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解释了,没有什么所谓的神童、天才,只有良好的教育,尤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些所谓的神童、天才的成长经历,尽量还原他们小时候的成长过程,试着掀开他们的神秘面纱,看看他们是怎样变成神一样的人物的。这或许对于我们现在的父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顺便说一句:不知道别人读神童的故事时有何感想,我还记得,我小时候读到神童的故事时,我总是会产生两种想法:一是,他们太牛,而我简直弱爆了,且自卑之情油然而生;二是,心里总是产生这样的疑问——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好,言归正传。
一、中国古代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1、有史记载的最早的神童甘罗
据《史记·甘罗列传》记载:“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由此可见,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但,为什么他十二岁就如此有能力、有才华,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宰相,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我们也只能根据相关史料进行分析推断。
原来,甘罗仅仅在12岁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他能够有这样的造化,和他个人家庭背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其祖父甘茂,本人也是一名非常有能力、做事比较出色的政治家。甘茂年老死亡的时候,甘罗还很小,年纪刚刚12岁,也是这一年,甘罗出使赵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几座城池,由此受到秦始皇的封赏,担任上卿(相当于丞相)之职,并将甘茂原来的田地、房宅赐给甘罗。
现在,我们进行合理的推测一下:就算甘罗出生在官宦世家,就算他的遗传基因非常好,但是,如果说,他没有受到非常好的教育,进而没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就算有再好的机会、再好的背景,他恐怕也很难在12岁能够以宰相之职,去接替爷爷的位子,去主管爷爷该做的事吧?依据封建社会的制度,他确实可以不因寸功而继承爷爷的爵位,但在继承来的爵位上能够有所作为,那就必须得有一定的真才实学了。君不见,历史上有太多太多出生于官宦世家,并顺便继承了祖上爵位的纨绔子弟,祖上的背景够好了吧?基因也够好了吧?但是那些家伙,不仅没有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反倒成了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蛀虫。这些家伙失败的根源,我认为,最终一定可以追溯到失败的家庭教育上。
所以,我固执的认为,甘罗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当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只能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良好的教育,才是一个人成才的决定性因素。(注意:我不是说唯一因素,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2、神童蔡文姬
《三字经》曾言“蔡文姬,能辨琴。”据说,蔡文姬六岁时,其父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后面又故意弄断第四根弦问她,蔡文姬不假思索答曰,第四根。有这样聪慧的女儿,蔡邕自是十分欢喜,震惊于女儿的天分之余,便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后,文姬便琴艺学成,其父把自己的焦尾琴送给女儿。蔡文姬辨琴的典故,由此得来。
过去,一般都认为是蔡文姬天资聪颖,生而知之,就连其父也如此认为。但,我们深入研究后发现,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我们谈及蔡文姬,不得不提及她的父亲蔡邕。蔡邕在当时可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大人物,他常常作为大书法家被后人传颂,曾校定《六经》的谬误,将正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门外,成为后世的“熹平石经”,前往观摩的人络绎不绝,据说,每天停在那里的马车就有一千多辆。蔡邕的书法,有“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的美称,是当时偶像级的人物。蔡邕也极其爱书,家中藏书极为丰富,不仅如此,蔡文姬的父亲还会经常邀约一些文人雅士到家中聚会,或切磋文学书法,或抚琴吟诗,或谈论时事,这其中就包括蔡邕的挚友曹操。蔡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高级图书馆,还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沙龙,所以,蔡文姬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面,自小耳濡目染,饱受这些文人雅士的熏陶,想不优秀都很难啊——良好家庭环境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太重要了。
所以,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蔡文姬年幼时就表现出超凡的智慧和才能,几乎成为一种必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3、曹操教子
曹冲6岁称象、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据说曹冲在6岁时,智商已经接近成人的,若是不早夭的话,想必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位了不得的人物;曹植,据说十岁时就能撰写诗赋,还得到曹操的赞赏。另外,除了曹冲、曹植以外,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丕,也是文武双全,据说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先后灭了蜀汉和东吴,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此外,曹操其余的儿子也多是不凡。
这里且不管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曹操的儿子之所以如此才华横溢,我认为,这绝非偶然,和曹操重视孩子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来,人们都知道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和诗人。但,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是,其实,曹操还算得上是一位教育家,至少算是一位合格的父亲。虽然他的事务繁杂,但是,曹操从来都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怎么看出来呢?原来,还在孩子们都很小的时候,曹操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就颁布了《诸儿令》,部分内容如下:
“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你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等你们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会公正不会有私心,唯才是举,最有才能的人,才配当我的接班人。1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曹操的教育理念。曹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坚守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这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啊。一个人,只有有了较强的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之后,再去学习的时候,才会动力十足,才不会敷衍了事。
事实上《诸儿令》也确实发挥很大的作用,他的几个孩子为了得到曹操的重用和成为接班人,确实也都很努力。至于后来为了争权夺位而自相残杀,这几乎是封建时代的必然结果,在此不表。
而当孩子们有了动力之后,曹操接下来做的就是为孩子整合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曹操为儿子们选择老师的标准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颙他们那样的人。邢颙,先被曹操点名去辅佐他相当看好的曹植,但是曹植才高气傲,任性而行,饮酒不节,不爱听邢颙唠叨,两人比较疏远。后来,曹丕做了太子,邢颙又被曹操选派当了曹丕的老师。除了邢颙,曹操还派了“秉德纯懿,志行忠方、国之重宝”的邴原和他本人很敬重的张范去辅佐曹丕,曹操很客气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不成材,怕他难走正路,想请你们去匡正劝勉他。
除此之外,曹操自己也不忘亲自教导儿子。有很多次,曹操外出打仗时,哪怕是让儿子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会带上儿子,并委以恰当的职务,让儿子们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学习、锻练和成长,可谓用心良苦。
通过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了:他的儿子们既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又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还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练,这样的人又哪有不成才的道理呢?在这方面,刘备和他相比简直弱爆了。
通过简单分析曹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再次认识到:教育是一个人成才极其的重要因素!同时,教育孩子不能完全假手他人,为人父母者,必须亲力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