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锦
你有没有过以下的体验:
⒈车子开到家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认真地开车;
⒉十几年没游泳了,但下水扑腾几下,依然能在水里来去自由;
⒊明明喜欢一个人,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想表白却说不出口;
⒋心里知道某件事情拖着没处理是不对的,但却一直提不起劲去做;
⒌有时候并没有遇到什么事,但是却感到身体不舒服、心情也会莫名奇妙地不开心……
心理学上,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归于一个词--潜意识。 在潜意识的世界里,它对上面的事情有不一样的解释:
⒈虽然头脑没有在认真开车,但潜意识一直在工作,遇到红灯就停,遇到有人别车就闪;
⒉虽然十几年没有下水,但学到的技能一直储存在潜意识里,这是你能继续游泳的原因;
⒊虽然你想明白了无论结果是否会被拒绝都应该去表白一下,但是潜意识告诉你,配不上TA;
⒋拖延症不是因为想不明白事情的重要性,而是潜意识中,你心里并不太认同要去做这件事;
⒌心情的沮丧,身体的疼痛,都是潜意识在发出一些信号,也许你该注意点什么了。
潜意识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证明它是以上问题的原因呢?
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理论—“冰山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把水平面上约占5%左右的冰山部分标为意识(或曰显意识),把水平面下约占95%的冰山部分标为潜意识(或曰无意识)。
并通过一定的实验证明:那些人们以为是通过显意识思考而得出的看法或做出的决定,其实早在被觉察之前,潜意识就已经完成了定义工作。
比如有的人嘴巴上喊着要多赚点钱,但内心里面其实只是想有钱花、多花钱;比如小朋友经常感冒、生病、不断惹事,其实是因为潜意识中,做好了抵抗父母没有关注自己、给的爱不够的行为准备。
照这么解释,如果人类找到潜意识,了解了它的作用,再加以改进,是不是改进后的人就变强了:闭着眼也能开车?COPY一下游泳技能到潜意识里就能下水?不再留下感情上的遗憾?什么事情都能高效完成?身心的问题“归‘潜’就知”,完美解决?
遗憾的是:潜意识的理论只是来自于心理学家、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的理论概想,而科学发展到目前为止,潜意识这个概念一直没有找到生理证据。当然,乐观一点地反过来说,也没有找到证据证明潜意识不存在。
正是由于很多现象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能行得通,这个理念便一直流传下来。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派,就是以将潜意识意识化作为咨询解决方案。在这个领域里,有着这样的观点:
⒈父母打孩子,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毒,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
⒉人们在摸了现金后会洗手,是因为潜意识中,有一些与钱有关的不干净的人或事;
⒊一个自虐的人,是因为生活在恶言恶语的环境中,潜意识里Ta认同了自己的无价值。
甚至知名的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也说,除非你把潜意识意识化,否则它一直会影响着你的生活,然后你说那是命运。
在心理学当中,人们到底有没有办法找到潜意识或者可以明确地认为是潜意识在作用的时刻呢?
有。知名心理分析师曾奇峰先生提出三种途径:
一是口误、笔误、失败、病症;
二是梦;
三是自由联想。
这三种途径简单明了,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特别是第二途径,延续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相关的理论看法,确实走了一条心理学认祖归宗、发扬光大的路。
走笔至此,相信你一定会问,潜意识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潜意识的存在吧?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潜意识的来源,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外,还有如下的观点:
⒈天生具有。比如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人类对危险产生的恐惧感,这些功能并不需要经过意识的思考与过滤就能自发产生,此为来源之一。最为直接的观点是来自于神经系统科学,它将人的大脑概括为三部分:本能脑,情感脑和逻辑脑。
逻辑脑是大脑新皮层,主要负责思考、推理、决策等过程,也就是我们的意识。本能脑的脑干和小脑,主要的功能就是“避免危险”;情绪脑也叫“哺乳动物脑”,包括下丘脑、海马体以及杏仁核,主要负责情绪感知。本能脑和情绪脑,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⒉婴儿或童年时期的创伤。比如从小生活在经常受到父母指责环境下的孩子,潜意识当中就会深度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没有价值、得不到认可的,这种童年阴影进而会在成年的时候产生自卑、暴力、性格内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⒊重复刺激。比如你周边的环境,一直在释放着某一种信号或信息,经过一定时间的潜移默化,最终形成了你的认同,产生了潜意识。比如某些传销组织宣扬的观念、某些非常规文化产生的洗脑行为等。
虽然心理学发展了近一百多年,也细分了多个领域,产生了多个流派,但直到目前为止,对于潜意识的研究仍然在比较粗浅的层面,以本文上段部分的案例而言,虽然大部分归因自潜意识的解释能说得通,但在智者的眼里,只要稍微用逻辑去分析,仍然会发现存在着以下三大根本问题:
⒈生物学可以用科学的仪器检测到意识在大脑中的活动区域与运动轨迹,那么潜意识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或观测得到?仅仅只是合理的解释吗?
⒉潜意识的运作系统是怎么开展的?以向心仪的异性表白为例,为什么有的表白潜意识会付之行动,而有的表白却被潜意识判断为“配不上”而阻止行动?这些判断与选择基于什么标准?
⒊同样的创伤或重复性的刺激形成的潜意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映?为什么有的童年阴影会困扰当事人的一生,而有的人却因此而走向更积极乐观的人生旅途?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投放在一个古老的宗教上,它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学问,是世界上最早阐述关于意识(或言思想、思维)运作原理的宗教(或许应该加上之一),在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来的一套关于意识的经论。
是的,你没猜错,它就是佛教的唯识学。一套一千多年前就已形成的论述。
让我们放下宗教迷信、时代久远的成见与偏见,用科学的心态和眼光来看一下这套理论是怎么说明的。
一、举一个好入门,大家大都能理解的例子。
眼识(通过眼睛产生的意识):比如眼睛看到玫瑰花。
过程是这样的:第一刹那(佛教中用于形容极快的时间单位)是眼根(眼睛器官与眼神经)直觉地缘(攀缘,蛮解释为接触到)外境有个红色或黄色;第二刹那,意识生起,遍行心所(意识的功能)中的触、作意一起生起,知道那是花,是玫瑰;再后面,看的人会想起曾经的往事、对这朵花的评价这些思维等等。
如果我们去翻开生物学中的课本,会发现这个解释是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但,唯识学并不是点到为止,令人惊讶的是:它还提出了眼识要生起,需要具备九个条件(佛法中相关的“缘”):
⒈根缘:眼睛器官及视神经系统要正常;
⒉境缘:要有外界物质形成的景相;
⒊空缘:要有空间距离;
⒋明缘:要有一定的光亮才能显现;
⒌作意缘:遍行心所中的作意心所;
⒍分别依缘:第六识分明了别于前境;
⒎染净依缘:第七识;
⒏根本依缘:第八识;
⒐种子依缘:眼识的种子能生眼识现行。
也许从5之后的“缘”(条件)有人就看不懂具体是指什么了,但是前四个是不是很科学?是不是很意外?
事实上,如果你稍微看过或听过佛经,大致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概念,就能明白,佛法里面是讲过意识的(眼识也是意识的一种)。
二、升级一下“意”字,打开潜意识的大门。
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字,代表的就是意识。和现代科学中的意识基本同个意思。这六个字用“根”字来代表,相当于是器官的意思,后面都可以加一个“识”字,形成了六种意识:
⒈眼根缘色尘生眼识,
⒉耳根缘声尘起耳识,
⒊鼻根缘香尘生鼻识,
⒋舌根缘味尘起舌识,
⒌身根缘触尘起身识,
⒍意根缘法尘生意识。
如果你有仔细看到这里,一定会产生一个新的疑问,什么是意根?
恭喜你,你发现了佛法中对潜意识的说法了:没错,它就是意根,也称第七识、末那识。
三、为什么说佛法中的第七识就是大家在寻找的潜意识?
在物质领域,当我们判断两个物体(或概念或其他)具有一致性的时候,科学上可以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的理论来分析;但在精神领域,则没有具体学科标准,我们就以哲学体系当中的“本体、表相、作用”三个角度来分析。
本体:潜意识的本体产生在人身上,第七识也是,此为一同;
表相:潜意识无形无相、第七识亦无形无相,此为二同;
作用:潜意识通过“指挥、阻止、影响”作用对意识进行干预,第七识则以“我执”影响前六识及第八识;此处大同。
以这样的解释来判断两者相同似乎证明并不充分,我们换个角度,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佛法中第七识的特点,再来判断潜意识。
第七识的梵语叫“末那”,翻译华文是“意”,意的解释是“思量”,所以叫“思量能变”。在佛法中属于“第二能变”(事实上,用“能变”二字来形容人的意识,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文字之奥妙),它与第六识(意识)的区别是,第六识是“意之识”,第七识是“意即识”。
第七识的作用具备两个意义,一恒二审,它是亦恒亦审。恒时审决思虑量度第八识为我。
第七识有四个根本烦恼:贪、痴、慢、见,也可以形容为我贪、我痴、我慢、我见;简单说就是我的贪爱、无明、骄傲、有看法的特性。
当然,仅以此三点来分解佛法中的第七识是过于简单,让佛门中人笑话了。我们的目的是将第七识的特点与潜意识作一一比较,看是否相符。
按佛法中第六识是第七识的意识看,在冰山上面的山确实是冰山下面山的一部分,这一点是符合的;简单说,冰山上面的山能否浮出水面,是由冰山下面的山决定的;
潜意识无时不刻都在工作,做梦也不停歇,在意识没工作的时候,它也能安排车辆安全行使;在这一点上,与第七识的亦恒亦审如出一致;
本文所举的例证中,表白与钱具有贪的属性烦恼;身心不舒服有痴(无明)的属性烦恼;拖延症、打孩子有慢(骄傲)的属性烦恼;摸钱洗手、童年阴影有见的属性烦恼。
分析到这里,基本上也可以判断心理学中的潜意识与佛法中的“第七识”基本是一回事了。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那游泳技能怎么说?其实在佛法中,把这一部分归纳到了第八识,那是另一个范畴,这里就不详细展开阐述了。
回到上文中所述的三大根本问题,我们把潜意识替换成第七识,看看佛法中对这三问题有着怎样的回应:
由于第七识是意识(第六识)的“根”与基础,从科学的角度说,整个意识部分的生物运动构件都是第七识的组成部分,在佛法里面,还有区分“浮尘根”与“胜义根”两种解释,具体可以参见有关经论。
观测或证明第七识,只需要明白意识(第六识)来自一个“有思量功能的主体”、“具备亦恒亦审特性”、“基于我和四个根本性的特质(烦恼)”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证明得到。
第七识的运作系统,由于其具有“审”的特质,自然就具备了相对主观的决择能力,简单说,一切的外境,其实在产生的刹那,内心都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与方法,它有可能是直觉,也有可能是长期潜移默化而意识并没有觉察到的经验。
了解第七识,主要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客观地知道:在我们的内心,既有存在着或许我们并不熟悉的选择,但也应该生起做出积极良善行为的力量。
那么,我们要如何运用潜意识或者说第七识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出它影响人生的力量呢?
一、观察与觉察。
前者是外省,后者是内省。荣格说:往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改变你的「命运」。
通过对潜意识的精细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内心的运作规律,从而能做到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做出更有利的判断与选择。
佛法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生活中有许多错误的反应其实就是缘于一念之间的情绪。当潜意识开始被触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觉知。
当愤怒或自卑、忧伤或苦闷等情绪生起的时候,觉知可以迅速起到平静的作用,继而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进行下一步的对治处理。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因定(平静)生慧(智慧)”
二、正向理解与推动。
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技术认为:这个动机,就是潜意识在某件事上对我们的保护。
既然我们知道了潜意识是以“我执”为核心的运作原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个“执着”安立在“有正向价值”的位置。
佛法中有“烦恼转菩提”的修法,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贪、痴、慢、见”这四个根本烦恼转到“贪心于助人为乐,痴心于不计较个人利益,骄傲于能为别人服务、执着于更有益于社会的初心”这样的见解位置。这与佛家的“自利利他”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无论潜意识当中产生了什么根本烦恼,只要我们内心生起良善、互利的信念,就能把它转化为有用正向的力量。
三、将良好的潜意识养成习惯。
若我们再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事实上潜意识也是一种本能与习惯。它之所以能迅速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判断,就是来自于习惯的力量。佛法中,也把第七识解释为习气、习性。正是因为习惯使然,所以才会有下意识(潜意识的别称)。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把这些好的习惯潜移默化地深度植入于潜意识中,从开始的觉察,到正面的暗示,最终落实于正确的“条件反射”。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正是改变自我命运的中间环节,承上启下,前后衔接。而这,不正是我们希望潜意识能做到的吗?
明白了这些道理与观念,我们来对本文做一个总结:
不论是佛法,还是心理学,在潜意识方面都有大致相同的观点:它是客观存在的,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功能与超越我们想象范围的运作机制,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命;熟悉它,我们会更加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内心;而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它的规律,张弛有度地使用它对我们的影响,那么或许我们的人生,就会发生想象不到的改变。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知见不正之处,请读者们批评指正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