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阳历来说,今天是姑的忌日,不知不觉一年就这样过去了,自己也一天天变的好起来,但每次想起,内心依然怀念,感恩,难过!这让我不知不觉想起了吴军博士的文章“向死而生”,让我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用他的文章来表达我对死亡的观点吧。
摘自吴军得到专栏【硅谷来信】第087封信。
今天聊的话题可能有点沉重,是关于死亡的,因为今天是家父的忌日。
我在大学时有一位非常幽默的同学,有一次骗外教,说秦始皇有一句名言——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当时都哈哈大笑,觉得他真能掰活。但是仔细想想也确实没有错,史书中虽然没有记载秦始皇说过这句话,但是他的行为却非常一致地表明这就是他的想法。
这也不是秦始皇的愚昧,因为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在美国,医学院是获得捐赠最多的地方,因为人怕死。2013年Google成立Calico时,公司里就聊为什么投巨资(第一笔就10亿美元)做这件并不擅长的事情,当时Google上海工程院院长郄小虎说了一句开玩笑的话,“人有了钱,就想长生不老”。果然,那个星期的《时代周刊》就发布了封面文章——《Google是否能让人不死》。
今天虽然绝大部分人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就是人不得不死。一些富豪虽然投入了巨资试图找到导致衰老的基因,并且逆转衰老的趋势,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努力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我曾经专门请教过约翰·霍普金斯、MIT(麻省理工学院)、人类长寿公司、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泰克公司和Calico的一些顶级专家,询问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或者基因修复是否能让人的寿命突破目前的极限(最新研究表明正常人寿命的极限基本上是115岁),答案都是否定的。
用他们的话讲,你可以修好一个洞,但是要倒的却是一面墙。人到了年龄,可以说是千疮百孔,不是修复一两个病变基因就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像“科学疯子”库兹韦尔那样希望通过吃维生素,扛到人能够永生的那一天,可能更多是自己安慰自己。
从哲学的层面讲,死亡其实倒不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我最早很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是在父亲病重时,因为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离我非常近。我读了爱因斯坦和他朋友的一段谈话,这位物理学家是一位看穿了时空的智者。他讲,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莫名奇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这句话,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不过你会慢慢体会出来它的含义的。
人如果不想在“有”的世界,对“无”的世界产生恐惧,那就要有些有意义的行动。梁实秋在晚年感叹,“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这有点太伤感了,对于这种宿命,我倒是更喜欢周国平的态度。他讲,“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到此为止和梁实秋讲的差不多)。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便充满了欢乐”。我想,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应该是这样的。
俗话说,除死无大难,父亲过世后,我对这句话体会非常深。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金融危机的时候,我曾经遇到过一天财富损失20%,而且一连几个月跌跌不休。周围的人,包括替我们打点财务的专业人士,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我照样吃得好,睡得香。我和他们讲,没关系,我们还活着。每一天早上醒来时,看到光,我就从心里感激一次上帝——我今天还活着。
活着总要做些事情,但是考虑到最终要死掉,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我的想法常常和别人不同,我是倒着思考该做什么事情的,或者说,向死而生。我并不奢望活得比我父亲长很多,因此很容易算清楚这辈子还有多少天可以做事情。然后我把要做的事情,从最重要的开始,列一个单子,就尽量开始做了。
有些事情,在很多人看来,挺重要,但是仔细想一想,可能会占据时间耽误我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于是便舍弃了。对我来讲,决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不做,不是通常人们的想法,而就是这张单子。一些人问我为什么离开腾讯,离开Google,还有各种猜测,我想等他们快到生命终点时会明白的,因为在我的单子上,有比那些重要得多的事情。
很多人问我,能否抽出一个小时聊一聊,或者帮个忙。我通常都回绝,并非我不给面子,而是我的时间真的只有那么有限的一点,很随意地问我要一小时时间,实际上是要走我一部分生命。
美国稍微有点财产的人,都会在非常年轻的时候立下生前遗嘱,其中律师都要问一条,如果明知抢救不过来,是否还要抢救。大部分立遗嘱的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对于那些得了绝症的人来讲,最后一、两周花掉的医药费,超过在此之前一辈子医药费的总和。
中国人出于孝道,到这个时期都要倾家荡产延长那一点点生命。美国人虽然不讲究孝道,但是出于情感也不能见死不救,除非被救助者在清醒的时候立下遗嘱不需做那种徒劳的努力。基因泰克的科学家告诉我,对于晚期的癌症患者,即便新发明一种特效药对他们的病有效,也不过能延长2-4个月时间而已。因此,医学家们普遍的观点是,与其生不如死地多活两个月,不如用这个钱把人生几十年活好。
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在健康的几十年里,人们浪费掉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子女们把喝酒聊天、无所事事的时间省下来1%陪父母,所多尽孝道的时间能有几个月之久。父母们把自己忙工作的时间,抽出5%陪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无形中多了不知多少。甚至只要每天开车和坐车时,想着系安全带,人均寿命就能延长一周。因此,珍视生命,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来,就等于延长了我们的寿命。
一位基督徒和我讲,他父亲走的时候很平静,老人说,死亡是人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我虽然不是基督徒,但我想在我生命的尽头,我也会对周围的人讲这句话的。的确,没有个体的死亡,就没有整体的发展。凯文·凯利讲,只有一种细胞不死,就是癌细胞,但是整个机体会死掉,然后它也会死掉。如果我们人不死,我们的社会就要死亡,最终每一个个体也难逃死亡的厄运。有生就有死,这是我们宇宙的基本规律。
《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道金斯则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死亡的必要性。他认为,我们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所有物质(包括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基因为了延续和进化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生命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如果能够将遗传的信息传递下去,再将创造出的信息(知识等等)流传下去,我们的生命已经相当完美了。
最后,愿我们都过好每一天!
吴军
2017年1月5日于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