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71天 4.17见贤思齐

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71天

原文阅读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就要向他看齐比肩,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要反省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毛病。

启发思考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人人皆知的名句。孔子的教育理念非常朴实直白,看起来浅显易懂,但这句话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易行。

        首先,是一个对“贤与不贤”的认知的问题。什么是“贤”,什么是“不贤”,对贤与不贤的理解在具体情境下如何判断?贤与不贤的标准是否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

        关于“贤与不贤”的认知,在孔子这里可以找到对“仁义礼”或“君子”“仁者”等相关描述来解释,但具体到个人,我们需要把这些内容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中。而不仅是重复述说原话,处于播放状态,而非真正的认知状态。

        借用黑格尔说的“熟知与真知的差别”来体会一下。黑格尔把那些我们通常以为我们知道,但其实不知道的知识叫“熟知”,真正知道的知识叫“真知”。熟知:你熟悉的——“那谁,认不认识?”“认识,我熟!”但是,熟知常常不是真知。如果以人际关系作比喻的话,你跟另外一个人的关系,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跟他“熟”还是“不熟”,而这个关系细分起来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黑格尔用“熟知”和“真知”来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别,同理,我们来思考一下对“贤与不贤”的标准是“熟知”还是“真知”。粗看差别不大,但细看差别非常大。所以,真正知道如何判断“贤与不贤”,且与时俱进迭代认知,能确定是非标准,才有下一步的行~“思齐”和“内自省”。

        其次,是“思齐”和“内自省”的践行的问题。“思齐”相对而言容易些,看到别人做的好的地方,我们也努力去学,尽力去做。先不论做到什么程度,至少思齐的态度是相对容易做到的。但“内自省”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当我们遇见表现不如自己的人或者有小毛病的人,做了不得体的事或者错事,很可能就不以为然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正常心理:遇到问题或错误造成失败,人们往往归因于外在环境或他人;如果事情做成功,人们又更多地归因于自己的聪明或努力。因此,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本能地就容易忽略自己的问题,“内自省”是看到别人的短处反观自身,这是对个人反思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更高要求的认知活动,需要对自己刻意地持久地训练才能做到。

        认知这种知不易、行更难,可能才是学习理解的关键。所以,这些貌似浅显易懂的名句流传千古,今日仍需用心体会和努力践行,真正成为自己的认知理念和行动准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71天 4.17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