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花了两周,读完一本网红书,耗时极长,读的极慢,不是因为深奥,因为舍不得。

向你推荐,《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

好书分两种,一种是真的好看,让你爱不释手,深深沉醉,读得飞快,高晓松说他读金庸武侠的时候,情节丝丝相扣,人物丰满立体,于是,一低头还是晌午,一抬头已是黄昏,说的就是这种;还有一种好书,是那种能打开你认知新维度的惊奇,每一条新讯息不是线性叠加,而是在重构你之前你所有的认知,于是来不及消化,翻得慢,不忍翻,老想着回味,就像追美剧《权利的游戏》,总是觉得剩下无多,两个小时读十几页,仍觉得太快,薛兆丰的属于后者。

为什么值得读,第一点,真的好读。“真的好读”和“真的好”是有区别的,读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时,觉得是“真的好”,但是“真的不好读”,好读与否真的很重要,这种信息量大旨在说理的书,往往需要前因后果,各种牵绊,需要统计学、社会学、数学等方面的功底,往往生涩难懂,容易消化不良。好在这本书绝对直白,通俗,除了几个引用时出现的经济学家名字你可能不认识以外,完全没有生僻字,基本没有成语,读了两句,便觉得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啊,满满的都是“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畅快感。

除了好读,第二点,是非常可用。“可用”和“有用”也是有区别的,有用的书很多,比如教科书,比如大学时学的《经济学原理》,说的都对,但是却不可用。比如聊垄断、寡头,可是我永远没有办法成为那个有能力实施垄断的人;聊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如何抑制通货膨胀,可是印钞机永远不可能在放我家,经济学似乎离我们有些遥远。

所以说,只有与生活相关的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才能让你可用。

比如,汽车生产商不会为了一辆汽车的绝对安全而无限增加他的成本,因为绝对安全的汽车叫做坦克,虽然我们都认为生命很重要,消费者也不会为了出行安全而购买一辆昂贵的坦克。那我们又为何要苛责日本车的车壳很薄?为什么要挑剔德系车耗油?为什么要抱怨电动车续航里程短。选你需要的,或者说选你愿意放弃的放弃掉就好了。

你要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不想自己开车,准备叫个出租车,却发现出租车师傅报价远高于你的预期,原本30元的车费竟然报价50元,你一咬牙忍了,贵就贵点吧;可是下一次你发现,报价竟然到了100元,于是你选择还是自己开车,车上那些闲暇时光不重要了;第三次你发现,出租车的报价竟然到了1000元,于是你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出租车驾驶员。是的,有的时候供给和需求不是两条线,而是一条线,是会相互转化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就是有乐趣。这个乐趣,并不是文字如何幽默,而是他成功打开你洞察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新视角,让你看到了原本“看不见”的东西

做普法新媒体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只要能善于把握传播思维,就能提升普法公众号阅读量。试想,晚上十点,你躺在床上,翻看手机,百无聊赖,你可以选择看澎湃,可以选择看一条,也可以选择看上海发布,你有太多的选择,人们凭什么看一个区级司法局的公众号”闵晓法“。传播思维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愿意看,是因为你的内容拥有足够的信息量,具有高度反差性,能够说动人故事,并且有精彩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于是,我们努力的去追逐这些要素,拍微电影,做四格漫画,努力说好法治故事,可是我们仍旧不可能做到极致,在这些维度上我们比不上澎湃,比不上一条,更比不上上海发布。

但经济学思维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愿意看“闵晓法”,不是因为你做的有多好,而是他们主观上认为你值得他们付出时间,他们愿意承担不看其他所有东西的时间成本,也许是3分钟,或许只是10秒。他们选择看“闵晓法”,你不需要证明你自己是最好的,只需要让他们觉得那一刻“值得”就可以,值得让他放弃其他所有的时间成本。

因为一个产品的成本是需求决定的,不是你投入了多少,而是别人选择你时放弃了多少。这是完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的方式。

去年开始,经常性接触一些社会治理方面的事情,我曾经一直坚信,法治思维是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最好方式,基层治理与法治思维的深度融合才是“美丽家园”的内核。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是有法可依的。有人说,既然还有法律盲区,那为什么不多立些法?要知道,如果所有的领域都是“法制”,那真的是一个单调甚至恐怖的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多彩,是因为充满了未知,充满了随机和意外。而这些意外和随机的事件,应该交给人性去处理,而经济学思维就是一种对人性基本规律的总结。

无论是旁听领导接访,或是在街镇村居委调研走访,我们的体制在遇到处理社会矛盾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两一个词,叫“有道理”,这个社会是一个多元利益交织的复杂结构,光讲道理是不够的,光有道理也是无法说服人的,"以理服人"在基层治理中决不能单独出现,这需要协调。

深度城市化,遇到“新问题”是常态。比如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在有限的公共面积中,凭什么没有私家车的业主要同意牺牲公共绿地而新建停车位?在很多噪音治理的矛盾处理中,噪音的划分,超过85分贝就算,难道84分贝就不够吵么?如果84分贝算,难道83分贝就叫做安静?比如平安建设,技防物防或是摄像头的全覆盖,要如何让业主们同意,从维修基金的口袋里掏出钱来?比如老旧公房加装电梯,你凭什么让一楼的居民和六楼一样表示同意?

比如小区围墙外新建了一个立体车库,就是那种由机械控制上下堆叠停车的装置,虽然不属于建筑,但体型巨大,小区居民反映太吵,而且还遮挡阳光。而立体车库的运营方说,手续齐全参数达标,而且能有效缓解周边停车难问题,利国利民。作为矛盾处理的第三方,你又该如何抉择?

面对这些每一方都有道理的问题,法治有时解决不了,民主有时也解决不了,就算2/3的业主同意了,那剩下的1/3业主的诉求真的就不用考虑了么?但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到经济学思维的模型里,可能就会有突破的可能。

当你在迪士尼花30块钱买一瓶可乐,你并不会抱怨,但是如果在家门口的全家看到这个价格,一定会暴跳如雷,这就是无处不在价格歧视。只要有交易,就意味着买家和卖家都获益,而价格歧视有助于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卖家和买家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你理解这个神奇的逻辑之后,就会豁然开朗。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价格歧视,细分,再细分。

小区里受到立体车库影响的业主,并不是全部,可能是5幢6层的楼房(共30层,60户),其中3幢楼3层以下的居民不仅采光受到影响,而且噪声严重(9层,18户),其中3幢楼4-6层仅噪声严重(9层,18户),其他2幢楼仅受到一般的噪声影响(12层,24户)。

一旦应用价格歧视思维,你就可以得出一个方案,毕竟立体车库是获利的并且对居民是有影响的,那就不如就给那些采光和噪音都受到影响的居民每月提供4次免费停车的福利; 给那些受到严重噪音影响的居民每月提供2次免费停车的福利;给那些受到一般噪音影响的居民提供每月1次免费停车的福利,而小区其他业主享有错峰半价优惠停车的待遇。这个方案并不一定准确,但一个无法一揽子解决的问题,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通过拆分和区别对待,总能找到一个符合人性基本规律的匹配方案

社区新建停车位也是如此。如果那些不开车的居民不同意,不如就每月给他们发一些免费停车券,让他们的亲戚朋友来看望他们时,能够同样感受宾至如归免费畅停的待遇,对于这些居民而言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如果1张不够,那就发2张,发5张。很多已经成功推广的社区,把这叫做亲友券。

还有老旧公房加装电梯,如果给每家每户都安装电梯,反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只要一户人家同意就可以了,老旧公房加装电梯,本质上讲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如何让整幢楼居民全部同意的问题。这里面的交易成本,就在于沟通和说服,这太复杂。

其实,从每个个体而言,现有的老旧公房外挂式加装电梯技术已经很好,基本可以做到不影响采光,不影响公共面积,而且要知道加装电梯后,整个不动产会摇身一变,成为”电梯房“,会瞬间增值。但是,推广仍旧不利,其根本原因就是要向每一个居民说明这些事情并且说服他们,这需要太多的技巧、程序和方式,办理相应手续需要太多的审批、签字和盖章,这对于基层业委会或居委而言,太难了。

但是”老旧公房加装电梯工作室“诞生了,由一些对这个领域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人员组成,能在长期积累的前提下,快速解答居民困惑,拥有多套适应不同类型社区的加装方案,能够一揽子解决后续审批程序,从而把交易成本降到最低,边际成本越来越低,边际效益会越来越高。

这就是这本书的乐趣所在,他能解开过去你对很多问题的困惑,能给你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当然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够的,经济学思维+、法治思维+、传播思维+和历史思维+都是作为基层公务员所必备的思维工具,相互作用融合,拥有谱写传奇指数般的可能

最后,再次荐读《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读|《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