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镜子习俗

镜子是用来整理仪容的,有时也用作装饰。不知什么时候,村里有了送镜子的习俗,遇上诸如老人过寿、娶媳嫁女及乔迁之类的喜事,亲友们便送面镜子来贺喜。

记得1983年我家搬进新建的窑洞时,就收了不少镜子。那时我已经上中学住校,一个月才回一次家,第一次进新家,当撩起门帘进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窑两侧墙上挂了好多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木质边框的,有横面的,也有竖面的,几乎每面镜子的镜面有三分之一部分是彩色图案,有花开富贵、喜鹊登梅、凤凰戏牡丹、双喜等,在镜面没图案的另一侧用红漆写着“恭贺**乔迁之喜”几个大字,下面并排写着四五个人的名字,最下面写着日期。

我家新建的砖窑一共有三孔,坐北朝南,外墙用的红砖,窑面和内墙用的青砖,一块青砖要七分钱,一块红砖只要六分钱,没钱的时候,处处都要省着花。三孔窑全是一样的大小,一丈宽,一丈二尺高,三丈深。内部结构也大同小异,虽是新居,内设极其简陋,要满足一大家子吃住及冬季取暖的基本需要。黑色的对开木质门及墨绿色格子窗框,全玻璃的窗户,青砖墙面,靠近窗台的位置是一个方形大灶台,紧贴灶台盘了一条8尺长、5尺宽的大火炕,再往里,摆着几件从旧窑里搬过来的有的掉了漆、有的坏了拉手的旧桌、旧柜,要不是这么多镜子的衬托,很难感受到新家的新意岸然,熠熠生辉。

父亲喜好交友,别人家有事时,他曾经给别人送过不少镜子,在自家乔迁新居的大喜之时收到数量颇多的镜子,他感到非常的知足和开心。他把要好朋友送的镜子挂到当中窑的炕头墙上,那孔窑是家里的堂屋,无论家人,还是亲戚朋友进门一抬头便能看到这些镜子,他更希望人们看到上面用红字写着的朋友们的名字。

在炕头挂了这么多镜子,一开始对我们的生活还是有影响的。到了晚上,躺在炕上,眼前的一排镜子明晃晃的直晃眼睛,半夜醒来,在镜子里空白处看到变了形的面孔时,还是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害怕,经过好长时间适应后,渐渐地才能对家里的镜子视而不见,见怪不怪。

当然,这些镜子还有好处的,我常对着挂在门旁边墙上那面长条镜子梳头,擦油,出门时检查一下自己的形象,非常的方便。那块镜面大,照得又清楚,几乎可以照到大半个身子,比之前爸妈结婚时买的那种用铁丝架子支的小圆镜子舒服多了,小镜子支架要对好角度才能支稳,稍不留神就打翻,只有调整到合适角度才能照全一张脸。

每到过年全家做大扫除时,为了照顾好这些镜子,要花不少功夫呢。挂在高处的镜子常年鲜有擦洗,烟熏汽打落灰,甚至还沾了不少苍蝇屎,失去光泽,几乎照不到人影了,要一面一面地从墙上摘下来,用湿布、干布轮番擦拭直到重新恢复光亮,再挂到墙上去。干这些活要两人合作,一人扶,一人挂,因镜子有分量且易碎,还担心挂的不牢,掉下来砸到人,每一面镜子下面要有两个长铁钉支撑,上面再钉两个短钉,再绑上纳鞋底用的细麻绳把镜子牢牢拉紧。

这些镜子在我家挂了十几二十年后,不仅镜面斑驳,红油漆的字迹褪掉,加之上面名字中有去世的人,再看这些镜子,就有些别扭了,终于父亲粉刷窑洞时,痛下决心将这些镜子全部撤下来,扔掉了。

后来,听说乡村的道喜方式也改变了,亲朋之间不再送物品,改送礼金了。送镜子这种道喜模式,作为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一个文化现象封存在我的记忆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送镜子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