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文/鸣凤乔

1.苏东坡的原生家庭教育中,关于性格塑造,对我们有何启示?

苏东坡的爷爷苏序,虽然不识字,但为人慷慨大方。遇到荒年歉收,他会开仓放粮,颇有仁德。而且性格豪放,经常与友人在草地上饮酒谈笑,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苏东坡在爷爷身上学到了:开阔的胸襟,仁爱的品行,非凡的气度,不俗的酒趣。

苏东坡的母亲:母亲给苏东坡讲解《后汉书》中的《范滂传》,勉励儿子长大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也要做范母那样的人。

母亲的开明和大义,在苏东坡心底埋下了立世为民的家国情怀。

苏东坡的父亲:苏东坡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被后人称为三苏。兄弟俩受父亲影响,获得了渊博的知识,还学习了父亲淳朴自然的文风,颇受好评。

苏东坡的姐姐因家暴而死,苏东坡父亲聚集全族讨要说法,而且和有权利的女儿夫家断绝了关系。这种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情也影响了苏东坡。

苏东坡的性格,既为他赢得美誉,同样也是他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对于原生家庭的好与坏,该怎样去判断?

苏东坡少年成名,以宋朝测试“百年第一”的成绩受仁宗皇帝的青睐,后来却被指控“处无学术,滥得实名”。受..重用后,又从皇帝的秘书,到差点儿流放至死。

他的坎坷仕途中,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俗话说: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希望你过得比我好。

但凡对方比自己优秀,多多少少心里都会滋生嫉妒之心。

苏东坡年少出名,这本身就应了“人怕出名,猪怕壮”的说法。在风口浪尖上,被人嫉妒,被人说三道四,乃至被人算计,都是很正常的。我们怎么都不能因为怕东怕西,就拒绝优秀吧。

也就是说,优秀没有错。好好教育子女,修为自己,都没有错。在教育孩子上,除了让他们优秀,还要让他们拥有扛打击的能力。不能只能承受“好”,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一蹶不振,所以说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还是非常重要的。

苏东坡一生被人算计,陷入党争,官场失意,几次被贬,但他并没有抱怨,不管怎样的困难,他都化困难为力量,化困难为动力,在困难中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不迷失初心,那种顽强的生命力,旺盛的赤子心,即使隔着千年的时空,依然能与我们共鸣。

苏东坡的成就:

诗词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世时,就是文坛的领袖,每做一首诗词,文人都争相传诵。去世以后,由于党争被封杀,但作品却越封越烈。

书法和画:他是文人画作祖师爷之一,他的作品注重意境和神韵的呈现,风格简洁自然,轻灵飘逸。

文章: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2.除了宋词、东坡肉,苏东坡靠什么吸粉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我对上可以陪玉皇大帝,对下可以陪卑田院的乞丐,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人不是好人。

也就是说,在苏轼的眼中,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乞丐,在他眼中都是一样的,从而可以看出他仁厚宽容的博大胸怀。

苏东坡晚年曾经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洲”,这三个州是他被贬流放的地方。

可是在他眼中,这并不算事,说出来是那么轻描淡写。

苏东坡和弟弟苏辙,父亲苏洵一起参加科考,三人都考上了。他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开始了做官的生涯。

他的起点很高,最初是被当做储备宰相培养的。但是苏东坡为人耿直,敢于说话,爱得罪人,加上不认同新政,为反对新政上万言书,被贬出京都。

第一站去的是杭州,在政治上不痛快,苏东坡就干脆抛开眼前事,经常出去游山玩水或者参加宴会。

后来,被贬到更加艰苦的密州,在这里,他看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依然直击新政的弊端,反映百姓疾苦。

后又被调到徐州做太守,在这里他治洪水,建黄楼,建立监狱医疗,给士兵报差旅费……

不管在哪里,他都不抱怨,首先摆清自己的位置,该干啥干啥,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岂能尽随人愿,但求无愧我心。

再后来,就发生了“乌台诗案”,这成了苏东坡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因为此事,苏东坡去了黄州……

(2)苏辙的明哲保身、待时而起,与苏东坡的不屈不挠、畅所欲言,两者相比,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兄弟性格不同,处事方式也不一样,没有对错之分。

但是生逢乱世,一味地明哲保身,又怎能真正得安定,总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闯出来做事。

看眼前,有些努力可能是无意义的,长远看来还是有用的,胜利的脚步,总是踩着前人的脚印走出来的。

在这一点上,苏东坡的做法有点像鲁迅,他们不是不知道仗义执言的后果,但是他们还是敢于对不公平和非正义说“不”,这才是真的勇士。

(3)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当时的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上奏苏轼在湖州上任的时候,给皇上的谢恩表中有讥讽朝政的用词。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御史台官署内种满了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有乌鸦栖息筑巢,乃成“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3.谪黄州:官场失意,文坛得意

儒家的正视人生,佛家的否定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苏东坡将三者兼容并蓄,跟当初在凤翔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人往往在逆境的时候想出世,在顺境时想入世,这都是正常规律。

在经历苦难之后,自然而然地,思想就会寻找寄托。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在经过一段人生,有了一点年龄后,就有信仰的原因。

他们不是看破红尘,而是人间的喜怒哀乐都已尝遍,年少时的爱与恨,早已风轻云淡。

苏东坡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性情耿直,难免会犯年少轻狂的毛病。但是社会是多元的,人性也是复杂的,一味的认为世界美好,又会犯天真的病。

苏东坡最初为官的时候,有妻子王弗的扶持后来王弗去世了,没有人在关键的时候点醒他,他受了很多耿直的苦。

经过“乌台诗案”,苏东坡来到了黄州,此时的苏东坡生活窘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他面对困难,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他认为,再大的困难,总有解决的方法。

没有钱,没有粮食,他就自己开荒种地,他在黄州城城东的山坡上开了一块地,从此自称“东坡居士”,为了改善伙食,他自己研究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汤等。

小妾朝云给他生了个儿子。常人都希望孩子荣华富贵,他却希望儿子普普通通,只要平安快乐,哪怕愚钝点也可以。这一切都可以感受到苏东坡豁达通透的性情,以及面对困难时善于应变的能力,其实这也是逆境中自保的生存能力。

大环境不是个人能力所能改变的,不能改变外界环境,何不改变心境,让自己适应环境。经过这一些苦难之后,苏东坡没有沉沦在困难之中,而是转向宗教寻求解脱,思想上更加淡泊从容,从他的诗中就可略见一斑:

去年东坡拾瓦硕,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还有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从中都可以感受到,苏东坡豪放不羁的人格魅力。

4.鸿运当头,高光时刻看人品

苏东坡经过了被陷害,被贬谪的遭遇之后,也看清了官场的规则。原本想远离京都,远离是非,有生之年在黄州享受山水之乐。

但是宋哲宗时,皇帝幼小,才九岁,由皇帝的奶奶英宗皇后摄政,她把仁宗时期的一些老臣都召了回来。

英宗皇后很欣赏苏东坡的才华,苏东坡回京后连连升官,从七品一直升到三品翰林学士知制造,为皇帝草拟诏书。

苏东坡不仅文章一流,公文也写的超棒,很受英宗皇后的赏识。但苏东坡经历过一些风雨之后,认识到权势只不过是身外之物,他讨厌争来争去的生活,只想实实在在做点事。

那苏东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任性,逍遥,洒脱,不拘一格,不做作,不违心,博爱。他努力做一个性情中人,但每每都会与现实相撞,让他的梦想破碎。

本来回京都了,那就好好做官呗。有老皇后护着,若是别人早就权倾朝野了,但苏东坡并不是一个野心家,也不愿意讨好别人,不愿意伪装,说话直来直去,有啥说啥,得罪了许多人。

或许苏东坡并不适合做官,以他的聪明,怎会不懂这些官场的潜规则,在他的骨子里,还是存在着文人傲骨的。

他的初心是想做一个好官,为百姓做一些实事,事实上他也竭尽全力做了。但是他得罪了那么多人,有许多反对的声音,这样的氛围让他举步为艰,所以他总是感觉心累,还是想辞官隐退。

5.谪惠州儋洲,没权也能办事

苏东坡二谪后,无权无职,穷困潦倒,仍通过人脉向当地官员提出惠民建议,关于自己没有能力去做想做的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没能力并不可怕,谁的能力也不是先天就有的的,能力也不能通天,即使是有能力的人,也有他能力达不到的地方。

以苏东坡为例。他有能力的时候,竭尽所能做有利于民有利于他人的事。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他的心还是在百姓身上。他不仅修为自己,还极力对朋友好,这样的好人品,也为他积累了人脉。所以在他落魄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人缘的。

利用这些人脉,他想做一些事情还是很容易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像苏东坡这样的大人物,即使落魄,其能量也超于常人。

所以我们也是一样,不能用人的时候,现用现交。没有付出,哪有回报,平时要用心打造自己的朋友圈,积累人脉,不然到时候真的会山穷水尽。

作为苏东坡曾经的朋友,和加害最深的政客章惇,当他被贬时,苏东坡既往不咎,反而写信劝慰,如何评价这个举措?

就本人来讲,不赞成苏东坡以德报怨的做法。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样做,对德行好的人不公平。

孔子又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然而在这一点上,苏东坡选择了“以德报怨”,或许在他心里,这都不是事儿,什么德,什么怨,都是浮云,不值得计较。

个人认为,以德报怨应该有一个底线,如果你遇到的的怨,能够躲过去。或者对方是无意而为之,可以不予计较。如果躲不过去,而且对方还有可能置你于死地,就应该毫不留情地反击。

东郭先生救了被猎人追杀的狼,猎人走后,它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要不是农夫骗它钻进袋子,用锄头打死了它,东郭先生的命就不保了。

如果东郭先生和狼讲仁义道德,岂不是对牛弹琴。

所以说具体怎么做,看情况而定,不是绝对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