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29)

      《四圣心源》精要(29)

                    黄岐之

                “太阳寒水”

[摘录1]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意义]  寒是太阳水气之所化。“寒”气在天表现为寒,在地表现为水,人体表现在膀胱。太阳以寒水主气,足太阳膀胱为水气,手太阳小肠为火气,火水异气,以寒水主气,因为水位于下而生于上,阳中含阴,离(火)中之阴是水之根。离(火)阴降而下交坎(水)位而化水,水降于火,因此丙火(手太阳小肠)化气在壬水(足太阳膀胱)。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而化气(水气),因此,太阳之气,含水(阴)火(阳),而以寒水命名。

[感悟]  太阳之气为寒,含水阴火阳,水从火中降,化气为寒。离(火)中之阴降于坎(水)位而化水。

[摘录2]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

[意义]  水性属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经)而下行,水得此火,理应不寒。水之不寒者,是癸水(肾)而不是壬水(膀胱)。水性潜藏,水藏火,然后火秘于内(肾),水敛于外(肺敛),称为平人。木(肝气)火(心气)主里,从内而生长(春生夏长,肝春心夏)之,因此,里气常温;金(肺气)水(肾气)主表,自外而收藏(秋敛冬藏,肺秋肾冬)之,因此,表气常清。血生于木(肝)火(心),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肺)水(肾),故气清而外敛。

[感悟]  人体一气分阴阳,阳升阴降。水中阴中藏阳,水藏火,阴降火藏肾,阳升水敛于外。肝木生和心火长在里,从内而生长,因此,里气常温,血温而内发;肺金敛肾水藏为表,自外而收藏,因此,表气常清,气清而外敛。里气温发为阳(水谷转化为精气),表气清敛为阴(精气转化为后天之精),即阳升阴降。

[摘录3]  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府,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意义]  人之经脉,厥阴(肝)在里,肝气春生;次则少阴(心),夏长心气;次则阳明(大肠),秋收肺敛;太阳(膀胱)在表,冬入肾藏。阳气肾藏则清气升而有神,浊气降而阳气入肾内温(心肾相交)。阳气不藏则外泄,内寒而外热。外(表)热变寒水为热火,内(里)寒变温泉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因而人死。癸水(肾)温而壬水(膀胱)寒则治(健康),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患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丁火(心火热)化于癸水,心肾相交,心火肾藏而肾水温。如心火不入肾,少阴君火最易病寒(热则顺,寒为病。);壬水(膀胱)化于丙火(小肠),太阳寒水最易病热(寒则顺,热为病。寒则气化水,热则水为湿)。所以病寒是癸水所主,壬水无责;病热是壬水所主,癸水无责。

[感悟]  阳升阴降,一气周流。天地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有肝温心热,肺降肾纳,天人合一。人是开放并具恒温系统,开放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有进有出,恒温系统则有自我调节恢复功能。热与寒不仅是人体生命自组织活功的表现,热与寒也是生命自组织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因此,阳热阴寒,阳升阴降之气变是生命的根本。

      癸水(肾)温而壬水(膀胱)寒则心肾相交,癸水寒而壬水热则心肾不相交。太阳寒水气寒为顺,热则病;少阴君火气热则顺,寒则病。所以病寒是癸水所主,壬水无责;病热是壬水所主,癸水无责。

[摘录4]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意义]  张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辨证,实为六气论治。六气之性情形状,六气阴阳及病见,明白宣示,习医者必须知晓,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其意在魏晋以后,无人注释。先圣总结的医理,无人流传和发扬,衰败至今日,不能问答。

[感悟]  张仲景《伤寒论》,以六气为基础,立六经辨证之法,医理明白示人。知六气,才能明六经,行医之术。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圣心源》精要(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