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锦瑟,我为流年》读后记

                      三毛的万水千山

      第一次读三毛的书,不记得是初中还是什么时候,因为看了电视《三毛流浪记》,我读书时脑中总是浮现出那个小少年的影子。后来知道原来这个三毛是台湾的女作家,但我仍然忍不住将两个三毛重叠。也许是因为他们都在流浪。印象最深的是三毛所描绘的撒哈拉,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像是充满神秘的力量,这么多年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后来,大学里再读三毛时,每每读完心中总充满了惆怅。我终是没有三毛的洒脱,我与沙漠终究无缘。我的惆怅来源于我所求不能得,所向不可行,我只能在三毛的文字里寻找温暖,聊以慰藉。假装,我也曾去流浪过四海八荒,我也穿越过三生三世,寻找过前世的乡愁。           

                    一、流浪的灵魂

        三毛注定是在流浪中才能肆意地活着,才有生机。远离熟悉的人和事,在陌生的环境里,耐着寂寞结交陌生人,三毛的灵魂才不会被束缚。

        三毛自小就与众不同,她宁愿逃课在坟地里读书,全然感受不到那里的悲凉与恐惧。我想象着在坟地里读书的那个小小的身影,像是坟地里一枝火红的玫瑰,带着刺娇艳地绽放。三毛天生与文字有缘,在文字的世界里,她躲开了人间美好的爱,也避开了恶意的攻击,文字在她的身边筑起坚固的堡垒,保护她脆弱的灵魂不被吞噬。

        三毛不适合在舒适的环境里生活,在父母爱的呵护下,她生活的并不快乐。少年时的她,这种情况愈发明显。孤僻、抑郁、紧张,让她急于逃脱这现实的桎梏。

        三毛需要远离这一切,她的灵魂和身体必须一致地流浪在路上。她远离父母,在遥远的国度,尽管会寂寞、会想念远方的亲人,可她宁愿孤独也不回到温暖的故乡。也许,那里不是她的故乡。她的故乡在远方,是撒哈拉沙漠、西班牙……

        流浪的疼痛刺激三毛的灵魂,滋养三毛的生命。面对死亡的威胁,饥饿的窘境,大漠的风沙,三毛活地愈发旺盛。流浪的三毛,似乎是真正的三毛,那个孤僻、自闭的三毛与世隔绝。在撒哈拉的日子,大概是三毛一生最恣意快乐的时光。

        简洁仓促的婚礼、自己打造的家具、做的床单窗帘桌布、小工艺品,那个简陋的房子一切都是三毛和荷西亲自布置。不奢华,却足够温馨,将两颗来自不同国度的心紧密相连。三毛是撒哈拉沙漠里女人们眼中女神一般的存在,会有神奇的药片给他们治病,会有漂亮的首饰衣服让他们试穿或送给他们,会用仅有的食材做出美味的食物。三毛还会给牲畜治病,用她看来的中国土方。甚至三毛还曾尝试照着书本操作给撒哈拉女人接生,我想如果不是荷西强硬的制止,三毛会不会亲手接生一个新生命,这样她会不会对生命充满敬意,而不至于总是想要自杀,最终以那样极端的方式结束了旅程。

      撒哈拉沙漠里的三毛,也会寂寞,所以她和那些总是从她这里索取的女人们产生了友谊,他们彼此依赖。

        沙漠里有那么多值得冒险探索的地方。幸亏荷西也是个爱冒险的人,在这一点上三毛与荷西是一样。这样的旅途刺激又惊险。他们去沙漠腹地寻找化石,却差点生离死别。不得不说,三毛很适合冒险。在那样的险境、恐慌中,三毛能想出办法解决危机。摆脱强盗,卸下车轮救出陷入沼泽地的丈夫。那一刻,这个女子身上一定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

      这样的经历,唤醒三毛的灵魂,让她的文字开出花。如果不是由于政治造成的暴乱,三毛也许会在沙漠住一生,也就不会有后来她无数次的自杀。

        离开沙漠后,三毛与荷西的生活仍然聚少离多,漂泊不定。这仿佛天生就是属于三毛的光阴,在这样的困境中,三毛平静、乐观,有趣的灵魂里蕴藏着诗情画意的日子,写出的文字自然也温暖。

        不幸突如其来,荷西在意外中离世。无论多坚强的人,也难以承受这样的残酷。

        三毛回到台湾,迎接她的是功成名就后的华丽。可是,三毛怎么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呢?她四处流浪,大陆温婉的江南是三毛的梦里水乡。然而,她还是离开,一次次远行。

        “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如果我先去了,而将这份我已尝过的苦杯留给世上的父母,那么我是死不瞑目的,因为我已明白了爱,而我的爱有多深,我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所以,我是没有选择的做了暂时的不死鸟,虽然我的翅膀断了,我的羽毛脱了,我已没有另一半可以比翼,可是那颗碎成片片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宝,再痛,再伤,只有他们不肯我死去,我便也不再有放弃他们的念头。”

      三毛一直在鼓励自己好好活着,可是她的骨子里究竟对死亡这件事有多执着,从小到大,从不放弃。三毛的父母都知道,这个女儿终有一天会走上这条路,她过的很辛苦。

        一双丝袜,是女子钟爱的物品,三毛便用这结束了她的生命。我原以为,这样诗意的女子,该会有个完美的死亡方式,化蝶而去该多好。或者让这肉身倏然消失,化作一阵风流浪也好。

        三毛的决绝,留给世人惋惜、遗憾、心痛,可她再也感觉不到,我们对她的情感大概都是累赘、禁锢。她只想追寻孤独的自由。三毛终于摆脱这束缚自由的肉体,自由流浪。

        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为    什么流浪远方

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流浪        

              二、三毛的爱情

        三毛是个决然坚定的女子,遇见爱情亦是如此。爱情的色彩绚丽诱人,令她意乱情迷。遇见爱,三毛便有些不顾一切。她并不是不专情,而是每一段爱情没有结果时,她放下的彻底。再遇到时,仍将自己一颗真心奉上,爱的彻底也不顾一切。那些未曾结果的爱情,都曾在三毛的生命中开过绚烂的花。尽管,每段爱都蕴含过苦涩,但对三毛来说,每一段都是她内心最深的柔情。

      天不负这个多情又决然的女子,荷西出现在三毛的世界里。荷西爱了三毛六年,才等到三毛的一点柔情。而三毛,在这六年间在爱情的世界里伤痕累累,迷惘悲伤。荷西和三毛,两个喜欢流浪的人,在千万人中就这样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在沙漠中,为了办结婚证,他们苦等三个月。结婚那天,荷西送给三毛一件礼物。大概出乎所有女子的意料,那是一副骆驼头骨,是荷西在沙漠中苦寻得来的。三毛欣喜,这个男人多懂她。固然三毛也爱鲜花,可是骆驼头骨却更合心意。大概只有三毛这样洒脱不羁的女子才会在新婚之夜为这样的礼物欣喜不已,觉得所嫁值得吧。原来,走过万水千山,茫茫人海中只有荷西懂得三毛的心。

        曾经读到过一份荷西写给三毛父母的信,才了解即使在荷西的温情之下,三毛仍然会歇斯底里地疯狂。她的孤僻与极端的性格渗透骨血,伴随了三毛一生。三毛会不会恨那个自己呢?这么温柔的三毛,坚强的三毛,内心辽阔的三毛,用文字给我们编织了一个个美好的未来。却无法安抚自己的心,这人世间的纷扰、桎梏,惊扰她内心的自由。我想她至少不喜欢那个失控的自己吧。撒哈拉成全了三毛,荷西成全了三毛的撒哈拉。没有荷西的陪伴与支持,三毛的撒哈拉如何那么有趣呢?《撒哈拉的故事》里,处处都有荷西的身影。荷西对于三毛的爱热烈、持久,更难得是包容。他们言语不通,荷西都不懂的三毛的文字,可他知道自己的太太真正的需要。荷西至情至爱,三毛至真至诚。撒哈拉的砂砾见证他们携手共度的每一刻,若砂砾有情,也会为他们欢喜。

        悲欢离合,是红尘故事里不变的主题。浮生若梦,荷西仿佛是三毛的一场梦,梦醒,曲终人散。三毛哭断了肠,也唤不回逝去的爱人。           

              三、爱与舍

        三毛深爱这个世界,爱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她懂得山水的灵魂,草木的愁肠,与草木山石同悲喜。她会悲悯撒哈拉沙漠里的那个小姑娘和一头母羊,会为失去一件珍贵的物品伤心很久。这个女子心思细腻,敏感、善愁,可唯独对自己、对父母舍得下爱。

        她所钟爱的草木山石,回馈她以文字的灵性。那些缘分浅薄的人和事,让她思考人性和生命的内涵。而她唯独忘记了爱自己,自己才是所有这一切的拥有者。三毛一生最亏欠的该是那一份父母子女之情。她自小就让父母操碎了心,可是父母给了她极大地爱心与宽容,原谅她所有的舍弃,等待她长大、归来。父母看见她自缢在卫生间里的样子,该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她都不知道。我想她是爱父母的,也许是不能承受这爱之重量,选择了诀别。

        三毛历经人间沧桑,走过万水千山,爱与不爱,舍与不舍,已不再重要。突然间,人生就成了一本无字书,她茫然不知所措。此时,人世的束缚让她窒息,所以三毛结束生命时不是对生命的绝望,而是摆脱肉体,释放了灵魂。在我心中,她始终是那个穿着长裙、披着头发在沙漠里自由行走的女子。

图片发自App

        愿你的另一个世界春暖花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锦瑟,我为流年》读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