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时代?-读《AI,未来》

我相信对于很多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终结者》里面施瓦辛格大叔的一身腱子肉和红外线的机器眼应该是很多人心目中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的第一印象。记得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曾经特别喜欢看科幻小说,当时沉迷于各种高科技,一方面觉得人类在未来将无所不能,另一方面也觉得那会是很遥远以后、甚至说很多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小说家的想象。而短短的十几年,很多当时科幻小说中的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然,对于人工智能,在读完了李开复博士的这本《AI,未来》后,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美两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美国凭借其自由的人才制度和特立独行的研究精神,在很长时间一直引领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而中国则一直被认为是“被尖端领导者远远甩在身后的模仿者大军”。李开复博士认为,随着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和不断完善,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从发明的年代来到了实干的年代,从专家的年代来到了数据的年代,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凭借着中国企业家的实干精神,海量的数据以及政策环境的支持,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将会快速崛起。未来,将会由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以及谷歌、Facebook、亚马逊、微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七巨头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

其次,作者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四波浪潮:互联网智能化、商业智能化、实体世界智能化和自主智能化。现在我们即将进入到第四波浪潮,也就是自主智能化,机器将能够看到和听到我们周边的世界,能够处理的工作范围将大大增加,甚至强人工智能可能即将迎来曙光,而这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世界。对此问题,知识界分为了两方阵营:乌托邦人士和反乌托邦人士。乌托邦人士认为,这是人类进一步拓宽智识和永生的机会;而反乌托邦人士则并非如此乐观,他们认为,如果人类本身成为超级智能实现某一目标的障碍,例如改变全球变暖,它们可以轻易甚至是无意中将人类从地球上抹去。

作者认为,强人工智能在短期内、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人工智能带给我们最主要的威胁是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并造成大量失业的风险。而这种失业的风险不仅仅只针对于体力劳动者,对于高学历的白领职工等脑力劳动者也将造成同样巨大的冲击。作者分别对体力和脑力劳动者进行了分析。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书中给我触动很大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但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它们想从根本上重构整个行业。这些公司并不是想用同样功能的机器人取代工人,而是追求通过新的方式来满足整个产业用人的基本需求。算法没有取代这些公司的员工,因为这些公司从来就没有雇佣人类员工。”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浪潮呢?在本书的最后,李开复博士从自身不幸身患癌症,又最终战胜病魔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答案。在2013年诊断出第四期淋巴癌以前,作者眼中的自我价值源于工作上的成就、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以及在世界上扩展自己的影响力。而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作者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与身边的人分享爱。“爱”,这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只有更加人性化的利用人工智能,让社会变得更高效、更有人情味儿,才能使人类在未来同时享有经济的繁荣与精神分富足。

作为一个小白,我认为这本书很好的起到了科普的作用,能够使读者了解中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目前的最新进展,以及对未来的趋势的大体判断。我想对于普通人来说,在读外这本书以后,其中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在未来的十到十五年时间里,很多职业可能会迅速的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如何给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如果处于危险区,应该怎么提高自身能力,强化社交职能?而另外一点值得思考的就是,我们如何从工作之外的生活来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时代?-读《AI,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