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自己在投资上花了大功夫,自我毕业至今,2021年是我自己对自己最满意的一年。
2021年主要研究了四个方向:第一是投资方法论,第二是著名投资人的成长历程,第三是投资技巧,第四是公司分析。
仅12月这一个月,我每天阅读约7-9万字的投资类文章,一个月大概阅读了150-200万字的内容。为什么是7万字呢?非常巧,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会Q&A内容,基本上每年的字数都在7-9万字之间。加上一些其他书籍,因此保持了这个阅读量。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道为何,我脑海中总是不断浮现冯柳的身影。我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曾经仔细研究过冯柳的成长过程,也仔细阅读过他写的投资笔记。在我重点研究的投资人当中--巴菲特、段永平、唐朝、冯柳、李杰、但斌、邱国鹭等大佬中,冯柳是至今最难以理解的一个人,也因此,我在2021年底重读了我当年写的分析文章,那时候写的还比较粗糙:冯柳其人和他的投资哲学。重新打开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一篇文章已经是一年前的文章了。
时光荏苒,让我们猝不及防。
2020年早已过去,2021年也即将过去。
2021年,自己过的无比厚实,时间又好似如轻烟一般的飘过。人对待时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并且因此会产生两种记忆。
第一种态度,是无所事事的度过。这种状态下,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难熬,但回过头去,又觉得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还有一种态度,每天充实而忙碌着,这种状态下,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但回过头去一看,就会觉得过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的。
第一种人,是大部分混日子的人,他们每一天都觉得无聊透顶,不知道如何消磨时间,但到了生命的终点,他们会感叹人生之苍白;
第二中人,是努力与积极,用力生活的人,他们每一天都奔忙且满足,在生命的终点,他们不会惧怕,他们会感到开心,因为这是有意义的一生。
我看到许多平庸之人怕衰老,恐惧死亡,但很多优秀之人却能坦然面对。
正如我的偶像巴菲特所说:
我不害怕死亡,我有极佳的一生,它终究会发生,我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我是不可知论者,它可能非常有趣,可能无趣,我们会发现的。但在身体上,我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我仅剩一点残值,但他它不妨碍我工作,不妨碍我感到快乐,不妨碍我思考,我不感觉我对生活的享受和热爱有任何减少。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我所处的游戏正变得越来越有趣,这是富有竞争的游戏,很大一场游戏,我很享受这场游戏。
2021年的流逝,我不感到惋惜,我珍惜这一年的时光,他给我带来了些许白发、苍老了面容,但丰富了我的内心、完善了我的人格、为我的人生画卷上涂抹上了绚烂的一部分。
趁着举例元旦还不算太晚,我记录下我的2021年的成长。
第一篇 精神篇
我记得一本书还是某个大师说过,你人生的样子,就是你小时候的样子。人生就像一个圈,你画呀画呀,发现自己画的越来越大的那个圈,其实和小时候的那个圈,基本是一样的。
回想自己工作的这二十年时光,我的性格,我为人处世的态度,我一路工作上的起起伏伏以及内心的情绪的变化,几乎和自己求学的时候并无太大差别。
我工作的经历,其实只是以我在社会上生存的方式,把我二十岁之前以求学的方式的类似过程,又经历了一边。而当我孩子出生后,我又觉得,孩子的出生,是让我用第三者而非当事人的视角,重新再过一次同年。
自己从小性格单纯,小时候老师常说我,你个性那么单纯,可不得总被人欺负么?于是我只能好好学习,对人都客客气气。结果无论是当时小混混,还是成绩优秀的同学,都对我特别好。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好像改变并不多,从基层到中层做到高层,有一次领导和我谈心,说,像你这么单纯的高管可真不多见,你的很多下属比你处事更世故。于是我只能更加努力的工作,善待每一个领导、同时和下属,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幸运的是,他们都愿意信任我和相信我。
在学习上,自己的接受速度比较慢,别人用1小时看完的课程,我一般要用2小时,我的记忆力也不如别人。学生时代我苦恼自己的智商,后来发现,虽然我学得慢,但是我学的更深刻。后来连续三年获得了奥林匹克的奖项。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发现这个问题还是存在,自己干活的时间总是比别人长,记忆水平也仍然不如别人。只能让自己增加工作时长,反复琢磨业务技巧。庆幸的是,一路走来,求职的路线虽然有一定波折,但还是非常拨错的,职务提升之余,收入也节节高。有一次我算了一下二十年前的收入与2021年的收入,算下来年化增长幅度约为25%,这个增长率我觉得还是不赖的。
2018年,我感觉我工作上的圈,正好走到了大学毕业的那个点上,开始感到一阵恐慌----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恐慌在大学期间一直缠绕着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为太忙,所以偶尔蹦出来,也没想太多。但在2018年之后,这种情绪就日益增长。这就像似我在大学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之一是:读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明白读大学的意义,那么为什么要读大学呢?一样的情况是,如果不明白人生的意义,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2021年,在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某一天,大概是在2月份,我的脑海中突然好似被闪电击中,我突然明白了我一直苦思冥想的人生的意义了。我几天没有睡好觉,兴奋的告诉我信任的人,在我20岁之后的20年里,我时常思考的人生意义,居然在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那一年想明白了,难道不惑之年的这个称号,是真的如此神奇吗?
我当时,在邮件里记下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认知的每一个字:
人生的意义是:穷其一生、竭尽所能的去探索人生意义的这个过程,就是人生的意义。(如来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内心要寻找生命真谛/人生意义的那个初心,就是如来,修行不过就是守住那颗初心,拒绝虚妄幻想的诱惑。)
这一段话,可能内容会有跳跃,缺乏逻辑性,但这是我当时思维如泉涌的真实记录。
我原来以为自己要追求的人生意义,一定是某一样东西,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是财富、是幸福、是爱情、是亲情、是事业,还是别的什么,我感觉都不是。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答案根本不在终点,答案就在起点;答案也不在远方,就在手上。
原来答案就藏在我儿时百看不厌的西游记的片尾曲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其实人生的意义,并非通过努力获得某一样东西。人生真正的意义,就是不断的追求人生的意义。这个不断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意义。
当我明白了这一点,我看待世界的视角就发生了变化:
我工作的意义,不是为了加薪或者升职,而是埋头苦干本身;我爱我的妻女,不是为了别人眼中的美满,而是爱本身;我投资的意义,不是为了成为世界首富,而是配置资产本身。。。。
理解之后,我感觉豁然开朗,人生的意义,不再是某个终点,而在在每一天、每一秒,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那就是人生的意义。
第二篇 投资篇
2021年,是我阅读量最大的一年,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看书。每周上海和杭州来回的高铁上,我在看书;每天早上7点到公司到8:30分的这段时间内,我在看书;中午午休的时间,我也在看书;下了班的时间里,我几乎除了健身就是在看书。
2021年全年大概阅读的书籍有60本左右,其中有大概10本是翻看过超过1遍的,其中大概30本看了1遍,还有大概20本,要么是粗略翻了一遍,要么是没有看完的。
看过超过1遍的书籍,要么是非常经典,要么是里面有些知识点还需要不断吸收的,还有的是工具类书籍。
具体的书籍是:《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书籍)、《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原稿)、《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段永平投资逻辑篇》、《段永平商业逻辑篇》、《股市进阶之道》、《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等等。
除了60本书籍之外,还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所以,整体上,我觉得2021年的阅读量还是令自己满意的。
我推崇李杰写的一段话:
其实努力也是一种能力,是高度的自律性。
我算了一下我过去10年写过的投资思考和案例,加在一起,起码有几百万字。这还不算两本书的内容。我用废了的手写笔记本(用来抄写数字和基本逻辑归纳或者发散思考的)起码三本,度过的和投资沾边的书大概有一人高(这真的不算多,因为我喜欢反复读经典),把这个摆出来,咱都不说天赋的事儿,有几个不服的。
所以说,做梦很舒服,付诸行动很痛苦。但做梦不行动,最终只剩下感叹了。
当然,李杰只是详细说了他的努力程度。巴菲特没有详细说过,他只是做过一些事情,比如:
当我大学刚毕业时,我逐页翻阅穆迪手册,那可能有两万页厚。(伯克希尔股东大会1995年)
而且,巴菲特读了两遍。
两万页厚,有多少字?
我整理的巴菲特股东大会Q&A的内容,排版较为松散,通常一次会议的内容约为90页,也就是相当于每页800字左右。我相信穆迪手册每页的字数一定超过800字,因此,2万页就是差不多1600万字。巴菲特看了两遍,共3200万字。
也就是说,巴菲特是阅读了3200万字的公司报告之后进行了投资。暂不论天赋,且就这一份苦功,又有哪个投资人做到了。
对比巴菲特,2021年,我大概勉强及格。
我阅读的书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投资的道和术,第二类是投资的实战相关。
投资的道和术,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中的“投资很简单”部分。
这里面推崇的是巴菲特、段永平与唐朝相关的书籍。其他大师的书籍当然多多益善。不过,有了最好的,其实我们不必要去追求那些二流的。
理论上,价值投资之正宗,能够把这三人吃透,已经保证此生跻身富翁序列。
在这三人之中,我认为巴菲特是最核心的研究对象,段永平和唐朝也是以巴菲特为学习对象的。但是,光学习巴菲特会有一定的盲点,第一,巴菲特没有系统写过东西,所以各类知识点都比较散,需要自己归纳总结;第二、巴菲特很少详尽的展现分析企业的过程,这一点上,段永平和唐朝都进行了补充。段永平和唐朝在这方面又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差异化:段永平对企业的领悟能力非常之深刻,这和他一直经营企业有关,他有很多理论,让我有了非常深刻的领悟,比方说:
要有stop doing list, 一旦发现是不正确的事情,要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价,往往都会是最小的代价。
长远来看,没有什么企业是靠便宜赚钱的。性价比,都是给自己找借口。
等等。
其实段的这两段话巴菲特也有类似的表述,但是段永平用了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出来,实际上我的理解是更加深刻了。
对于巴菲特理解最深刻的应该是唐朝老师,我认为唐朝几乎阅读了绝大部分与巴菲特相关的材料,并且有自己的领悟。他就是一个把知识点揉碎的老师,为你缓缓道来。
自认真记录收益的2020年开始,2020年的收益约为39%。2021年,全年的投资收益大概是-5%左右。之前都有每周实盘,后来我觉得这个实盘的意义并不大,并不能很好的提升个人价值,因此后期有了中断。
2021年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买了中国平安,我目前仍然认为中国平安是一个错的投资标的,但是投资中国平安对我而言确实最大的操作错误。这是导致我全年业绩-5%的一种重大原因,这里面犯了几乎好几个投资上的大忌:
当时购买中国平安的时候,在企业经营上、财务数据上、估值上都做了详尽的分析,也拜访了几个平安内部的人士,也做了详尽的测算,认为还是具有一定的概率和胜率的,但是忽略了几个细节,包括心理和技术层面的:
1、用了后视镜来看标的:在做这笔投资之前,我较为详尽的分析了平安的历史数据,并以此为参考。其实分析过往数据这是正确的步骤,分析过往数据的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判断,而非用数据推导数据。也就是说,了解过往的数据的目的是辅助企业的分析,而非被以前的数据引导;
2、忘记了机会成本:巴菲特和芒格在股东大会上多次提到,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机会成本,就和结婚一样,一旦你选择了他(它),你就没有办法再选择另一个。当时我在投资平安的时候,其实还有别的选择,但是自己只是看中了平安的特征,而没有综合进行比较;
3、对于做难题的渴望:平安的分析并不简单,其实非常难,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越发想专研这个难题,也越发对自己解开这个难题更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4、巴菲特的总结:巴菲特对于保险研究的特别深,在他每年的股东信和股东大会Q&A,基本都会分析当年的保险业经营情况。在巴菲特常年的分析中,巴菲特都坚持认为,保险行业不该设立KPI,因为不管什么KPI其实都能完成,但对未来的影响则会非常大;其次,人寿保险是非常难以真正理解的。
5、自身的工作经验:自己从事银行业超过了10年,经历了08年金融危机。自己作为管理层,很明白金融行业的KPI水分极大,这个水分不是说金融行业很水,而是说金融行业的KPI有非常大的调节空间,并且受宏观经济与监管的影响非常巨大。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综上,自己在做这一笔投资过程中,其实是有步骤错误的。
除此之外,手上的投资基本都没问题,相信在2022年,会迎来春天。
第三篇 生活篇
我在性格上习惯于高要求,这种高要求往往对别人造成困扰。2021年,我从巴菲特和芒格的身上学到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帮助自己在生活中获得了平静。
第一、降低预期。
查理芒格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其中之一,是因为芒格对每个他见到的人,都有非常之低的预期。他从来没期望对方多么优秀,或者对自己能带来多大的帮助。因此,芒格几乎经常从人际关系中给他带来惊喜。(当然,这也使得芒格的性格中有对人偏悲观与冷淡的一面)
除了对人的态度,对于投资而言,降低预期也是一种健康的态度。
2021年,我在美股上的收益约为33%,但是在期间为了提高收益,我清仓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B股,转而分散投资了苹果、亚马逊、奈飞以及部分中概股。年底看来,这个收益并没有跟上伯克希尔哈撒韦在2021年的收益。
第二、不要试图改变对方。
巴菲特从不批评别人,也从不试图改变对方。在巴菲特和芒格的生活哲学中,他们认为大部分人或者公司都是不能改变的。
巴菲特曾经说过,很多公司收购企业,就好似白雪公主找了许多癞蛤蟆,期盼她的吻能够让癞蛤蟆变成王子,结果就是拉开后院的大门,看到的是一堆癞蛤蟆。
其实人和公司是一样的,一个公司的好坏往往是模式决定的,人也有人的模式,一个人的模式也基本改变不了。年少的时候,我认为人可以改变,人会为了梦想而改变、会因为爱情而改变、会受到刺激而改变。现在我觉得,人和公司都是很难做改变的,不是一定不会,而是非常难以改变。很多会改变的人,并不是受到外部的影响而改变,而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善于改变的人。因此善于改变的这个性格,实际上也没有变。
基于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就不要试图去改变人,也不要试图去改变公司。
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毛病,比如说不爱收拾东西的习惯,当一个人养成了之后,他这辈子就很难改变。对于公司而言,当这个公司有了一些坏的文化之后,也基本上很难改变。
查理芒格对此说,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他发现他无法改变任何人,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对待他们的方式。
这句话,是我在2021年收益非常大的一句话。无论对于人,对于公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对待他们的方式。
比方说我们的许多投资标的,很多内核很优秀的公司,他大概率以后会一直优秀,而有些内核劣质的公司,试图改变他也是一种枉然。
投资行业有一个方式叫做投资“王子落难”的公司,关键就在于判断是不是王子。如果真的是王子,那么他落难之后一定也是王子,总有一天会坐上王位。而那些“乞丐中彩票”的公司,总有一天他会继续沦为乞丐。
一个人、一家公司的本质是改变不了的。
反思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我们自己是不是优秀的人,我们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我们很优秀,但近况不佳,那就是价值低估的阶段,耐心等待,一定会遇到价值回归的那一天;相反,看似位居高位,其实德不配位,这种价值高估的情况,也迟早会价值回归。
查理芒格说: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
这句话,我捉摸了三年,2021年大概真正有了了解。
第四篇 新年Flag
2021年,还有许多的成长与感动。
在工作上:管理与业务能力上得到了领导和下属的一致认可,不仅仅是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我人品与道德的充分信任。我认为信任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因为能力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验证,也需要自己具备专业的知识,在那之前,信任往往基于对于态度、对于人品的一种认可。就好像当年巴菲特的一位投资人,仅仅是因为巴菲特的行为像他的好友查理芒格,就信任巴菲特,给他投了一大笔钱。这也是我最为自豪的部分。
在人脉上:很多朋友给了我真诚的指导,比方说我九三学社的前辈们、还有认识的一些公司创始人与管理层,给我许多建议与意见,帮助了我的成长。
我有幸入了书房后院,加了老唐的微信,后来又入了书房朋友的小群,借此认识了一众好友,太多太多,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
对于2022年,我有许许多多的期望,今天白天和太太在聊,我们总结了过去,发现当我们能把Flag写下来,写的很明确,往往都能实现。所以,我希望我2022年能做到如下几点:
1、保持大量的阅读:
今年的重点是阅读大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做到用心与专注。全年阅读基本量期望控制在1500万字以上。
2、继续提高公众号的质量:
不求多,但每一篇都必须要用心,要感动到自己。2022年要增加对上市公司分析的篇幅,充分挖掘业务机会,找到价值洼地。
3、保持体形:
每周保持有氧运动一次,健身两次。
4、对太太与孩子倾注更多的爱。
5、做一个认真的输出者:
对待前辈、对待朋友、对待家人,都要态度认真,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