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2)

21、过度自信障碍:人们对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往往自信过度。【自视过高倾向】

22、尽管有时会造成麻烦,这两种类型的思维都是非常有用的。如果失去了对有关社会性世界的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并对我们周围的环境迅速做出假设的能力,我们的生活将变得非常困难;那时我们就会变得像一台原始的、速度极慢的计算机,在我们师徒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时发出杂音。很明显,能够转换到控制模式也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能够更加有条不紊地、仔细地对自己和社会世界做出思考。【快系统和慢系统互相切换互补,但日常生活中主要是以快系统为主】

23、人们往往对与他们的图式有出入的事实视而不见,并以实现其图式的方式对待他人。【偏见】

24、社会知觉:关于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们做出推论的研究。

25、非语言交流:人们在不适用语言的情况下,进行有意或无意的交流的方式。非语言线索包括: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姿势、身体的位置及动作、身体的触碰以及目光注视等。

26、表达规则:由文化所决定的关于何种非语言行为适合表达的规则。

27、标志: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清楚易懂的定义的非语言姿势,这些姿势通常转译成直接的语言表达,如“OK”这种手势。

28、内隐人格理论:人们将多种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图式;如很多人以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为了理解他人,我们观察他们的行为,但是也对他们的感受、特点和动机做出推论。我们这样做的方法之一就是依靠内隐人格理论来填补空白。【代表性+联想】

29、归因理论:对人们解释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起因的方式的描述。

30、内部归因:这种推论方式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与自己有关,例如她的人格、态度或个性。【他就是这样人,所以会做这样的事情】

31、外部归因:这种推论方式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与他所处的情境有关,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会做出同样的反应。【他不是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是迫不得已】

32、共变模式:该理论主张,为了对一个人的行为起因做出归因,我们会对可能原因的存在与否和该行为的发生与否两者间的模式,进行系统化的观察。

33、共识性信息:这类信息是对于相同的刺激,其他人做出与行为者相同行为的程度。

34、特殊性信息:这类信息是某个行为者对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35、一致性信息:这类信息是在不用的时间和环境下,某项行为出现于同一行为者和同一刺激之间的频率。

36、共识性和特殊性低,一致性高时,人们一般判断为内部归因;共识性、特殊性、一致性都高时,一般判断为外部归因;一致性低,无论共识性和特殊性的高低,都会判断为特殊情况下的奇特现象。

37、一致性偏见:推论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性格(人格)相一致的倾向。

38、知觉显著性: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信息貌似更具重要性的观点。【易得性+所见事实】

39、归因的两阶段过程:在分析别人的行为时,人们通常会先自动地做内部归因,此后才会想到可能的情境因素,然后可能会对原先的内部归因做出调整。【锚定+有限调整】

40、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偏好做出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与情境因素的倾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