用音乐来表现,用抽象的东西表现抽象的东西,才能表现到位,用写实的手法反而不合适。

《影》想要拍残酷的权力斗争,及其对人性的扭曲,这样的主题必须用现实主义的风格来拍。以虚表实,结果就必然是肤浅空洞,矫揉造作。

说起写意电影和现实主义风格之间的虚实之辩,贾樟柯曾在《电影手记》 用犀利的言辞表达了对“诗意”电影风格的批判。

一时间,单纯的情绪表现成为一种艺术时尚,无论绘画、音乐,还是电影,都停留在了情绪的表层而难以深入到情感的层面。在某部新生代电影MTV式的一千多个镜头中,创作者关注的并非是生命个体而是单纯的自己,杂乱的视听素材编织起来的除了自恋还是自恋

他喷的这部电影我猜就是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吧哈哈。

很多贾科长的影迷都深深认同这段话,鄙视一切非写实主义的电影。我虽然是贾樟柯的影迷,但我不认同这点。在我看来这是手法和主题合不合适的问题,电影风格本身没有高下之分。

情绪本身就像云雾,看似无形,却时刻萦绕。它没有像山一样的实体,但是它确实存在。冥想的原理就是观察自己的情感,使情感变成无源之水,使“我”脱离情感的控制。一瞬间那种控制人的情绪就消解了,心中回复平静清凉。人都体验过被某种情绪控制时“不由自主”。但这种情绪并非是不可控制不可剥离。它看似那么实在,却是虚的。在你无名火起的时候尝试用冥想,会发现这种情绪真的会如潮水般褪去。所以,故事和情感确实是可以分离的,脱离故事直接描摹情感完全合理。

看完《东邪西毒》后,我们不太能回忆起什么故事情节,但是 电影的画面、音乐,演员的表演直接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仍然很深刻。脱离现实直接描摹这种虚情绪和情感,这正是《东邪西毒》厉害的地方。把电影音乐化抽象化并不容易,《东邪西毒》很成功。

如果这样定义“实”:如实反映某个东西,就是实。那么如实反映情绪这虚的东西,也是实。就好像,印象派画作如实表达画家的感觉,它也可以看做是实,只是与现实主义所表现的东西不同。

只要是作品如实表现出它想表现的,就是好作品。不管想表现现实本质,还是“表面”情感。在抓住对象的神韵这一点来说,他们是一致的。贾樟柯和王家卫都做到了这一点。如果王家卫没有如实表现人类的情感,我不相信会有那么多人产生共鸣。

说完情感的实,再往回说现实的实。若论虚实之分,必定是情感是虚,现实是实么?我觉得不是。我认为现实也是虚----只要是人在看,它就是经过人的理解的现实,它就是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人生如梦。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像梦里的事情一样没有道理,甚至荒谬。

梦幻和现实本就没有严格的界限。过去的现实就已经如同梦境了,甚至当下的现实也像是做梦。做梦的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不知道这是虚幻,你以为这是现实。反过来说现实有时也很梦幻。

当你回想过去是不是也觉得像是一场梦?你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磁带么,张贴过的明星海报?

当你观察的越仔细,你的梦就越沉。就像一个越沉的梦,会展开越多细节。当你去体悟地更细腻,你的情感就越绵密。

贾科长的电影好看,就像是你一觉起来兴奋地对人说,啊我刚才做了一个超真实的梦,简直跟真的一样。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贾樟柯电影美学的核心。

只有那种十分敏锐敏感深邃的观察者,才会对现实产生疏离感,荒谬感。因为他跳出来看了。沉浸其中被生活“欺骗”着的人,仍然很投入地做着“梦”,他们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打破现实和电影(梦境)的界限,是一件微妙的事情,会产生一种“梦感”。下面我会给出这个词的定义。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当你来到某个地方,你觉得你当下是在做梦,或者是在电影里。它不一定要美轮美奂,它要有一种它自身的真实日常感,但却不是你熟悉的那种。这样的例子有:衰落的东北,文学中的水乡,韩寒笔下的改开后的江南小镇。哈利波特是不会给你这种感觉的,因为它太过魔幻了,你一看就知道这不是现实。要知道,梦里你是相信自己处于现实的!如果某个场景自身不具备这种真实感,就不会给你这种感觉。这种介于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感觉我把它定义为梦感。接近于所谓的超现实主义。

贾科长塑造的梦通常是个硬梦----它呈现一段极度真实的历史和人生(贾科长所用的技巧,他对现实世界高超的捕捉力就不具体展开谈了),这是梦感的前提。而现实世界和现实中的人本身又是荒谬的,当把这种真实和荒谬 如实搬到荧幕上,他就制造出了那种梦感。这种处于真实的边缘的梦感,反向地引起人的一种对真实世界的如梦般体验,引发观众人生如梦,恍如隔世的感慨。

经过《二十四城记》“伪纪录片”手法的失败尝试,《江湖儿女》回归了贾樟柯原先熟练的手法,用一个最适合表现梦感的题材----岁月催人的江湖,成功营造了这种如真似幻的梦感,比《三峡好人》更上一层楼。如果我猜得没错,他应该不会再拍那种“伪纪录片”了,因为电影本身就已经是假,要刻画真才能制造梦感。其实这就是《红楼梦》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你可能感兴趣的:(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