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與人生二 (李琳山老師)逐字稿 2016.06.24
(本文為簡短整理過的版本,接續《信號與人生一》,老師在一學期的「信號與系統」必修課後,與同學分享更多面向的學習方法與人生哲學。雖然主要對象是電機系同學,然而其中許多深刻的道理與體悟,在各個領域各個人生歷程,都是可以互相照映的。)
《信號與人生一》傳送門:https://goo.gl/pcyUuD 《信號與人生二》8200字逐字稿全文:https://goo.gl/dWVZ6B
前言
我希望大家都有一個很長遠的思考,你們想的是未來的career,不是只想三五年內的事情。電機工程師一生中最黃金的時段是35到55歲。這20年中會怎樣,非常depends on你從現在20歲到那時候的這15年中做了多少準備。影響這個發展的四個重要事情分別是:實力、努力、大志跟態度。
迷思1:唸碩士 vs 念博士
有些學長可能說:「我電機系畢業,去美國念個碩士,進到工業界有一個很好的job,薪水好日子好。要不要念博士呢?我的同班同學不知道還在哪個大學念博士苦哈哈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拿到博士耶,哪像我現在過得那麼好。你要知道念博士要念好多年喔。」這話對不對? 他講的全部都是對的。但是,他有他的盲點。我猜講這句話的人可能是20多歲,他現在過得很快活是沒錯,到後面還有幾十年會不會很快活我不知道。
第一個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有人會收斂,不會再上去了?當然是因為他的準備讓他沒有能夠再上去了,不論是實力限制、努力限制、大志限制,他就在那裡了。也有人會overshift下來一點,這是什麼情形?第一種是碰到不景氣,公司裁員;第二種是產業非常景氣,最後就泡沫化了。遇到這樣的情形,那就要看每個人的反應跟準備,沒關係有些人還是會上去的,有些人就上不去了。所以我說這個學長的話不能全部相信,雖然他現在是對的,但是他沒有看到後面。
迷思2:產業界 vs 學術界
第二種迷思是說:「我將來是要在工業界做事的,我從來沒有想要一輩子做研究。所以呢,我唸碩士就好,我根本沒有想要念博士。」這話對不對呢?好像也是對的,不過他也有他的盲點:他沒有看見產業界最厲害的那些人幾乎都是博士,博士常常都是產業界的leader。
舉個例子,我在四五年前碰到Google的一位核心的VP說:「全球Google博士3000人,碩士9000人。」這代表什麼?是整群博士在那邊做事的。全世界碩士跟博士的比例可不是三比一,你要進去的話機會哪個比較多?這類公司不只是google啦,像微軟啊、IBM、Apple、Amazon、Facebook都是。
我們的電機工程師進去通常有兩個track:Engineering 和 Scientist。走 Engineering 是比你的skills夠不夠厲害;走 Scientist 是比你的思考,比看到問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如果你是碩士,你只能走Engineering,但博士的話你就可以在兩者中間選擇。在Google這種公司,你去看那些團隊的Leader,博士比例遠高於碩士,那說明你如果想要在產業界發展,不代表你不要念博士。
怎麼樣的人適合念博士?
念博士是有條件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首先我們要了解,碩士跟博士有何不同。
博士要做的事是,你要能夠看見問題,想到問題,然後知道這個問題是以經驗技術是可以解的,而且解出來之後是有創造價值的。你必須讀很多書,看很多文獻,瞭解人家在做什麼,人家想什麼,什麼東西是現存的技術,什麼東西是解不出來的,因此知道什麼是有答案的,你想到怎麼做,然後這個做出來是有創造價值的。那碩士是做什麼的?碩士在產業界,上面交代你工作,你在deadline之內完成它。他可以想得少一點,但碩士必須有skills,能夠把這些問題解出來。
博士跟碩士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接受訓練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一個比另一個多幾年也是正常的。電機系念博士的同學是不到1/3的,主要是看每個人的機會、條件、和他自己的興趣、個性,都很重要。有些人可能家裡需要畢業趕快念個碩士去做事,沒有時間念博士,但你只要有夠好的實力、夠多的努力,你也可以不受影響。
簡單的criteria是:比如你在修課念到好深好難的,你越覺得喜歡,哇你覺得真精彩,你覺得好棒喔,那你適合念博士。或是看你能不能深入專注學問一段夠長的時間,比如期末考前需要三個禮拜專注唸書,不要再去做任何別的事,如果你這樣而樂在其中,那你適合念博士。
有人適合,有人不適合。但絕對不是說「我要進產業界所以我不念博士」,也絕不是說「我不要做研究所以我不要念博士。」
出國 vs 不出國
考量1:修課 你在國內看到的課表跟國外是差不多的,但對於同樣名字的一堂課,很可能差別在老師上課的態度,同學修課的態度,助教工作的態度。在國外大學裡面,各門課的要求與老師上課的認真程度,可能會比台灣整齊。
考量2:做研究寫論文 我們如果從一把台大電機系的博士論文中拿一篇好的來跟MIT比,鐵定比他們還好;但是平均來說,他們毫無疑問的是比我們高的。對你而言,只是寫一本論文而已,那一本好或不好是你自己掌握的,至於平均好或不好你管不著,所以論文的差別可能不大。
考量3:學各種環境相關。 對你來說比較大的差別,可能是環境。出國always都是非常有用的方式,因為改變環境讓人進步。假設你在Berkeley唸書,你中午吃飯的時候跟什麼人吃飯?他們聊天說什麼話?可能有一個人說他在想什麼樣的大問題,對全人類有幫助。但你在台大電機系呢?(哄堂大笑)可能你在Berkeley,每一門教課的老師一個個都是很厲害、很尊敬的人,而你在台大恐怕少一點啦。這是環境的差別。當然,這個環境在改變,所以可能差別也沒那麼大。比如說你在Berkeley每天可能聽到很棒的演講,台大相對沒有,但是今天網路的發達讓你都可以達成。講起來的話,應該是各有好壞。
當然也有很多別的考量,比如有些學長會說:「考量在美國工業界做事,所以要在美國念比較好。」不過你看,今天台大畢業之後就到美國做事的人雖然不多,但是想那樣做的人卻幾乎都做到了。這只是因為人本來的plan跟企圖心就不一樣而已嘛,多數想去美國做事的人碩士就去美國念了啦,而在國內念碩士的人,他想的可能是台積電、聯發科、台灣的Google而已。其實國內國外都各有不錯的機會,但是環境畢竟是要到當地去學比較好。過去我們都要合在一起學,出國留學要一面修課、一面寫論文,一面讓環境來感染我們。今天不一定要這樣子,這些technical的東西你可以在台灣做得很好,然後再去美國做事,一樣會體驗到那邊的環境和東西。
你受到的訓練與培養的能力,當然就灌到你的黃金年代了,包含你的實力、你的努力。如果你有博士的話,你的實力可能會比碩士還要強的;如果你一直都很努力,你搞不好就贏人家了。
實力養成 1:Unstructured learning 非結構性的學習
今天你念書都是有教科書,完全有結構的,你照著念就行了。但是你離開了學校以後你會發現知識是非結構性的,沒有教科書把東西都寫好。你發現你必須要讀這一堆文獻,其中一大堆不懂,你為了要弄懂其中某部分,你又要去讀另外一堆(無限循環)搞得好像你永遠弄不懂。
怎麼辦?如果這是你將來必須要會的,就讀嘛;如果真的讀不下去怎麼辦,跳過去嘛;如果跳不過去怎麼辦,那就停在這裡吧,先去讀別的。當你讀了更多別的東西再回來看,你會發現你會比原先懂多一點,你會懂越來越多。你在讀任何一樣東西的時候,不要設定自己只讀一次,也不要設定自己要全部讀懂,讀不懂沒關係,準備再回來讀很多遍。
實力養成 2:Selective Reading 讀書是有選擇性的
大三以後,你修的某個課裡面他很可能會給你很多reference,你可以從其中去選要讀什麼,你要知道怎麼選。天下沒有兩個人該讀一樣的書,因為每個人都有他們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興趣、未來走不同的路。你本來就需要走自己的一條路,你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
你可以想像圖書館有多少書,網路上有多少學問,學海無涯呀真是的,就是要會選。怎麼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精讀、有略讀、有重點、有瀏覽,這就是 selective。你這個眼睛要有這個本領,你自己的眼睛要有這個看到適合你的、喜歡的,這個要慢慢培養。
實力養成 3:見樹見林
讀清楚一棵樹是容易的,問題是你知不知道在一大片原始森林裡面你要讀哪一顆?那因此,你就不能夠光是那棵讀得很通就好了,要不時地退出森林來看、看整個林相,知道也許我應該先讀哪幾棵再讀哪幾棵...
這件事情怎麼來的?就是要慢慢培養你的本領,看到樹的時候不時的要去看看林,從林中再選我應該要看哪幾棵樹,看到樹再回去看我要看什麼林,這是林跟樹的交錯。
實力養成 4:迎頭趕上
我們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我要進入新領域,我從這邊開始讀起,花好大的功夫讀了一本書,嘿,這個時間裡面他出了十本書;我花好大功夫讀了五篇paper,這段時間他出了500本paper。所以如果你在後面追,你永遠沒有機會追到前面去。
所以呢,你要知道selectively抓到哪裡是基礎,讀完這些基礎之後我覺得夠了,我就直接跳到最前面去,看看最前面的是什麼,讀得進去就讀進去,如果讀不進去,需要什麼基礎,我就回去讀這個讀那個。我就不斷向前走,這就是我所謂的迎頭趕上。
實力養成 5:動手做
我喜歡說:學問是做出來的。你去看、去想、想出來又把它做出來之後,你覺得啊我真的學到了,那就是學問被做出來了。
你讀完一章信號與系統之後,自己去想、去做那些習題的話,這就是動手做。如果你不動手做,你去看習題解答,也許你碰到那題你會解,但是考完之後就忘掉了,那是為什麼我非常反對你去看習題解答。光是聽老師講、光是讀書,學問都還不是你的;你要動手做了之後,等於那些學問在你的腦海裡經過reorganization,再出來才會變成是你的。
我上次也有說過,一個學問如果你只有上課聽過、把書讀過,就好像是零星的一點點知識丟進你的大腦,可是你的大腦像是底下有很多小洞的桶子。如何讓學問不要流出去?就是必須把他們「建立連結」,結構化變成一個很大的一個東西。建立連結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去做。做有很多種,寫程式、解習題、project,你去好好的推數學式子也是做。
多做加法,少做減法
不要怕進入新領域!電機工程裡面,新領域永遠如雨後春筍冒出來,你如果心裡愈覺得「哎唷我沒聽過我不要去」的話,你就是自己做了減法,不要做減法。如果那個新領域你覺得有興趣、有喜歡,不要怕,進去看看,就是做加法。我講的加法減法其實是可以更generalize一點,譬如說你今天看到網路上學長說不要念博士,你就不念博士,這個是減法。
領域的選擇與career的發展
你知道我們電機的領域多得不得了,眼光繚亂。是演算法呢?還是計算機科學呢?還是晶片呢?還是通訊呢?還是控制呢?還是機器人呢?還是虛擬實境呢?還是電腦視覺的?到底要選哪個呢?那是滿複雜的,你大四畢業依然不知道,也是很合理的。可是到了碩博士班申請,不管國內外大學哪個地方都要收學生,所以都要先問你要做哪個領域?因此你需要先選個領域,但那不表示你將來一輩子都要做這個,你一輩子還長的很呢,你後面要做什麼其實都還是有很大的空間。
這些東西最後在你的career發展,有多元的面貌,不光是領域而已,至少還有另一根軸,或是更多軸:產業界/工業界、學界/研究單位、開發產品/行銷/創業、跨國大公司/新創小公司、加州/美東、台北/新竹、新加坡/香港⋯⋯ 真的很多很多選擇。
你最後的career會是怎麼樣的呢,是在這個多維的空間裡面,從某一點開始 initial state,然後可能會走到另外一點去,在這個上面合理的移動,而不是選在哪裡就一直停留在那裡的。只要你的實力夠厲害,你能夠努力,你能夠保留這些好的必須的component,你有的是本領可以在上面移動。當我在這邊發展的時候發現這邊有好東西,我可以移過來再移過去,可能你移到最後會到一個final state steady state,我就停在這裡。
有人問你:哪個是朝陽工業,哪個是夕陽工業?我喜歡回答:「朝陽夕陽變化萬千。」你早上看到的朝陽到下午變成夕陽,但到了隔天早上他又是朝陽了,我們不需要問哪個是哪個,重要的是把自己變成「朝陽的工程師」,眼睛看得到朝陽在哪裡,而且我有本領往朝陽的方向走過去。
很多同學可能聽過我說:我大四的時候認為我最喜歡的是控制,我念碩士的專攻是半導體,博士論文題目是人造衛星通訊,回來台大的時候我是做數位通訊理論,我最後的steady state是在作語音處理。我深切體會到,你唯有不斷的調整,一路走過去,才會找到最適合的地方。如果你可以做到這樣子的話,你其實不用擔心你的initial state在哪裡,都可以。
當你開始進碩博士開始唸書的時候,你是從initial state開始而已,那只是你一個選擇,並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你喜歡就好,覺得自己有收穫有學到東西就好,讓你將來有更多空間可以移動就好。
你要學的東西一個是基礎,一個是方法。基礎的部分,你在大學部都已經累積了。所以你在碩博士的時候要學的不是知識的累積,主要是「做學問的方法」。我之前也說過,方法不容易變成一門課來教,老師很難告訴學生方法是什麼,方法是一種經驗、一種習慣。方法怎麼學?是在寫碩博士論文、在修課等等之中慢慢學到,學成之後你會發現累積知識並不是那麼重要了,那些知識慢慢out of date都沒有關係,比如碩博士論文是最快被丟掉、最快被淘汰的東西。所以這也support我剛剛講的,念碩博士的時候哪個領域並不重要。
立大志
「大志」是期待自己可以做了不起的事。因為我們電機系每個同學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所以你應該立大志,你可以做得更多,做什麼事每個人可以不同。比如你可以幫助很多人;比如我的志向就是在這裡教書;你也可以創造很多財富和很多工作機會,讓很多人有job,你可以帶很多人去做很了不起的事。
不要只想到台灣,電機工程是全球性的。我們講的所有學問、所有技術都是全球性的,競爭、產品、產業、甚至你的敵人也是全球性的,所以我們的眼界一定是全球的。你的舞台是全世界的,你要想你可以做什麼事,這就是你的大志。
冒險精神
整個人生中,你會一直遇到很多選擇——選難的。要拿一個很難的job,做很厲害的事,這就需要冒險精神。我感覺我們電機系的同學在這方面比較保守。為什麼呢?因為大家平常幾乎不曾失敗過,所以不想失敗嘛,覺得走一條穩紮穩打的路就好了,但是這樣你就只能在那裡而已。如果你要往上走的話,你就要會挑難的,把難的東西做成功,你就跳上去了。你不要怕難,你們每個人都很有本領,你們不要怕失敗,失敗又如何,失敗讓你進步。
結語
最後再講一次,每一次都必講的話:
名師出高徒,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我不是名師,但各位每一位都是我的高徒;
我不是伯樂,不過在我眼裡,電機系每一位同學都是千里馬。
好好發展你的實力,好好的努力,好好的去立你的大志,用最健康的態度去面對你的未來,每個人都可以非常了不起,謝謝大家。